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来源:小奈知识网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有感 王占梅

假期很长,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抓住一切时间给自己充电。于是就在网上购买了李镇西老师的三本书。

看完三本书的最初感觉是,这三本书中都贯穿这一种精髓力量,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观。虽然书的名字不同,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不同,或重视实例的叙述,或偏重于理论的阐述,亦或重视对教育一线案例的分析,他都离不开自己早已确立的根深蒂固的学生观——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在教学中,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在班级建设与管理方面,要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实现班级管理的由“人治”变为“法治”。

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师之路。在毕业的九年中,我一直担任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积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名成熟的人民教师了。

但当我读完李老师的三本书后,我脸红了。自己哪里是成熟了,连最起码的做人民教师的位置还没有摆正,再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是什么?这一基本概念还没弄懂。由此,九年来自己的工作目的一直很模糊,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一系列问题都回答不了。所以就年来的最深体会就是累,或者说很累,总觉得被一种神秘的力量牵着走,它往东,我就东,它往西,我就西。而此时学生的一切行动都是跟随我而前进的。想想,我一个人要把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拉着走,我经常这样来取笑,还带着点怨气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是想把我累死,我就是一头老牛拉上你们,你们还不懂。在这过程中,由于我的霸权,强求所有学生改变自己的意志,顺从我。这样的一个人,叫他老师合适,还是称作封建社会的帝王更合适呢?

曾经很多时候也这样提醒自己:你面对的是人,人就有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意志。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那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一看,我累的活该,因为我做的是唯心主义的事情。这样看来,老师的工作也就做到头了,学生改变不了,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改变是要发生的,即使没有教育,学生的自身发展过程也在改变。那我们作为教育者,读了那么多教育理论的书籍,就改变不了学生了吗?

在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念。我们做教师的都会说,也能解释

他的含义,但又有谁真正做到了呢?能够做到的人就对学生实施了成功的教育,就改变的学生。

而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改变发生的前提条件,在我看来,至少有二:一是尊重自然规律,我们要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看到个体差异的规律;而是民主平等的思想理念。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该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不能嫌贫济富,同时教师应该有和学生平等对话,即民主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洞察学生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教育对象的特点。简单点说这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

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也是源于李老师这三本书的启迪。比如:在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些提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终身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都无从谈起。

他对教育的阐释: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再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他的学生观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助,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人格的发展,同时实现自我的超越。完全实现民主教育,在平等中培养平等。人做对了,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李老师的书中给我们阐释了具体的做法: 1. 作为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2. 对待让人头疼的孩子用“科研的眼光”来看,会增加很多科研课题,从而获得乐趣。 3. 做教师要有四心: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理解之心

------我们要懂的儿童;平等之心------拜小孩为老师;责任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 让阅读和写作成为教师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

读了李老师的书,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觉发现自己在做舍本逐末的事情,所以今后的教育工作应该尽量扭转南辕北辙的态势,以实现民主教育为最终的奋斗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