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教材只是教过一遍的我,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具体—抽象—具体,即概念是由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么多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学生还是见到数学存有几分胆怯,尤其高中的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但是如果让学生感到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新知识都是陌生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授课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并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 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
由实际问题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分析底数a的取值范围。通过学生自己用描点法画出不同底的指数函数的图像,描述出图像的特征,分析出指数函数的性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及渗透的基本思想。最后,再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 细胞个数 1 2
2 2×2=22
3 2×2×2=23 ……………
x 2×2×……×2 =2x 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剩留量y=1×84%=0.841经过2年,剩留量y=0.84×0.84=0.842 …………
经过x年,剩留量y=0.84x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学生可能从式子特征(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不同于以往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是指数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形如(>0且)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数用形如y=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其一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给定一个函数要注意它的实际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
若=0,当x>0时,恒等于0,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无意义。 若<0,例如,,当x=x=„,
时是无意义的,没有研究价值。
若=1,则=1,是一个常量,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0且。(与定义连在一起的)
由定义,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认识。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指数可以是有理数,当指数是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数,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都适用,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简单判断是否是指数函数:如y=2x+2,y=-3x+5,y=()x.
(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从形与数两方面认识: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图像的变化趋势,„)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及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每列为一组分别画以2,3,,,(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最后,老师在电脑上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并且,画出取不同的值时,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x „ -3 -2 -1.5 -1 -0.5 0 0.5 1 1.5 2 3 „ y=2x „ 0.13 0.25 0.35 0.5 0.71 1 1.4 2 2.8 4 8 „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图象位于x轴的上方,向左无限接近x轴,向上无限延伸 x取任何实数时,
都有ax>0,即定义域是R, 值域是(0,+()
(2)从左向右看,图象是上升的 函数是增函数
(3)与y轴有一个交点
过(0,1)点,在为a0=1。
(4)在y轴的左侧的点,其纵坐标小于1;而在y轴的右侧的点,其纵坐标大于1。 当x<0时,ax<1; 当x>0时,ax>1。
以同样的方式,研究函数y= x „ -3 -2 -1.5 -1 -0.5 0 0.5 1 1.5 2 3 „ y= „ 8 4 2.8 2 1.4 1 0.71 0.5 0.35 0.25 0.13
„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图象位于x轴的上方,向右无限接近x轴,向上无限延伸
x取任何实数时, 都有ax>0,即定义域 是R,值域是(0,+
(2)从左向右看,图象是下降的 函数是减函数
(3)与y轴有一个交点 过(0,1)点,在为a0=1。
(4)在y轴的左侧的点,其纵坐标大于1;而在y轴的右侧的点,其纵坐标小于1。 当x<0时,ax>1; 当x>0时,ax<1。
让底数取不同值,图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加以认识,总结如下性质:
>1 0<<1 图
像 性 质
定义域:R
值域:(0,+)
过点(0,1),即x=0时,y=1
在R上是增函数
在R上是减函数
(依据性质解决问题: 例题:
1.比较下列各题中各个值的大小: (1)1.72.5 , 1.73 (2)0.8-0.1 , 0.8-0.2 (3) , ,1 分析:对于这样两个数比大小,学生可能会觉得困难,提示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形式特征,(底数相同,指数不同)联想指数函数,提出构造函数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解:y=1.7x在上是增函数 且 2.5<3 1.72.5<1.73
基本步骤:
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自变量的大小关系 函数值的大小关系 学生完成(2)(3)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m,n的大小: (1)2m<2n (2)0.2m>0.2n (3) m< n (>1) (4) m >n (0<<1)
解:(1)y=2x在上是增函数且2m<2n m学生完成其它。(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上的,方法上的,需要我们记忆的);知识上: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方法上:如何去研究函数,是通过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由图像得函数的性质。需要我们记忆指数函数的图像,由图像得到函数的性质,并会利用。还有比较两个幂值大小时,利用构造函数法。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传统的课,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这一过程学生过渡比较顺利。通过分组描点作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文字语言描述图象的特征的时候,准确性不够。后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能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互相转换。其实在学生表达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在最后的简单应用:比大小,学生也能顺利接受。 这节课的教案是经过几次修改定的,这节课是通过组内各个组员,及教研员的帮助下而上的,应该说从最先的准备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也是通过这节课的准备,让我感到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从其他老师那汲取的观点信息,让我觉得“一节好课不是一天,一个月的准备,可能需要一辈子。”思想深处的东西是需要点滴的积累。这节课后,从自身上有很多欠缺: 语言的精炼,基本功的扎实,深入学生的思维等等。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反思。
丰台二中 刘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