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规划 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8月 平面化倾向下的中国空问解读 ——中国画特征的建筑诠释 林明奔 (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558000) 摘 要:中国传统的建筑营造,与"3代西方建筑设计(Ar-chitecture) ̄ 量造型方法迥异,而有的是对建筑平面化的画 意处理。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中国画的画面特征,求得中国画中蕴藏的中国式空间逻辑规律,进而对现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进 行思维上的指导,希望这能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突破西方思维枷锁有所贡献。 关键词:营造;传统;空间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675(2014)15—0164~02 1中国画与中国空间的流动透视特征 1.1中国画的流动透视特征 因此在中国园林设计中,人对场景的欣赏角度,游憩路线是预先 经过规划的,以保证人在环境中的感受能与设计者的情景相契 依序组织起的散点透视营造出流动透视,这是中国长卷画的 合。人游憩在这样串联起的一幅幅场景画面中,在视觉上会产生 连串不同的印象,印象的积累在思想感情上又产生感染力,又 主要创作特征。在中国长卷画的意境创作中,不仅限于各种静止 一 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由连续印象所带来的氛围效果。而在中国长 如同国画长卷中续而不断的连续意蕴。3建筑创作中的流动透视方法 卷画中,连续印象的产生是由每一个分景观的视场无缝拼合产 1-中国绘画和传统文人园林中的流动透视,对当代建筑空间创 生的。散点透视的中国画,画面中每个重要场景,每个重要的建 筑正立面,都构成一个透视角度,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成 作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与绘画以及园林创作相似,当代建筑空间 景,统一并置于画面中。其若干场景相互之问相互融合,每 也是由“故事”主线串联起来的。将环境中每个散点场景串联起 更确切的说是人 个场景中的形象可以被相邻场景借用,造成没有明确界限的 的,就是依据建筑功能安排所产生的使用路线,连续视场。在具有故事场景的长卷画中,例如张择端创作的《清 在环境移动时的视觉路线。在建筑中,依据功能的组织逻辑,人 一明上河图》,观赏者沿着画面在水平方向移动,视角依序沿着不 移动时视线从建筑外部立面开始,逐步经历门厅、过厅、功能区 及分隔其问的庭院)、走廊,最后到达建筑的功能用房,在每 同的透视点观察不同的场景,从城外的山水风光,到城内的民居 块(建筑,到每个不同市井人物,将城里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有机组 一个功能用房内部,同样透过窗、阳台,观察到室外的环境、庭院 织在一起。这样散点透视通过画面故事组织,营造出了流动透 关系,产生对景关系。这样的一个串联“故事”与园林游憩无异。在这样的视觉路线中,选取其中依序经历过的若干重要的场景, 视。 1.2园林环境的流动透视营造 中国传统的文人园林设计中,一个完整园林的形成也是由一 个个视角部分相互拼合而成,并且这种拼合是相互交错,各种视 角相互重叠。在园林环境的营造中,这样的多个角度只有人在运 重要视点的对景、透视以及构图的均衡。依据第一个视点看到的 进行画面比对推敲,这时传统的障景、借景、透景等等无限丰富 的中国传统空间营造方式便可以施展拳脚,利用于现代建筑空 问的营造之中。 2空气透视与中国式空间 空气透视是指,由大气中微粒的阻隔,导致近处艳丽而远处 动中多次看到。欣赏者或者设计者不断的在环境中移动,寻找着 2.1中国画的空气透视 构图来调整周围的环境,再到第二个视点再进行调整,再到第三 灰暗,近处清晰明确远处模糊的一种透视效果。观察者与景物之 个视点调整对景环境,如此往复。每个视点的站立点同时也是另 问的距离越大,那么该景物散射的光线需要穿透的空气层就越 一个视点的对景,不断的调整完善每组相关视点的视觉关系,如 厚,远处的景物好象是沉浸在一片蒙蒙雾气之中。正是这种近处 此往复,经过复杂的推敲来实现一个具备运动视觉趣味的整体 清晰远处模糊的视觉现象,在画面中提供了有深度空间感,表现 环境。不追求某个固定视点上建筑的透视效果,而是人在建筑周 出立体空间效果。 围及内部运动时,到达几个特点重要视角时都有良好均衡的视 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少出现焦点透视,在东方审美观念中,几 觉关系。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设计方式,每一个场景的微小变动 何透视这样的“形似”并不是艺术造型的追求,而可被观赏的二 都影响其他视点的场景画面,不断的推到重来,不断的琢磨。这 维画面才是追求的意境,所谓“神似”。在中国画里,画面大环境 样的流动透视与绘画有相同点,都是运动中的流动透视;又有不 中的散点透视表现场景,空气透视来展现距离感和立体感,两者 同点,建筑中的流动透视串起这些画面情节的是人的走动路线。 同时使用。空气透视此时在画面中创造空间环境的悠远,将场景 ・164, 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8月 设计与规划 中不同距离的物体在画面上分隔出层次、拉开彼此间的距离,这 理解中国建筑具有启发作用。 样在现实中可能只有若干百米的距离,在画面上表现出好像有 几千里之遥,体现超脱于现实之上的精神氛围,所谓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模式与中国画中的分层解构方式一致。 扁平化了的建筑层,等同于一个个画面图层;建筑层之间一进一 2.2空气——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空间 进的重复,拉开了建筑层之间的距离,并且保证了每个层都在视 中国传统审美发现并提取了空气透视效应,并将之发展,成 线的通道上;建筑层透明性的实现是通过建筑上尺度巨大的门 洞或窗洞形成;建筑所在平面层之间填充着庭院,或植有草木, 为中国画中展现空间纵深的一种表现手段。 在中国画中景物、建筑围合出的空间,并不是画面中所着重表现 或香烟袅袅,模拟着空气透视的效应,似遮似透,或者在大规模 的空间,画面的整体构图使得建筑物不突出、不醒目,建筑退而 的建筑群里,空气透视真实地产生着效应,造成建筑组群国画般 与周边山石竹水地位相一致,变成营造画面场景的一个元素,表 的进深关系;建筑中观察着的流动透视取代了绘画者的单一视 现其意象价值。而画面整体被一种空虚的留白所隔离,隔离后的 线,可以在每一个层次之间观察到这样的建筑透明性以及纵深 层次所产生的距离感,才是画面需要表达的空间关系。而这种距 关系,甚至绕开阻挡来体验空间的连续。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的关系,利用这样的层叠方法分析可以看 离感带有精神性,暗含悠远、憧憬、气质、纵横广阔、脱离尘世种 种含义,这才是中国审美中苦苦追寻的由距离感所产生的精神 出:二维的建筑层叠变成了两套二维建筑层的叠套,形成正交的 网格。这就是中国复杂空间群落的空间组织关系。其中起控制性 气质,也就是中国式空间。 由于空气这种特殊的“空间”表现形式没有具体固定的形态, 作用的二维建筑层占据更高的等级关系,在网格中空间上的表 却无处不在,因不同的时刻而变幻,在不同的环境而各异。因此 现往往是提高其建筑高度,使得在任何一个层问方格都能尊显 在中国画的画面表现中,往往抽象为留白的艺术处理,抽象表现 其身份地位,或者阻断另一套二维建筑层的透视关系,使得在任 出空气质感,让空气的空间在雨雾和山峦之间含蓄的辗转,一层 何一个层间方格内居引导性的空间轴线都是处在本建筑层的控 层的逐层渐渐展开,带来空间逐渐远去的透视效果,和模糊幽远 制下。弄清中国空间的营造模式,便有利于摆脱传统中国建筑符 的环境气氛,体现沉静空灵之感。 号,利用完全现代的建筑手段来塑造有中国味的空间环境。 3中国式空间的平面层叠 3.1中国建筑的平面化倾向 4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对平面构象情有独钟,流动透视、空间 中国画里反映建筑转交部分形象时,使用类似轴测的绘图方 的画意解读、对空气存在的描摹以及具有层叠特征的空间创造,式作为其手段,其表现时所成的角度受画面散点透视控制,表现 这样丰富而迥异于西方的创造体系,较之当今传统建筑符号的 出的是一个一个的表面,忽略其体量的展现。在中国画的审美中 使用,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更有意义,它必将引导出更加具有中 国哲学意味的建筑空间。 表现是二维表面。 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严格的等级控制,其形态发展受到符号意 4—7—25 义的,比如屋顶式样,立面开问大小,色彩选择等等。而这些 收稿日期:201 控制性的符号表达均是通过立面来表述。因此立面对中国传统 作者简介:林明奔(1985一),男,海南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 建筑的意义远远超过其立体体量及其纵向的意义。在观察中国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传统院落建筑时可以发现,其每一个单体建筑正立面的长度远 远大过其进深,看起来就是薄薄的一片一片建筑。 这样,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其构图审美、单体形态、群形态还 是符号意义,都有平面化倾向的特征。因此可以把中国传统建筑 在包容空间时,抽象归纳为一种扁平化了的建筑层。 3.2中国画与中国建筑的层叠空间 中国画中运用了分层剥离,透明图层,留白以及空气透视,经 过多个层次的叠合,实现了对空问的表达。将一幅完整的中国山 水画拆分后,可以发现以下七个要点:①画家其实绘制了近景、 中景、远景(及其细微层次)多幅分解画;②每一个层次的分解画 面都完全真实描绘实物的颜色形状(此时不经过空气透视影 响);③这些层次放置在距离观察者不同的距离上;④这些层次 都是透明的;⑤观察者视线将这些层次框入同一个画框内;⑥在 这些层次之间加入空气造成空气透视效应;⑦透过空气的阻隔 不同的层次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画面。理解中国画的分层原理对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