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1 人民版必修2 Word版含解析.doc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__转变。

(2)近代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受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

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变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______________。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的特点。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____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__________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______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__________、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______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右图中所示服饰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4.“清朝末年,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亦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和居室建筑的演进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 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知识点三 习俗风尚的变革

8.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9.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0.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号 答案 1 2 3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4 5 6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 毛式中山装 图二 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1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

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平民化 (2)①辛亥革命 中山装 (3)①政治 2.(1)鲁菜 (2)②西式

3.(1)四合独院 (2)西式住房 西式建筑

二、1.(1)①新思潮 主张婚姻 ②恋爱自由 (2)②火葬

2.剪辫易服 公历 握手 对点训练 1.A

2.D [洋装在中国流行,但它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所以D项是错误的。]

3.B [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为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符。]

4.C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是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B项只是因素之一,不如C项更概括。D项讲的是影响。]

5.B [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人来华,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本题实际要求回答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

6.C

7.B [中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迅速,这种发展带动餐饮业的发展。]

8.B [从材料中的反对封建婚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可以判断出该法颁布于新中国初期。]

9.C [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应考的士子形象。]

10.B [本题以“文明婚礼”为载体考查近代社会转变的若干原因,但由于材料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因此选项④的说法是武断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综合运用

11.(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答其中3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3)认识: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

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中的“基本主张”可依据材料一中“请禁妇女裹足折”等信息进行归纳,“目的”需要结合“易人心,成风俗”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围绕“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12.(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解答 西式服装穿着适体、潇洒;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活动,旧式的服装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2.你能说出四大莱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解答 (1)鲁菜: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清汤燕窝等。

(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盐焗鸡、烤猪等。

(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

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以炖、焖、烧、煨、炒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鸭包鱼翅、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答 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由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3)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

解答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解答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这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简化了繁琐的习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分析其原因。(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解答 (1)趋势: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到满汉服饰渗透融合;再到近代服饰的西化,以及当代传统中国服饰的复兴。

原因:政府的政策、民族的交流、政治运动的推动、机器工业的影响、高科技大潮的促

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等。

(2)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文化复古思潮的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