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因素,并且研究具体的预防措施加以干预。 方法 选择该县 2012—201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人口资料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统计学分析。针对乙肝患者患病情况以及疾病的流行特征加以分析,并且创建具体的乙型肝炎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干预。 结果 从2012—2016年,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从2012年的2.5‰(253/101 279)下降直2016年的1.17‰(119/101 279)。针对统计数据实施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在18~31岁之间的人群中多发,男性患者例数约为女性患者例数的2.37倍。针对不同职业居民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发现,每一种职业患有乙肝疾病的概率表现较为稳定。对于不同户籍居民在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2年以及2013年两个时间段,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低于暂住人口极为明显。在2014年与2016年之间,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高于暂住人口极为显著。 结论 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有效方法制定具体的乙肝疾病防控方案,并且有效实施,最终成功降低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
[關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因素;控制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简称为乙肝,主要因为出现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最终导致。疾病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作为较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会对患者的诸多器官造成损害。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并且表现出的传染性较强,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特点。我国将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归属为乙类传染病,对此除了需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加以分析之外[1],还需创建有效的疾病防控方案并且有效应用意义显著。为了确保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获得有效控制,并且得以有效治疗。该次研究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临床对疾病的流行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具体的疾病防控措施加以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县2012—201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乙肝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1~60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93±5.39)岁;对于该次研究,主要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对年龄段较小的人口比例以及疾病感染率进行分析,为了对小于12岁每一个年龄段的样本量做出保证,需要对具体抽样范围加以有效明确。并且在此范围内,各个年龄段的抽样工作需要保证顺利完成。例如在1~12岁之间的儿童,将居委会作为单位展开整群抽样调查;对于13~18岁之间的青少年,将个体作为单位展开随机抽样调查;对于19~60岁的患者,将家庭作为单位展开随机抽样调查。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人口资料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统计学分析、针对乙肝患者患病情况以及疾病的流行特征加以分析,并且创建具体的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干预。对所有患者的血清实施采集,之后进行送检,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实施统计。对所有调查人员的一般情况加以了解,最终对2012—2016年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乙肝疾病的发展趋势。之后分别从将健康知识进行有效普及以及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宣传力度有效加大两方面进行干预,以获得显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预防效果。
1.3 统计方法
临床选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乙型肝患者的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调查结果实施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该县2012—2016年共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46例,疾病平均发病率为8.35‰(846/101 279)。在2012—2016年时间段,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出现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从2012年的2.5‰(253/101 279)下降直至2016年的1.17‰(119/101 279)。对统计数据实施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主要于18~31岁之间的人群中多发,男性患者例数约为女性患者例数的2.37倍。对不同职业居民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发现,每一种职业患有乙肝疾病的概率表现较为稳定。未表现为显著增长或者明显下降的情况。针对各种发病率人群进行分析发现,主要集中于农牧民以及职员。同总发病人数进行比较,此类人群发病人群的概率约为58.5%。对于教师,患有乙肝病疾病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减少,对于学生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表现出逐渐的下降,并且乙肝疾病的发病未表现出季节高峰的情况。对于不同户籍居民在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2012年以及2013年两个时间段,乙肝疾病在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低于暂住人口极为明显。在2014年与2016年之间,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高于暂住人口极为显著。
3 讨论
近年来,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患者例数逐渐增加,从而对患者的社会以及家庭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对国民健康以及经济发展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也是导致诸多社会性问题的关键原因。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使表现出较强的传染性,临床疾病治疗较为困难,但是仍然可以创建有效措施加强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针对预防控制环节如果可以做出有效保证,则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出现可以进行有效控制[2-3],具体的防控措施如下。
3.1 将健康知识进行有效普及
社区等环境中,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知识进行积极宣传,确保市民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进行有效了解,确保自身的生活习惯的保持良好,在饮食方面做到科学合理搭配。此外自身的卫生状况需要进行密切关注,相关感染进行有效预防。此外乙肝患者需要保证心态保持乐观,将同疾病对抗的信心提高,此外对于临床医师的治疗需要做到积极配合,在固定时间于医院进行肝功能复查工作[4]。3.2 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宣传力度有效加大
有效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对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加以有效预防。在开展免疫管理工作过程中,将乙肝预防工作有效纳入。此外对于农牧民以及职员作为重点乙肝疾病的预防对象,对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析加大乙肝疫苗接种宣传力度,确保大家对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可以有效了解,从而显著提高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率显者提高[5-6]。
對于乙型病毒性肝炎于我国表现出大范围流行的特点,诸多家庭以及社会因此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国民健康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导致出现相关社会性问题的关键原因。近年来,该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率表现出显著提高。针对该县2012—2016年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患病率的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患病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对统计数据实施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主要于18~31岁之间的人群中多发,男性患者例数约为女性患者例数的2.37倍。对于不同户籍居民在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率方面,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2年以及2013年两个时间段,乙肝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低于暂住人口极为明显。在2014年与2016年之间,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高于暂住人口极为显著。针对不同职业居民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发现,每一种职业患有乙肝疾病的概率表现较为稳定。
综上所述,对该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后,需要将乙肝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普及,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宣传力度显著提高,将血液制品的管制力度有效加大,从而确保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可以做到有效预防,最终将患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 李修宏,李修荣,杨永耿,等.拉米夫定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9(18):1806-1808.
[2] Hui-Fang Hung,Ya-Chuan Wang,Amy Ming-Fang Yen,et al.Stochastic model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rough maternal (vertical) and environmental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estimation and economic appraisal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J].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14,28(3):611-625.
[3] 王宗琰,林孔英,陶其飞,等.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小肝癌术后预防性肝
动脉栓塞化疗对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5):504-509.
[4] 陈焕伟,邓斐文,甄作均,等.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研究[J].器官移植,2014,9(5):308-313.
[5] 钟剑明,林怿昊,司徒潮满,等.深圳市福田区1989-2009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医学,2012,40:281-285
[6] 陈跃,范刚,刘林飞.乙肝疫苗免疫后淮安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0):3933-3934,
(收稿日期:2017-01-09)
39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