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全性观察
赵伟丹① 唐文杰① 林美玉① 陈金钗① 林美英①
【摘要】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
住院治疗的8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组)40例和对照组(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组)40例,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包括空腹和餐后2 h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和低血糖发生率等。比较两组甘精胰岛素维持剂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12周的观察,两组空腹﹑餐后2 h血糖及HbA1c均明显下降,C肽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甘精胰岛素维持剂量、血糖达标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事件0例,与对照组的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不高,安全有效。【关键词】 西格列汀; 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 阿卡波糖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1.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31-0154-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再加上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飙升到2013年的10.4%,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而长期高血糖或血糖不达标,极易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如何科学、快速、安全、稳定的使血糖达标,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使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的诊断按我国目前采用的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报告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与糖尿病的分型进行诊断和分类[2],全部病例确诊为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0 mmol/L,餐后2 h血糖≥13.8 mmol/L,HbA1c≥7.0%。排除合并急性并发症及无法配合观察治疗的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33~57岁,平均(45±10)岁;病程5~11年,平均(8.50±2.2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教育和严格的饮食指导,对照组采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北京),国药准字H19990205]用法为每日三餐100 mg与第
[1]
一口饭同嚼服,观察时间为12周。
观察组采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使用磷酸西格列汀片(Merck Sharp & Dohme Italia SPA,批准文号H20100051),100 mg /d;甘精胰岛素[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21],观察时间为12周。两组甘精胰岛素的起始剂量为0.2 U/(kg·d),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1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计量为1~4 U直至血糖达标[3]。西格列汀用法为每天早餐前15 min口服100 mg。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空腹和餐后2 h末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比较两组甘精胰岛素维持剂量、血糖达标时间,血糖的控制标准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即空腹:4.4~7.0 mmol/L,非空腹:<10.0 mmol/L,HbA1c<7%[4]。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末梢血糖﹑HbA1c均明显下降,C肽水平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量资料以(x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x±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
时间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前治疗12周后
①福州市第七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空腹血糖(mmol/L)
13.8±3.36.1±1.113.2±4.97.2±2.7
餐后2 h末梢血糖(mmol/L)
17.3±5.86.9±1.516.7±6.77.7±2.0
HbA1c(%)10.0±1.2 5.2±1.4 8.6±2.3 6.3±1.2
C肽(ng/ml)3.45±0.904.85±0.733.30±1.403.48±0.22
- 154 -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6, No.31 November, 2018
《中外医学研究》第16卷 第31期(总第399期)2018年11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2.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甘精胰岛素维持剂量为11~18 U,平均(11.50±2.05) U,对照组甘精胰岛素维持剂量为16~24 U,平均(19.50±2.25) U,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3~8 d,平均(6.50±2.25)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10~18 d,平均(11.73±6.24)d,观察组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低血糖事件0例,与对照组的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有5例出现腹部不适,排组,而且C肽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给予人体基础胰岛素,降低糖毒性和胰岛素抵抗,减轻胰腺负荷,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胰岛β细胞对口服降糖药物的敏感性,减少口服药物的剂量。西格列汀则通过可逆性抑制DPP-4活性而升高GLP-1水平并延长其作用时间,根据血糖水平模拟人体胰腺机能促进胰岛素的第二相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可以改善胰岛功能,保护β细胞,促进β细胞的增殖分化,减少其凋亡,恢复正常的β/α细胞气次数增多,持续用药后症状缓解,观察组无其他不良反应。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进展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高血糖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而长期高血糖会使患者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如失水、电解质紊乱、抵抗力下降、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肾功能受损、眼底病变等[5]。同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导致的“葡萄糖毒性”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影响剩余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产生恶性循环,导致血糖越来越高,口服药物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差[6]。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高血糖所导致的高葡萄糖毒性,既是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的结果也是二者的重要诱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不仅有利于逆转或部分逆转胰岛细胞功能,恢复对口服药物的敏感性,还有利于外周组织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HbA1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8]。因此,对于已经采取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口服药物治疗,而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快使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西格列汀是一种第1个投入临床使用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的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通过可逆性抑制DPP-4活性而减少具有生物活性的胰升糖素样肽-1(GLP-1)的失活,使内源性GLP-1的水平升高并延长其作用时间,从而发挥其降低血糖的目的。GLP-1是一种主要有小肠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GLP-1作用于胰腺的GLP-1受体促进胰岛素的第二相分泌,且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是血糖依赖性的,故极少引起低血糖反应,较其他降糖药作用更为安全,其降低血糖的因素还包括延缓胃排空,抑制肝糖原输出,抑制胰升糖素分泌,抑制食欲。同时,GLP-1还具有恢复胰腺β细胞功能、改善代谢、心血管保护、尿钠排泄、神经保护的作用,这些作用使GLP-1与其他降糖药相比具有巨大优势[9]。重组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的一种,其主要借助DNA重组技术合成,不存在明显峰值,起效维持时间可延长至24 h,该产品模拟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可以有效做到平稳降低血糖且不造成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现象,同时能够防止餐前与空腹时出现低血糖现象[10]。本次临床观察表明,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较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能够明显降低空腹、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最终甘精胰岛素的维持剂量小于对照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6, No.31 November, 2018
比例,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这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1-12]。
总之,对于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从三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结果来看,应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安全快速达标,恢复和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减缓了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副作用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低。而且,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既有协同和增强甘精胰岛素的作用,又减少甘精胰岛素的用量。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提高了依从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立杰,赵文慧,张玮,等.甘精胰岛素与西格列汀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135-136.[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等.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6.
[3]宁光,王卫庆,王佑民,等.内分泌学高级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38.
[4]金之欣,张木勋,蔡仕林,等.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14-215.
[5]扬立新.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6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5(1):61-63.
[6]陆再英.钟南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3-784.
[7]赵伟丹.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1):64-65.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9,26.
[9]文松,萧文泽,金建兰,等,胰升糖素样肽-1通过特定脑神经核团调节食欲[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2):174.
[10]陈亚宁.2型糖尿病外科手术治疗[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1,24(2):90-93.
[11]邹大进.DDP-4抑制剂保护β细胞功能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8):634-637.
[12]龚健,胡欣,张峰,等.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2):184-185.
(收稿日期:2018-09-23)
- 15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