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课程的学科整合,提倡不同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还是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在主要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没有产生实质性变化,普遍反映有各种程度的学习困难、效率不高、学习收获不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跨学科教学能够创设开放式学习空间,进行融合式教学、项目式主题实践,并创新作业设计,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跨学科教学以某学科为依托,融合各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打破学科界限,灵活融通其他学科,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探究学习、整合见解,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发展,有利于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与历史跨学科融合,能够整合关联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落花生》中,有这样的内容:“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
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我们谈到深夜才散。”学生是不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的,一般教师也不会注意这些,自然也不会想到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会借花生教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就要進行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整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类似这样的教材内容有很多,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
语文与音乐跨学科融合,能够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感染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地进行跨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提高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语文与美术跨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同步得到训练,巧妙契合审美教育与语文素养培养。例如,在教学古诗词后,教师可让学生简单画一画诗中景象,把抽象的逻辑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思维。以《詹天估》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开凿隧道示意图,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教学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已较为常见,但教师应基于语文素养培养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融合式教学,可以适时呈现图文结合的影像、动画、教学PPT等,还可以引入一些新时代的智慧课堂模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辅助语文学习
的便利和作用,学会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扎实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是对以往专题学习的一种突破,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需要师生共同开发、确定主题,教师如果能以跨学科的视野,通过统整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项目主题,就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制作成长纪念册、设计毕业典礼、策划义卖活动、校门口交通优化设计、城中村卫生问题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应设定数量不同的主题,并形成系列化主题。有的老师反映,受现在教材的束缚,跨学科项目式主题不好确定,其实是还没有真正了解跨学科的内涵。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创设学习环境、协助、指导、观察记录。例如,组织“对国粹(茶)的看法”主题实践,就要引导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指导其进行探究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分析、小组研讨等活动。 跨学科项目式主题实践需要教师组织评价。教师主要是组织展评、作品展示等,要特别注意多组织一点具有语文特征的活动,如演讲、表演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文实践,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相对传统的作业形式,跨学科作业可以拓展
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的变革,也是对“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理念的践行。 此类作业需要教师根据内容选配音乐,将音乐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此类作业整合语文、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语文知识,促进语文知识积累与活化运用,提高表达能力。例如编小报等,通过图文表达,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此类作业内容既涉及搜集和处理信息,又涉及鉴赏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各种文化。如学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后,引导学生欣赏异域风情。
总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创设开放式学习空间,开展融通、开放式教学,丰富语文的学习方式,进行主题式跨学科实践,创新作业设计,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怎样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提高语文学习趣味性,提升学生语
文综合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也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在STEM教育理念下,开展的“面面俱到”面食主题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而传统媒介下教师受时空和资源的限制往往比较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对于持续推进跨学科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为语文学习带来新的契机。在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借助网络媒介,能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在“面面俱到”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想一想在活动实施前,应该收集怎样的资料?经小组讨论决定,通过网络查询与面食文化有关的资料,并在钉钉班级圈和同学分享。这样每个小组在大主题下可以自行决定小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学们通过网络,有的小组查询各地面食文化,并根据兴趣,详细了解一个地方的面食制作过程与工艺等;有的小组了解到中国面食的传统文化与风俗;有的了解中西方面食文化的差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查询相关的资料,整理后进行分享。
在班级圈,同学们进行学习、互相点评。老师主要是点拨指导,及时通過课堂和网络,解决学生问题,把握学习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获取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由于整个年级同时
开展活动,老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其他班学生学习情况,作对比分析。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的积累不足,不会表达,也不会想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很多的习作主题脱离学生生活,只能胡编乱造,所写内容质量不高。利用具身认知理论,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将学习内容和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再进行创作,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
在“面面俱到”课程实施过程中,科学、美术、语文三科老师合作,进行课程整合。通过科学课,让学生观察面粉团和彩泥的区别,并提出问题,怎样将面粉变成彩泥?在课堂中,学生探究将面粉搓成面团后,加入不同色素、油和盐,自己制作彩泥。 接着在美术课上,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分析制作蛋糕、汉堡、鸡蛋等食物造型的过程,通过想象和创新,用自己制作的粘土创作喜欢的食物。课堂中,教师发放制作步骤表格,引导学生做好过程记录。
最后一节语文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自制粘土、设计食物造型有关词语,明确习作要求与方法。学生根据上两节课的实践步骤,加入自己的想象,很快一篇习作就写好了。从中可以看到,由于学生创作的食品造型不同,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也不同,每个同学都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将学生带进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使社会、家庭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语文课
堂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在生活中,巩固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阔视野。当然,教师要注意把握学习的内容,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目标。
在“面面俱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与面食制作有关的书籍,并进行分享,接着让孩子了解面食的基本做法,并在饭堂制作面包。周末,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道家乡的面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动手等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在做地方特色美食的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面包店,了解中西面食的差距。学生发现,以前查资料所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确实存在。中国很多的面食,做得好不好,主要靠个人手艺,而西方制作烤包、蛋糕等,却有严格的流程和配料比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意识引导学生,将实践过程和个人感受通过文配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良好的口语表达,是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孩子创设真实的情境,明确每次训练的目的,让孩子敢于表达。
在“面面俱到”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元的展示方式,为孩子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比如,自己制作面食后,学生通过视频、自制思维导图、PPT等方式在班级中展示;当学生在课堂中自制好黏土,并做成美食造型之后,先让学生在小组里面介绍,小组再派代
表在班级分享作品;与父母聊一聊开展“面面俱到”主题活动的感悟等,在这个过程中,分层次为学生创设沟通交流的机会。 当然,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要注意:语文跨学科学习不是学科间简单拼盘、叠加,而是从语文与相关学科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分析,继而解决问题的过程[2]。因此,我们在开展跨学科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讲求科学性,突显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真正整合资源,为语文学习服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