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来源:小奈知识网
民族与宗教总第121期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蒋连华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

要体现为:建立在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和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上的历史文化基础,建立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现状和民族工作中“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的现实发展要求以及“八个坚持”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实践路径原则。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认识和把握**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内涵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圆园员9)员远苑圆原猿员远猿园5原园园园66原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把56个民族“和谐”的民族关系特征写入宪法,这是从根本大法的高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确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及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多元一体的历史传统。正如**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纵观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今天,生活在

收稿日期:2019-09-09

作者简介:蒋连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66

民族与宗教祖国大家庭里的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其他

55族”个。民56族个因民人族口都数是量中相华对民较族大少,

家习庭惯的称平为“等少一员数民。

(二)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自秦汉以来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这恰恰是与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上的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分不开。传统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册封和府州(土司)“羁縻”制的并存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孙中山领导建立中华民国,在

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我们的共和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的政治年来制,度建,不立在论一是人大切权力制属度于、人民民的族法理区域基自础上治制

度、特别行政区制度,还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是承认差异的政治制度实践。

二、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发展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现状。任何一个共同体建立和发展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相互依存、资源互换、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就资源存在的形态看,可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从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看,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上,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全国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1.2亿;边疆9省区居住着全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国土面积64%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占有全国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是我国乃至亚洲主要江河的水系源头区;占有全国近47%的森林蓄积量和74%的草原面积,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区。可见,在三种资源形态中,自然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但是,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还需要

2019年第5期社会资源来发挥作用,需要理念、模式、技术、规则、管理、效率等多方面资源因素来共同作用和推动,而这些恰恰是民族地区的短板。

(二)民族工作中“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的同时,民族差异也将长期存在。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民族工作存在“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以上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现状说明我国发展是一个需要把握好东西南北中的政策对接和发展协同的进程;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说明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推进民族工作需要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关联性的思维。就民族地区发展路径而言,是走传统的对资源依赖、投资依赖、国家政策依赖的路径,还是走资源开发与环境维护良性循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并重、市场活力机制与国家调控机制结合的路径。对这一问题的决策是一个需要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发展、全局战略与局部战略、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和关联性思维的政策设计,是无法实现国家政策同区域性政策的对接、社会政策同民族政策的对接、发展政策同稳定政策的对接,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和谐的。因而,体现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治理理念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原则

67

《中民族与宗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落到具体实践中,就是落到民族工作中。要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道路问题很重要。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的阐述,是对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原则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政治保障。必须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两个维护”和政令畅通。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68

总第121期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定力。

(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根本任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因而,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四)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之一。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是根基,守住这个根基就是守住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与宗教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

(六)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总书记强调,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少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也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既重视物质力量又重视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总书记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在2019年1月21日召开的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是把意识形态安全放在了政治安全中重点论述的。可以说,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安全。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就是要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19年第5期(八)坚持依法治国,是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的重要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制化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首先,是“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其次,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以党员干部为重点,把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制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律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有关矛盾纠纷。第三,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有关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

参考文献:

[1]中2018.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十2016.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3]巩议固精神发展、中国最广共泛产的党爱统一战线工作国统一战线——

—条例中(央试统战工作行)解答[M].会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

[4]画讲出话最精神学大的同习讲心圆座———[M].习北京**:中中央共统战工作中央党校会出议版社重要,[5]习2015.

京**:学习全新时代中国出版社,2018.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

[6]习会主**义.决伟胜大全胜面利建—成在小中国康社会共产党第夺取十新时代中国九次全国代特色表大

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徐晓婷

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