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

来源:小奈知识网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

界首中心小学综合组——罗二生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常识课中的实验教学,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但其目的还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 的目的。那么, 对农村小学来说,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呢?

一、思想认识要提高。

科学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开课也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参与主体被简化,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减少,动手能力被削弱。有的师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许多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顾按照现有的实验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听着老师的指令摆弄器材,取些数据,填写表格,表填完了,实验就算完成了。所以,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只有教师的积极性高了,实验教学才有出路。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在思想上不能抱着“等、靠”的依赖思想,等来了设备,有的学生已经毕业了,这是很不现实的。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授《水的观察》一课时,没有烧杯、量筒,教师可以拿自己家的透明度好的玻璃水杯,学生也可以找来矿泉水瓶代替烧杯、量筒。又如教《用根茎繁植 植物》一课时,教材中的插图夹竹桃、天竺葵,老师也未必认识,何况学生呢,教学

中可启发学生用本地随处可见的杨柳等植物进行压条、扦插实验,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在上《蚯蚓》一课时, 我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虽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大,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泾源的地形、作物、水域,土特产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蕨菜的加工,苗木基地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总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用心去做,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农村小学的实验教学被动局面也是一定可以可变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