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计方法分析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声学特性
【摘要】微穿孔板的发展已接近半个世纪。基于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基础,微穿孔板结构简化了穿孔板后的多孔材料,同时达到了提高本身吸声特性的目的。组成微穿孔板的主要元素就是微管和空腔。通过分析微管和空腔的声阻抗率,近似计算出微穿孔板的吸声系数与吸声频带宽度,并讨论微穿孔板结构模型的来源。根据微穿孔板结构模型,分别计算不同的参数组合对吸声系数及频带宽度的影响。
【关键词】微管;空腔;微穿孔板;声学
1.引言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是在普通穿孔板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穿孔板结构是把穿孔直径减小到1mm一下,利用穿孔本身的声阻达到控制吸声结构相对身阻抗的目的。近年来,微穿孔板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组合微穿孔板结构的实验验证,但对微穿孔板结构基础理论并没有深入。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微穿孔板的基础理论的推导过程,并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微穿孔板参数穿孔直径d,板厚t,穿孔率p以及空腔厚度分别对微穿孔板的影响。最后统计出微穿孔板满足要求的参数组合。
2.微穿孔板结构模型
2.1 微穿孔板中微管的近似声阻抗率
根据声波在微管中的运动波动方程,若短管两端的声压差为,则:
(1)
式子中为空气密度约1.2Kg/m3,为空腔的粘滞系数在15℃时约等于1.8×10-5kg/sm,u为空气沿轴向的质点速度,t为管长。
求得短管的声阻抗率:
(2)
近似化简为:
(3)
其中,。
考虑管口辐射的影响,当声波波长远大于管径时,管口辐射对管口声阻抗的
影响近似可以看成是在管口加长了一定的长度。此时穿孔的有效长度t可写成:
(4)
忽略微孔间的相互影响,微穿孔板两端管口裸露,根据声学原理,当管口无障碍板时,末端修正值应取为:
(5)
根据U.Ingard的研究,空气在板面摩擦使短管的声阻增加了,对微穿孔板的相对声阻抗率进行修正,则:
(6)
2.2 微穿孔板中空腔的声阻抗
把空腔看成一等截面刚性管道,其截面积为S,深度为D,则其体积为V=SD。如图1所示。在x=0处质点振动速度为零,声阻抗为无限大,在空腔开口处,x=-D,可求得声阻抗为:
(7)
经过双曲变换:
(8)
所以后腔的声阻抗可以简化为:
2.3 微穿孔板模型
根据马大猷的微穿孔板模型,微穿孔板及其阻抗类比电路如下图所示,穿孔板的声阻抗率为,后腔,根据戴维尼定律,等效声源是开路的声压2p,和内阻抗。
图1 单层微穿孔板结构声电类比图
吸声系数在电路中即为消耗的能量与最大能量之比,当正向入射时,吸声系数等于:
(9)
3.微穿孔板实例验证
根据马大猷院士的微穿孔板吸声理论,微穿孔板的主要结构参数就是空腔深
度D,板厚t,穿孔直径d以及穿孔率p。建立以上的微穿孔板传统模型对主要参数进行分析。运用Matlab设置参数的遍历范围,根据金属微穿孔板定义,穿孔直径d<1mm,穿孔率p<3%,同时板厚t应远小于声波波长,以减小微管模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模型精度。考虑到微穿孔板要求的吸声频率范围,空腔深度应不大于声波波长范围0.34-3.4m。
按照项目要求,设计非金属微穿孔板和铝制微穿孔板,保证微穿孔板吸声频率覆盖100HZ-1000HZ,同时吸声系数达到0.6以上。在实际测量中,只测量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及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400HZ,500HZ,630HZ,800HZ,1000HZ,故取中心频率对应的吸声系数值对结构参数进行分析。设置参数范围0.1 (10) 令得, 微穿孔板结构确定时,共振角频率也满足上式。那么,D取极值时对应的吸声系数,也是微穿孔板共振频率对应的吸声系数。微穿孔板吸声频率范围时100HZ-1000HZ,共振频率应在吸声频率范围。观测计算出的数据,假设对应的参数d=0.1mm,t=0.1mm,p=1%,故可计算出空腔深度的取值范围在0.06m-0.21m。根据如图1为固定穿孔直径与板厚,吸声系数随空腔深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2 非金属板的吸声系数图 图3 穿孔率对吸声系数的影响 图4 不同频率的吸声系数 图5 不同频率的吸声系数 如图2所示,非金属板比金属板的吸声效果要好,故采用非金属板,知空腔深度的极值点分别为0.14m,0.28m等。 当D取0.14m时,对应的参数d=0.1mm,t=0.1mm,p=1%,求此时的共振频率: 取近似值得对应共振频率f0=356HZ,在100HZ-1000HZ范围内。 当D取值为0.28m时,对应的参数d=0.1mm,t=0.1mm,p=1%,求出此时的共振频率为f0=36HZ,不在要求频率范围。 参数穿孔率、空腔深度同时变化时,空腔深度对吸声系数的影响规律是一定 的,都是在空腔深度取值为0.14m是吸声系数达到第一个极大值。令空腔深度D=0.14,穿孔率对吸声系数影响较大,讨论穿孔率的吸声系数的影响。观测数据,只有穿孔直径d=0.1mm时,才能更好的满足吸声系数大于0.6,故令d=0.1mm。如图3所示。 4.结论 吸声系数随穿孔率与板厚的共同影响关系如图,板厚增大时,最大吸声系数对应的穿孔率也相应变大。板厚在0.3-0.4范围内时,吸声系数曲线相对平滑,对应的穿孔率也相对合理。板厚增大到0.5时,保证吸声系数大于0.6,则会导致穿孔率范围变窄。 根据以上分析,取穿孔直径为0.1mm,空腔深度为0.14m,当板厚取0.3时,穿孔率在2%-4%范围内的,吸声系数曲线图,如图4所示;当板厚取0.4,穿孔率在3%-5%范围时的吸声系数曲线图如图5所示。 仿真曲线结果表明,以上的取值都满足设计要求,即在100HZ-1000HZ频率范围内,微穿孔板吸声系数能达到0.6以上。板厚靠近0.4mm,平均相对系数较大。 参考文献 [1]赵松龄.噪声的降低与隔离[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2]马大猷.微穿孔板声阻抗的直接准确测量[J].声学学报,19838(5):257-262. [3]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M].科学出版社,2004.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光通讯核心模块快速故障诊断与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2101010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