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谈如何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何庄中学 杜丰刚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中最复杂的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萌动,学生变得敏感、多疑、叛逆,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自信与自卑的相互交织,自以为成熟的人生观,不可捉摸的未来,所有这些因素组成了一个复杂敏感的群体。花季的绚烂与雨季的泥泞是高中生活的真实显现。许多家长很难理解,一个那么听话的孩子忽然之间成了难以捉摸的古怪精灵,成了不敢触摸的刺猬,成了无法沟通的外星人。作为初中班主任,也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成长,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引导者。 我们不只是要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更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战胜困难,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并一步步的走向目标。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任你或苦口婆心、或声色俱厉,有的学生就是听不进去;任你怎样反复告诫、严厉惩处,有的学生就是改不了自身的毛病;有的学生当面答应的是一回事,背着老师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回事;在校内是一种表现,在校外是另一种表现;同样参加一项活动,有的学生受益颇多,有的学生则一无所获。那么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的内部活力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内驱力,由此来推动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人的习惯与自觉性密切相关。自觉,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能在他人的启发诱导之下,自愿去做某种事情;另一种是面对某种事情,无需他人的启发诱导,只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或进行思想斗争之后便能自愿去做;第三种是既无需他人启发诱导,也无需自己进行思考或思想斗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做某种事情。这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习惯”。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必定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也唯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强化养成教育,注意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改正不良的习惯,达到培养其良好道德素质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而不良的习惯则一旦养成便极难改变,所以必须抓好起步,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同时,对于学生原本已形成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要认真的帮助、引导其改正,而且还得清楚,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往往具有反复性,也就是说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已经基本改掉了一些坏习惯,但是稍不注意,他们很可能又会再犯,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与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摆脱这些坏习惯的影响。要帮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道德习惯教育要求要目标化

道德是人的一种思维和理念,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人的品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集中体现在道德行为习惯的变化上。这样,教育要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克服以往养成教育中行为目标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对学生而言,事先明确各阶段的具体行为目标,

就可以以目标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提高行为养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道德习惯教育内容要具体化

相信谁都看过央视播出过的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贤慧的儿媳,不顾一天的劳累,给婆婆张罗着洗脚,这一切被幼小的儿子看在眼里,竟也效仿妈妈的样子,为妈妈打来了洗脚水。当“妈妈洗脚”的稚嫩之声传入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无不为这传神的一幕所打动——还有比这更生动具体的道德教育吗?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否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他们的道德的形成也只有在道德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三 、道德习惯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道德习惯教育要注意方法要多样化,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搞训斥式、灌输式、保姆式教育,提倡暗示性教育 ,重在引导和点化。可以通过简单重复、模仿、有意练习、与坏习惯作斗争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育方法多样化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首先可选择良好的榜样,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其次要动员学生下定决心,自觉地与坏习惯决裂,要根除不良的道德习惯,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有的学生想与坏习惯作斗争,但又没什么效果,我们必须创造条件并利用人为活动替代其不良行为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风气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学校、在班级中生活,学校和班级是一种集体,即一种正规的团体。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纪律、共同的舆论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健康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促使集体成员良好道德习惯的确立和定型。因此,我们要创设好的校风和班风,引导学生养成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尊重集体和社会的舆论,维护集体荣誉,学习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无论对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道德习惯有良好效果。

四 、道德习惯教育气氛要民主化

要充分尊重、关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道德价值,产生道德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正确控制自我,学会设计自我,实现自我的正常发展。事实上有明显品行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内心渴望被尊重、关心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便试图通过不良途径来满足或发泄情绪,但是其行为越来越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采用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改正不良习惯;人都是有尊严的,尤其是现阶段的独生子女,自尊心特别强,它们一旦发现自己受到尊重,就会显得特别自信,并相应地信任和尊重别人。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着力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民主合作气氛,用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来教育学生。

学生对来自教师、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渴望得到表扬和赞赏,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唤起学生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励他们按照评定指引的方向继续努力,使那些与要求和标准相符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中,应以激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学生每迈出的一次成功都能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对行为的对错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时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良好的道德习惯也自然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所

以让道德教育成为学生自身渴求的一种需要,让他们自觉的去追求和不断自我完善,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才是德育的最大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为之不懈的地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