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枣阳的特色资源
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生存状态最重要的记忆,每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它特有的记忆符号,以彰显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和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贵在有特色,创新是文化之生命。鲜花因个性而美丽,文化因特色而精彩。
这里是中国十大明君之一的汉光武帝刘秀故里。这里曾经养育了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鄂北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始人程克绳。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同志曾生活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枣阳,物华天宝。枣阳地处南北过渡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这里是“中国桃之乡”,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商品粮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红石储量居亚洲首位,岩盐、大理石、膨润土储量均居全省首位。
十大亮点
1.航天英雄聂海胜的故乡。2005年10月12号,我国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担任此次任务的航天员之一聂海胜是杨当镇樊庄村人。
2.金红石储量居亚洲第一。储存量达2.49亿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3.石台寺提灌工程四铺渡槽长度居亚洲第一。兴建于1988年的石台寺提灌工程,四铺渡槽长6200米,干渠长5400米,居亚洲第一。
4.摩擦材料产销量居湖北省第一,全国第二。有摩擦材料生产企业20多家,产品品种达200多个,年生产能力达8万多吨,是全国四大摩擦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5.枣阳水果产量居湖北省第一。有\"湖北水果之乡\"、\"桃之乡\"之称。盛产桃、梨、李、苹果、葡萄等,水果产量居湖北省各县市第一,仅桃子年产量15万吨。
6.\"章陵\"牌面粉产量居湖北第一。枣阳金华麦面集团是全国面粉生产\"十强企业\",生产的\"章陵\"牌系列面粉,口感好,质量优,自1998年以来,产品的产量,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居湖北省同行业第一。
7.\"金兰集团\"是全国首饰界第一家企业集团,也是襄阳第一家\"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号称\"湖北黄金第一家\"。
8.\"湖北省第一汽车运输大镇\"兴隆镇。拥有大小运输车辆2100多台,其中长途货车700台,短途运输车1400台,月运输量15万吨,年运输量达200万吨,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上交利税1个亿。
9.雕龙碑文化遗址是全国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古房屋建筑遗址。 10.九连墩战国古墓群是2002年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
枣阳县 - 自然资源
枣阳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金红石储量居亚洲首位;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基地、全国十大水果生产县(市),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中国桃之乡”。
1、金红石与石榴子石
鹿头镇境内大阜山金红石原生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原生矿床。探明B+C+D级储量5
35.4万吨,平均品位2.81%,伴生石榴子石矿探明D级储量2326.7万吨。金红石是提取金属钛的主要原料,广泛用于制造优质电焊条、高档钛白涂料,石榴子石主要用作研磨材料。
2、岩盐与芒硝
产于兴隆镇,矿区南部经勘探查明,岩盐探明B+C+D储量889万吨,平均品位39.6%,芒硝探明345万吨,平均17.2%。盐硝主要用于提取精制盐和工业用盐,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方面。
3、石英石
位于新市镇赤眉山,经详查探明C+D级储量506.9万吨,平均品位98.7%,是制造玻璃、冶炼硅铁,净化自来水的良好原料。
4、膨润土
七方镇境内产出的膨润土,属钙基膨润土,经地质普查,储量约1.8亿吨,广泛用于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等方面。
5、变基性岩
俗名花岗岩,位于刘升、兴隆交界处的大坝山、小坝山,探明C+D级储量2475.6立方米,是良好的铁路道渣材料,也可作花岗岩板材开发。
6、石灰石
主要分布于刘升、鹿头、熊集等镇,储量大,品位高,质量较好,是制造水泥和烧制石灰的主要原料。
枣阳能源充足,发展稳健
周围有两大煤矿、两大油田、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和一个大型火电厂,充足的能源供应为枣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显现,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轻纺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和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强化并得到释放。综合实力曾进入全国百强,连续八年进入全省十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 投资枣阳,就是投资未来。“十一五”期间,枣阳市委、市政府把枣阳定位于“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的承接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枣阳市东靠“九省通衢”的经济重镇——,西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国东连西的纽带,东部“中拓西进”的战略跳板和重要桥头堡。枣阳交通便捷,汉(武汉)丹(丹江口)铁路、316国道、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并与京(北京)珠(珠海)
高速公路、沪(上海)蓉(成
都)高速公路相通,距襄樊机场40公里。
枣阳地处湖北经济发展“金三角”黄金地带
十堰至武汉汽车工业走廊中心地带,是湖北重点发展地区之一。目前,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项目立市、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把项目作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点和切入点,积极营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使投资者在枣阳享受到同类地区最优惠的政策。对来枣阳投资的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
“一条龙”办证、“一个窗口”收费和限时办理制、跟踪督办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来枣阳投资兴业。今天的枣阳,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市民既有南方人的精明能干,更有北方人的朴实豪爽特点。勤劳的枣阳人民为建设国家、建设自己的家园努力奋斗,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荣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体育、科技、卫生、民政工作先进市等称号。电力、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良好。
枣阳西城开发区
枣阳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6月经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5年元月被湖北省政府认定为省管开发区,2004年8月,又被省政府晋升为省级开发区。
枣阳经济开发区位于枣阳市区西南部,总控制面积6.53平方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处在武汉--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中部。经过15年的投资建设,枣阳经济开发区具备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区内建有日供水4万吨自来水厂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拥有汽车客运站、邮件分检中心和两个大型批发市场;区内交通便捷,三纵四横的交通路网基本形成,通讯、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齐全。目前,入驻枣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企业已有66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2家,过亿元的企业5家,企业产品涵盖了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等门类,2005年区内工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
枣阳经济开发区1996年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为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开发区管委会与枣阳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工作联动机制,严格执行一费制、项目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凡来区内投资兴办的项目,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涉及项目建设和企业规费的咨询、报批、缴费、办证、投诉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
2005年枣阳经济开发区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按照突出支柱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分区,开辟了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轻工纺织、农副产品等4个特色产业园区。
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枣阳经济开发区将以最满意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环境,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未来。 枣阳吴店工业园位于中国历史十大明君之一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故里——枣阳市吴店镇,汉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汉十高速公路枣阳连接线与省道寺沙路并行纵贯南北,在园区中部形成十字交叉,距枣阳火车站2公里,距316国道3公里。园区从1994年开始规划,1995年开始建设,经过10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公里,规划面积250公顷,征地面积195公顷,开发面积 150公顷,占规划面积的60%,建成面积120公顷;四至范围 东经112°45′22″——112°46′15″,北纬31°58′22″——32°00′06″,东起舂陵村,西至姚岗村,南起中心村,北至二郎。园区累计吸引进区国内外投资5.5亿元,累计创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投入产出比1:5.8;2004年园内生产总值5.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750万元,税收收入1200万元,已成为本地区域经济的主体。园区连续两次被命名为“湖北省乡镇企业示范工业小区”,2000年2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同年4月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四批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2002年8月26日,被确认为全省第一批重点乡村工业园(鄂企企指字[2002]46号文件),2005年7月又被批准为副县级工业园区。 目前,入园企业110个,规模以上企业40家,区内企业主要产品达68类、800多个花色品种,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塑料化工、食品加工、印刷包装为主导的产业特色,其中纺织业19家(3家年产值过4000万元)、机械业16家(2家年产值过3000万元)、塑料及化工业30家(3家年产值过2000万元)、食品加工业12家(2家年产值过5000万元),印刷包装业10家(2家年产值过2000万元),主导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其中纺织业8家、机械业8家、塑料及化工业7家、食品加工业7家、印刷包装业5家),占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的87.5%。2004年主导产业工业增
加值2.7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24亿元的85%。园区已建成湖北省第一大盖砖布生产基地,全国第三大轧面机生产基地。巨鑫公司研制开发出多功能削果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出两用刀、三用刀轧面机两获国家专利;楚星塑料公司研制的新型塑料盖砖布吸引了清华大学及中国塑料改性协会学者、专家极大关注,帮助攻克技术难关7个,使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盖砖布生产企业;贤德面粉公司总经理胡友德以卓越的经营业绩荣获“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到2010年底,园区力争新增科技投入4.5亿元,开发新产品50个,确保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面达到70%以上;主导产业力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知名品牌;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60家,利税率达到20%,跻身全国先进行业,园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企业在园区聚集度达到80%。
园区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主任、管工业书记为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健健全工作机制.为投资者实行一条龙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每季度只安排一周检查收费时间,而且一律先登记核准,再持卡收费,企业凭收费明白卡照章交费。狠抓园区软硬件环境建设,实行高标准修编,形成了“一心”(以高速公路互通道为载体,形成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商贸娱乐的综合中心)、“两轴”(一条以高速公路互通道工业园区的建筑景观轴线和一条以高速公路田园生态艺术景观轴线)、“三区”即“三片”(高速公路连接线由南向北划分为A区—姚岗片、B片—二郎片和C片—二郎街)的规划结构,修编后的工业园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更加有利于促进工业园与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园区先后投资2.5亿多元,实现了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绿化等设施综合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区内社会化服务功能。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了经济洼地,行成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园区每年吸引外资均在1000万元以上。2003年9月引进外资企业台湾金玛珠宝公司投资40万美元建成金鑫塑料化工公司,2006年10月与山西晋升贸易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7800万元联合开发白水寺人文景观和九连墩古墓博物馆合资协议,2005年4月争取省交通厅等部门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吴店二桥,两大工程的建设,将对吴店
工业园的发展起到更加直接的推动作用。
枣阳县 - 工商经济
枣阳能源充足,发展稳健。周围有两大煤矿、两大油田、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和一个大型火电厂,充足的能源供应为枣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显现,已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轻纺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和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强化并得到释放。综合实力曾进入全国百强,连续八年进入全省十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
投资枣阳,就是投资未来。“十一五”期间,枣阳市委、市政府把枣阳定位于“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国内外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的承接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今天的枣阳,乘着中部崛起战略的东风,将以最满意的服务、最优厚的政策、最优越的环境,热忱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枣阳县 - 名胜古迹
象公河遗址
在新市区象工河村后,东西宽350米,南北长l千米。从新市通往邢川公路两侧的断面可见堆集一米高的文化层,有直绳纹和斜绳纹板、筒瓦片。初步判断为西周时期人们的居住遗址。
阎家小河遗址
在鹿头区阎家小河村,东西宽250米,南北长400米。从地沟断面可见1米高的文化层,有直绳纹瓦、筒瓦和陶器等残片,初步判断为西周至东汉时期人们的居住遗址。
雕龙碑遗址
在鹿头镇邱庄村境内,面积2万余平方米。从遗址采集的石器有斧、凿、铲、刀、镰、锄等,陶器有鼎、盆、罐、杯、碗、钵等。初步判断为新石器的时代遗址。
老坟岗遗址
在鹿头镇邓店村老坟岗上。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00米。有直绳纹瓦、筒瓦片,初步判断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居住遗址。
蔡阳故城遗址
在琚湾镇古城村西200米处。地表露有城墙残迹。为汉代蔡阳县城址。
春陵故城遗址
在吴店镇胡湾村,西至跑马道,北抵方湾,北连喇叭堰。地表露有城墙遗址,出土绳纹砖瓦较多。为汉代舂陵县城址。光武帝刘秀故里。宋代宋痒舂陵怀古诗:“郁郁春凌旧帝家,黍离千古此兴嗟,萧王何事为天子,本爱金吾与丽华”,“上唐遗壤亘荒途,白水烟销拱木枯。陌上停骖聊借问,帝乡今有旧亲无。”云梦副榜冯炳时前题云:“舂陵遥望郁葱葱,故里犹存汉帝宫。文叔平生原谨厚,昆阳一战见英雄。”
曾国墓葬
在熊集区段营村。1973年,发掘随葬青铜器289件。经湖北省博物馆考古学者鉴定,此墓葬应在春秋早期。
宋词人柳耆卿遗址
在兴隆镇西花儿山。曾达成《独醒志》载:“柳耆卿葬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会。”
毛狗洞遗址
在梁集区花园村。东到南郑洼村,西至梁坡水坝,北距徐湾l公里。地表有残石斧、夹抄陶片。判断为商朝人们居住遗址。
九连墩
在吴店镇东赵湖村东黄土岗上,从南向北有冢九个(后毁两个)。相传,有个大官被皇帝错杀,特赐金头一个随葬,因怕人盗墓,一夜间修了九个大冢,使人不辨真假,故称九连墩。
白竹园寺墓群
在新市区白竹园寺东,大小墓30余座。为明清两代白竹园寺和尚之墓。
汉武阴侯岑彭墓遗址
在鹿头镇吉庄乡两河口。元代张翥(仲举)《岑彭墓诗》云:“英雄特立汉时功,夸古人称将士风。千载清明文史里,一怀黄壤草烟中。巍巍事业匡明主,济济衣冠付画工,过客不堪回首处,夕阳老树照残红。”清康熙年间,知县范维霖立碑记之。
繁荣、兴盛文化旅游业,要以我市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突破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导向,让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业中,使文化旅游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指导思想上,我们既要用意识形态的观念去看待,又要用经济的办法去创新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学会“两手抓”,既抓事业,又抓产业;在工作思路上,既抓文化管理,又抓文化发展,既当部门职能局长,又当产业局长,使文化事业形态和文化产业形态两个方面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因此,既要按市场规律配置文化旅游资源办文化,更要依托市场经营文化、发展文化,以此承接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承接市场对文化的需求,承接改革、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以创新的工作理念打造出我们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