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来源:小奈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秘麟 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口李辉练庆伟 摘要:价值认同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 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面对时代的嬗变,再辅以价值主体先锋性的特点,价值 冲突在大学生身上不仅在历时性上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也与现代核心价值产生了冲 突。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8)01—0011—03 到底是对人的意义感的重新定位和评价的问题,是一个价 值认同问题。”『11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认同的内核和基石, 决定着个体认同体系中其他类型或层面认同的选择和内 价值认同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同时主体的多元化 和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价值认同丰富的内涵。价值认同 在本文中是从狭义来理解的,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 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 保证。价值认同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和生成性等特征。主体 性是价值认同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个体在价值比较、价值选 择和价值认同过程中的自觉状态。互动性是价值认同的历 时性和共时性的特征,既体现了价值认同的认同化和流变 性,也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的交互影响关 系。生成性是价值认同的创造特征,是价值内化与外化统一 的体现。 价值认同是个体认同体系的核心和灵魂。认同一般指 由客观的同一性衍生出的相应的作为主观态度的认同,是 多维和多层的有机系统。有人格认同、种族认同、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等不同类别,也有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 等不同层面;同时,不同类别和不同层面之下也内在地包含 了不同的具体内容。然而,不管何种类别或层面的认同,“当 人们在确立自己的身份感的时候,他又总要受到一定的利 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等问题的影响。进一步说,人们总是认 同那些与自己的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东西, 化。当然,价值认同与其他认同也不是单向的,相反,在个体 的认同体系中他们是相互支持与互补的。 价值认同作为认同体系的核心问题,在当代国家、社 会和个人发展中更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首先,价值认同是 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本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通常是由硬实 力与软实力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构成的。硬实力一般是 指包括人口等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在内的实体性力量;软实力一般是指国家的凝聚力、民族同 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等非实体性力 量。显然,软实力与价值认同是密切相关的,是“源”与“流” 的关系。软实力的要素是价值认同的外在表现,价值认同是 软实力实现的本源。在后工业时代来临的今天,软实力越来 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主要大国 在努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因 此,作为软实力灵魂的价值认同在当代也越发凸显。其次, 价值认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社会和谐就是社会有机 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各 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 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稳定系统。而社会核心价值是最 基本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及价值追求,所以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形成的向心力是 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最后,价值认同也是个体良好发展 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对‘他者’的评价问题,这就注 定了从一开始人们的认同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因此,认同说 的前提。在多元社会当中,个体有多层面、多样的价值倾向, 2I9B8.1 学校党建与忌喂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警嚼掣 辫 并不断发展自己,但只有对核心价值的认同才可能使自己 获得良好的发展。人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一个人的发展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历史。一个 人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时,其发展可以得到社会的支 持,相反,个人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 在传统封闭、单质、权威的社会中,个体价值观与社会 价值观是同一的,价值认同可以看作就是对于已确定的社 会价值观的默然接受。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前,在“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时代,个体也完全认同这种给定的价值观,似乎 这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人会质疑或反对。可以说,传统不 存在价值认同的问题。而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改革开放伟大 实践的现代中国,社会异质性增强,文化的交流互动深化, 利益导向渗透到生活的众多领域。当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 值不再是当然的同一,个体也不必然认同社会价值,个体价 值与社会价值冲突已成为常态。面对时代的嬗变,再辅以价 值主体先锋性的特点,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在大学生 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更为突出。 第一,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历时性困境。“从时空角度看,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结构具有‘时空压缩’的特点,就是说,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结构中,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不同的价 值观已压缩到同一时空的‘新新人类’的价值结构之中。”[zl从 传统角度而言,传统是大学生价值形成的文化基础,传统价 值观已经融合在中华文化之中,通过各种文化成果显现出 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传统的天人观、人我观、义利观等,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 用。从现代角度而言,形成于西方世界的科技主义、人类中 心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通过科 技、经济的优势向世界扩散,并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价值优 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现代西方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有 相当的市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从后现 代角度而言,崇尚个性、主张民主、追求感觉等价值取向,也 通过跨文化的交流渗透到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虽然现代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在吸收传统 价值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现代核心价值并非 全盘继承、完全吸收,而是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中国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提炼和创新,具有“普遍性、民族性、 崇高性等特征”嘲。因此,大学生身上的传统、现代和后现代 历时性的价值观与现代核心价值观就突出地表现为保守与 创新、民族与世界及世俗与崇高之间的矛盾。而且传统、现 代和后现代历时性的价值观是交织在一起压缩于当代大学 生当中的,所以在当下的时空中各种碎片化景观得到更加 密集的呈现,从而加剧了这些矛盾,这使得价值认同必须得 2008.1 学皎觉建s琶根教育 到建构。 第二,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共时性困境。我们正处在一个 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消费社会过渡的时代,正处在一个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基本走向,促 使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物质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关系 的重新定位和与市场经济相配的观念的更新。面对这三个 问题,大学生必定不断反省、更新、丰富自己的价值观。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物质利益以其可衡量性与精神追求相比有 了价值上的优位,在当代大学生中催生了物本信仰、科本信 仰、权本信仰,甚至神本信仰也开始突现。由于人们的活动 范围空前扩大,社会关系开始重新定位与更新。一方面,血 缘关系、地缘关系、姻缘关系等既有关系在大学生身上开始 重新定位;另一方,更多的交往关系已经或正在形成,既有 业缘、趣缘的拓展,也有信缘(信息关系)、网缘(虚拟关系) 的凸显。如此一来既形成了价值和行为标准的多元,如出现 “价值目标多层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评判标准多重 化”[41等等,也形成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价值观的多层面 认同问题。再者,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更,耸立其上的观 念形态也开始与市场经济相配更新。在市场经济下,物质利 益的实现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 样一来,社会开始由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因此,家族观 念、集体主义淡化,契约关系、个人主义开始强化。 共时性层面价值观的杂合,正如历时性的压缩一样,使 大学生作出任何一种选择都变得不容易,正如鲍曼所指出: “没有任何一个团体,我们是‘完全’归属于它的:我们组合 人格中总有一些部分要‘越界’,无法为某一个团体所吸纳, 而这些部分又与其他的组合部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 此,任何自我归属的行为都受到矛盾(既向心又离心)的压 力。”[5](P150)这本身已经使大学生对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造成困惑。不仅如此,这种由信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所自 发形成的片面、肤浅、短视的价值观与先进性、导向性、建设 性的现代核心价值观是存在离异一面的。 总之,大学生的先锋性等特点,使他们能以其独特的价 值认知与判断引领着时代话语和时代意识,但是也正因为 这些特点也使他们的价值观相对于其他群体(如农民、工人 等)更加复杂多样。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不仅在历时性上 与现代核心价值出现了断裂,而且在共时性上也与现代核 心价值产生了冲突。 综上分析,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是相伴相生的。我国当代 大学生价值认同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在性矛盾,这些 矛盾的存在是带有普遍性的。如果这些矛盾以一种极端的形 式严重地表现出来,超过了“临界点”,将产生消极影响;反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斟睁 只要处理得当,超越矛盾本身的对立,将促进价值认同的实 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阶级性的实践活动, 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6](P115-134)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是超越矛盾的重要途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是可能的。第 一摆脱出来,实现自觉发展。 当然,这种“可实现性”还仅仅是潜在的,并不等于“现 实性”。要真正实现价值认同的“现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就要强调“从价值再造走向价值创造”[10](P432 ,实现对价 值观念由外在认识到内在体认与创造性践行。可以说,所有 矛盾的根源就是价值观在个体身上呈预设性和外在性的 “认识”状态,而没实现选择与内化的“认同”状态,即个体的 价值观处于一种价值再造的阶段,是社会价值观的简单复 制。这种价值观与社会处于一种融合共生的自发状态,不具 有超越性。而反观现实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 ,有价值认同的心理结构。转换的每一个片段都倾向于变 成一种认同危机的同时,“个体常常会通过反思来认识这种 危机”。[7](P174)也就是说,在价值范式解体与重构的德育生态 中,大学生急需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参照系”,以超越自 我本身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的困境。第二,认同本 身在具有结构性成分的同时,更具有建构性的成分。正如鲍 曼所说:“个体没有现成的认同(identity),认同需要个体自 身去建构并为之负责;换言之,个体并非‘拥有一种认同’, 而是面临一项长期、艰辛、永无休止的同一化(identification) 的任务。”【搠(n 可见,认同是结果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结果强 调形成的自我以及与他人联系的一种状态,作为过程指经 过与他者的比较、鉴别从而形成联系的行为和过程。最后, 从目前价值认同困境的本质来说,通过价值观教育促进价 值认同也是可能的。认同的问题并不是一般性的意义缺失、 价值失范等精神危机问题,而且以上矛盾也不必然会导致 认同危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超过了“临界点”,才可能导 致认同的冲突而引发认同危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危机是 由于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处于“自发”状态而导致的,因此, 在急剧变动的社会中,大学生实现价值认同是可能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不仅可能,也 是可以实现的。第一,现代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价值取向是相 契合的。现代核心价值是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结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就是立志爱 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明礼知耻。这表明现代核心价值与 大学生价值取向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不仅如此,对核心价 值的认同也是其共同利益所在。因为作为华夏儿女,他们都 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个体,他们都需要全 面、自由的发展空间。可见,现代核心价值与大学生价值取 向是相契合的,因而大学生对现代核心价值的认同是可以 实现的。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价值认 同的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 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在促进 社会和学校智育、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 德素质和坚持全面发展的过程。”I91<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强 调人的“需要”,而不是社会对个体的“施加”,强调互动的共 同价值取向,而不是价值相对主义,强调“德”与“得”互通, 强调德育的发展性。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现代 核心价值为导向满足大学生的自觉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自发性的价值认同困境中 义上说,我们所缺失的恰恰是创造价值的智慧的培植。在实 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强调“教”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记忆和 规范的遵从,强调形式上的整体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的过 程、意义的体味与发现,以及多元个性的发展。这样一来,学 生就会很少主动学习、很少主动思考、很少主动分析事实, 仅仅停留于“认识”状态,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其精神世界生 成批判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就不可能具有超越性,更 不可能在其精神世界自觉生成理性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I). 【2】王军,李宝章 传统与后现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 育刍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3】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 光明日报, 2007-04-012. [4】余启全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 高教研究,2Oo7,(10). 【5118】【英】鲍曼,寻找政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 社.2006. [7【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 1998, 【9】郑永廷等.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 育探索【M】 人民出版社,2006. 【10】李维.学习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为中山大学桐山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 以来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轨迹与规律研究”的阶段成果。 (李辉: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教授,法学博士,博士 生导师;练庆伟: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博士研究生 广 东广州510275) 责任编辑张永平 2008.1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