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当代文学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文学思潮

一.文艺批评运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二.对《红楼梦》中主观唯心的批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四.“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描写人情、人性“风主流文学” 五.文艺界反右斗争1958年新民歌运动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 七.文艺斗争阶级扩大化1962年

一.文艺队伍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郭沫若,周洋,矛盾) 1949年7月2~19 北平

意义:1.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2.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3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局限:1忽视了国统区的文学作用,队伍合而不同(文艺为工农兵阶级服务) 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9月23~10.6北京

意义:确立了文艺的社会性,现实性的写作原则

二.文艺批评运动:

1. 关于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 对《红楼梦》中主观唯心主义论批评

3.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精神奴役创伤说)

三.文艺调零

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1958“新民歌运动” 五.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 六.文艺斗争阶级扩大化 七.文化大革命

新民歌运动: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精神,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政治抒情诗特点: 1. 诗人以“阶级”“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 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想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渲染铺垫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

4. 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十七年诗人构成:

一类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蔡启桥等(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1949年以已成名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李季等(调整诗风,以适应新时期)

三类: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十七年诗歌总体特色:

1. 流派的贫乏和风格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衰退

2. 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命题作为新诗歌发展的方向 3. 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17年小说 农村题材

特点:1.一开始就因农村的变革和人们的命运相连,真实再现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变革的离世进程和农民的思想情感历程;

2.注重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对各种人物命运的农村人物形象描写 3.在文学走向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和探索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代表作家赵树理对文学的贡献:

1. 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话本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现代小说的大众化、群众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2. 小说故事性强,语言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特点鲜明

3. 开创了小说行书和创作的潮流,形成现代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 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革命历史题材

特点:1.具有史诗风格,用文学形式真实的再现某一时期某一场景,理性的共性取代了感情的个性;

2.纪实的品格,场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3.政治色彩,一项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一笔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代表作家及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杜程鹏《保卫延安》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非主流小说:指和十七年小说一体化创作特征相异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主流文学。非主流小说广义来说指十七年中,不符合当时官方问题规范、方针、政策政治环境、当代路线的小说创作;狭义上指在1956年“百花时代”中双百方针影响下,集中楚翔的一批干预生活,反映人性人情的作品,有事我们也称为“百花文学”。

特点:1.普遍受到当时官方文艺界的批判

2.呈现为阶段性分布特点,产生于文艺政策较宽松时期 3.在作品样式上几乎为短篇

4.主流小说创作主要依据的是左翼文学的战争文化传统,非主流文学主要针对五四启蒙文学传统

代表作家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宗璞《红豆》

十七年散文

狭义:即所谓的“抒情性散文”

广义: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文,即杂文、杂感。文学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在之列。 特点:豪言壮语的歌颂,缺少真情实感。 主要散文作家:杨朔《香山红叶》《荔枝蜜》巍巍《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秦牧《花城》《星下灯》

杨朔散文特点: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有鲜明时代特色。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 2.注重诗意的创造; 3.结构精巧。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的风格。

刘白羽:1.基调歌颂光明、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 2.善于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以抒写壮怀激情的诗情(基本特色) 4.雄浑豪放(基本风格)

秦牧:1.言近旨远,哲理性强2.题材广泛3.形散神聚4.语言琉璃凝练

话剧

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永祥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景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许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茶馆》艺术特色

1. 艺术构思独特a反描法b侧面透露发c人像展览发结合戏剧

2. 艺术机构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是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事件 3.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性化语言。

文革文学

阴谋文学

不想完全遵从于政治之命的文学

地下文学——摆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潜在写作

地下文学1.诗歌:知音的秘密写作

2.手抄本小说,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波动》 3.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市民借清明节之机在天安门广场自发集会,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这是中国人民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端,为新时期文学拉开序幕。《天安门诗抄》

诗抄特点:1共同的主题,深情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2.形式上丰富多样3.语言朴实形象,感情率真自然

评价诗抄:是文革间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另一种典型体现。在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创造方面,它们并不能提供多少值得重视的经验。但在恶劣、严酷的环境中,是的写作真诚度,独立的思想和写作方式的坚持,岁当代诗人应该说具有启示作用。

80年代文学

1976—1989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的复兴

二.文学思潮(1.伤痕文学2.反思文学3.改革文学4.寻根文学5.先锋小说6.新写实小说)

伤痕文学:20C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展现文革给人造成肉体和精神上“伤痕”的作品。

标志性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开端之作;卢新华《伤痕》得名之作

伤痕文学表现内容:1.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2.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3.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特点:1.文学真实性的回归2.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道德主义精神3.回复并加强文学的社会批评功能。 伤痕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意义: 1. 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 恢复了“人”在文学上的地位 3. 在美学上张扬与确立了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略晚于伤痕文学,他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他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深刻揭示建国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三中反思方式:历史、现实、生命反思。

特征:从社会、政治层面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害。主体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作家及作品:

改革文学: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委题材的作品,因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搞个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特点:1.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做了及时和持续反映和描写;2.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中的社会与人,;

4.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是文学回到当下(意义) 作家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于徘徊状态,一些作家吧目光转向民族文化,尝试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作家:莫言《红高粱》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阿城《棋王》

特点: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具有现代意义,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

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创作手法上传统与现代结合。

先锋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马原《虚构》苏童《妻妾成群》池莉《烦恼人生》

80年代诗歌:归来者的诗人,朦胧诗,新生代诗

归来者诗歌共同特点: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艾青特点:1.基本主题:关注民族和人们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长诗《在浪尖上》《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取材和抒情方式:善于从小、具体的生活现象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由具

象的描写推出象征

3.艺术表现特征: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镜子》《鱼化石》

朦胧诗:指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思潮。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论文:谢晃《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招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特点: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个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自由人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朦胧诗审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跳跃性 新生代诗:1986年《诗歌报》《深圳青年报》的“现代主义诗歌大赛”标志新生代诗人的集体亮相。他们企图超越和反叛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的感情体验上。

特征: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主要特征。代表诗人:韩东,于坚

8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三突出创作原则:1.所有人正面人物2.正面—英雄人物3.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