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惠阳区永湖中学 马世娥

五个内容:

一:教材 二:学情 三:教法 四:学法 五:教学流程 一、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科普说明文,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技能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A、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B、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了解物候学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已初步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科学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从本文可以学到许多物候知识,他们对本文很感兴趣,所以能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法

依据高效课堂标准理念,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读法

2、提问法、小组加分比赛法 3、练习法 四、学法

2

1、课前预习,做好《导学案》;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3、多读,培养语感。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桃花盛开,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荷花绽放,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枫叶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检查课前预习: 1.字音字形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ă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ĕ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2.词语积累

(1)萌发__:种子或孢子发芽。 (2)翩然__:动作轻快的样子。 3.简介作者

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的领域之一。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二)1、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比比哪组快:快速阅读课文,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讨论后归纳:(1)、什么叫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学科,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③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4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4、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因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逻辑 顺序 空间主要 5、学以致用:(1)你能用物候知识解释它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已是春归芳菲尽,但是诗人却意外发现这高山古寺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5

时间次要

(2)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品一品生动的语言:在老师朗读后,请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在第1、2段中,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归纳: 1.2 段文字好在哪里?

⑴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具体内涵。

⑵.描写生动形象,用词典雅、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6

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如: “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 赶快耕地 ;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 (三)拓展延伸

展示课下收集的农谚或有关物候的诗文。 1、农谚: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7

(四)仿 写 练 习

仿照第一幅图上语句,为第二、三幅图配上适合的语言

例句——你看那水中的蝌蚪,不就像游动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人间;

仿句2:你看那天空飞翔的大雁,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仿句3: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 明儿准是晴天。

(五)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妙笔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六)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身边的物候现象吧!请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8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