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作、⽣活中,⼤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翻译:

  ⽵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变暖了,是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息。蒌蒿已满地,⽽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上之时。  赏析:

  这是⼀⾸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叫绝的是“春江⽔暖鸭先知”这⼀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喜爱的名诗⽽传诵⾄今!

  这⾸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赏花时的所见。⾸句写⽩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洁美丽。第⼆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个散发着⾹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分迷幻的境界。略显幽寂,与海棠⾃⽢寂寞的性格相合。后两句⽤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作⼈,也是把⼈⽐作花,为花着想,⼗分感⼈,表明了作者是⼀个性情中⼈。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创造了⼀种⽓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彩。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尽古今之变”。  《春江晚景》画家介绍:

  惠崇(965—1017)北宋僧⼈、画家、诗⼈。建阳(今属福建建阳县)⼈,⼀作淮南⼈。他擅长画鹅、雁、鹭鸶,尤⼯⼩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王安⽯《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

说:\"画史纷纷何⾜数,惠崇晚出吾最许。\"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有诗称赞他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鸭先知。\"尤为后⼈所称许。

  惠崇与剑南希昼、⾦华保暹、南越⽂兆、天台⾏肇、汝沃简长、贵城惟凤、江南宇昭、峨眉怀古,合称\"九僧\";与魏野、寇□、林逋、潘阆等俱宗贾岛、姚合,同属晚唐派。九僧与西□诗⼈同时,⽽作风不同。他们专精五律,多写⽣活琐事与⾃然⼩景,忌⽤典,尚⽩描。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今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美⾷家、画家,历史治⽔名⼈。

  嘉祐⼆年(1057年),苏轼进⼠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侍读学⼠、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很⾼成就。⽂纵横恣肆;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散⽂著述宏富,豪放⾃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苏轼善书,“宋四家”之⼀;擅长⽂⼈画,尤擅墨⽵、怪⽯、枯⽊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图》《枯⽊怪⽯图》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