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汇总

来源:小奈知识网


北冥有鱼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75.0分)

1. 【甲】北冥有鱼 , 其名为鲲。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 其名为鹏。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2. 【乙】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选自《庄子·应帝王》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① 怒而飞( )

② 垂天之云( )

③ 志怪者也( )

④ 日凿一窍( )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第1页,共20页

A. 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 也

B. 化 而为鸟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座

C.鹏 之徙于南冥也 辍耕 之垄上

D.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断 其喉,尽其肉

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的句子。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甲】文庄子在塑造鲲鹏形象的时候提到了野马和尘埃,它们和鲲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甲】【乙】两文都是庄子所写的寓言故事,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两则寓言的寓意。

【答案】【小题1】①奋发

②同“陲”,边际

③记载

④每天

【小题2】B

第2页,共20页

【小题3】(鲲鹏)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小题4】相同点:在于都需要借助风飞起来。不同点:在于鲲鹏很大,需要等待海运形成的暴风起飞,而野马和尘埃很小,有点风就可以飞起来了。

【小题5】【甲】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没有绝对的行动自由。【乙】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垂”是通假字。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

A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与“者”连用,表判断语气。故A不合题意。

B表承接/表承接。故B符合题意。

C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到、往。故C不合题意。

第3页,共20页

D“恐怕”“或许”“大概”,表推测/代词,它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抟”“去”等关键词的理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相同点:在于都需要借助风飞起来。不同点:在于鲲鹏很大,需要等待海运形成的暴风起飞,而野马和尘埃很小,有点风就可以飞起来了。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分析可知,【甲】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没有绝对的行动自由。【乙】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

3.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庄子.北冥有鱼》

第4页,共20页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

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⑴垂天之云____________ (2)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惠子相梁____________ (4)或谓惠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鸱得腐鼠 ______________

翻译

(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讲的故事含有深意,请说说甲乙两文的故事意在表明什么。

第5页,共20页

甲文: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向南飞行,志存高远,是真正的逍遥者。

B.乙文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的。

D.乙文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惠子和庄子的对比:惠子唯恐失去相位,惶惶不可终日;庄子内心坦然,主动来到惠子的眼前。特别是他们截然不同的嗜好对比(即梧桐、练实、醴泉与腐鼠的对比)中,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而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

【答案】【小题1】(1)同“陲”,边际

(2)如奔马一样流动的雾气

(3)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

第6页,共20页

(4)有的人

(5)在这时

【小题2】(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有三千里远,盘旋在暴风上面向上飞,飞到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小题3】甲:世间万事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有所制约,没有绝对自由(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

乙:表明自己追求高洁自由、鄙视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讥讽惠子醉心功名、无端猜忌的小人丑态。

【小题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垂”是通假字,注意“相”是词类活用词。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抟”“去”“练”等词的正确翻译。

第7页,共20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阅读文本可知,庄子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甲文的故事意在表明世间万事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有所制约,没有绝对自由(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乙文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追求高洁自由、鄙视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讥讽惠子醉心功名、无端猜忌的小人丑态。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判断。

【解答】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A项分析有误,鲲鹏奋飞依靠海运和强大的风力,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者。故选A。

4.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累矣②!”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

第8页,共20页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④尾涂⑤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⑥!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往先:先去表明意图。②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③巾笥(sì):“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④曳:拖着。⑤涂:泥。⑥往矣:去吧。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

(1)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_______________

(2)比喻前程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乙】文中,庄子对两位大臣诉说神龟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页,共20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这只乌龟,宁愿死后骨头被供奉在庙堂之中而显示高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池塘中游曳呢?

【小题2】

(1)扶摇直上

(2)鹏程万里

【小题3】

【甲】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乙】以此为喻拒绝楚王要他出任官职的邀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需要落实“野马、息、贵、曳、涂”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筛选能力。成语是一种长期相传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

第10页,共20页

据提示,结合甲文内容及平时的词语积累写成语,书写要正确。“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的成语是“扶摇直上”;“比喻前程远大”的成语是“鹏程万里”。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根据甲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语句,可知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乙文中庄子对两位大臣诉说神龟的故事,其目的是以此为喻拒绝楚王要他出任官职的邀请。

5.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第11页,共20页

故夫知效①一官、行比②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③犹然④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⑤,举世非⑥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⑦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⑧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⑨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⑩,以游无穷(11)者,彼且恶乎待哉(1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②比:团结。③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④犹然:讥笑的样子。⑤劝:勉励,奋发。⑥非:非难,指责。⑦内:主观。外:客观。⑧数(shuò)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⑨泠(líng)然:轻妙的样子。⑩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与“正”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⑪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⑫恶( wū)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北冥有鱼 (2)怒而飞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虽然

(5)犹有所待者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12页,共20页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⑤,举世非⑥之而不加沮。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思考,庄子在乙文中主要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庄子指出,大鹏只有“抟扶摇”才能“而上”,才能翱翔,仍是“有所待者”。

B、乙文中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

C、“垂天之云”和“荣辱之境”中的“之”意思相同,“怒而飞”和“御风而行”中的“而”用法相同。

D、甲、乙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寓言、神话来表现庄子超脱世俗的思想,其中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

【答案】【小题1】(1)同“溟”,海

(2)奋发

(3)海水流动运转

(4)即使

(5)有所凭借,有所依赖,有所依靠

第13页,共20页

【小题2】(1)盘旋在暴风上面向上飞,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2)(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发,世上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小题3】(1)庄子主张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2)分析:甲文中小如“野马”“尘埃”,是生物“以息想吹”,即使大如“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万物皆有所待,都受到了束缚。如果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与宇宙一体化,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摆脱一切外物之累,达到“无待”的境界,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小题4】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冥”是通假字。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抟”“去”“劝”等关键词的理解。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甲乙两段文字思考,庄子在乙文中主要提出的主张是:庄子主张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甲文中小如“野

第14页,共20页

马”“尘埃”,是生物“以息想吹”,即使大如“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万物皆有所待,都受到了束缚。如果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精神与宇宙一体化,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摆脱一切外物之累,达到“无待”的境界,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思考段落的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情感,把握“而”字的用法;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这句是错的,乙文中“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可见在庄子看来,列子仍旧是“有所待”的,庄子追求的是“绝对自由”,“无待”的境界,所以列子之行不是其追求。故C不正确。故选C。

6. 【甲】《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仲尼①适②楚,出于林中③,见佝偻④者承蜩⑤,犹掇⑥之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⑦,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⑧;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⑨也,若橛⑩株拘⑪;吾执臂⑫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⑬。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

第15页,共20页

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①仲尼:孔子。②适:往,到。③出于林中:从林中经过。④佝偻:驼背。⑤承蜩(tiáo):用竿粘知了。⑥掇:拾取。⑦五六月:指夏天。⑧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借此指次数极少。⑨处身:立身。⑩橛(jué):原指木桩,这里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木桩那样竖立着。⑾株拘:带枯枝的树墩。⑿执臂:执竿的手臂。⒀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 ——《庄子·达生》

翻译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都是寓言,试说出其阐释的道理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页,共20页

【答案】【小题1】

(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小题2】

【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依凭的。

【乙】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野马”、“唯”等关键词的理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甲】阐释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依凭的。【乙】阐释了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第17页,共20页

7.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殊调:格调特殊。②宣父:指孔子。③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即年轻人是可以敬畏的。

A.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北冥有鱼冥: 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 志:___________

(3)扶摇直上九万里 扶摇:____________ (4)犹能簸却沧溟水 犹:___________

第18页,共20页

B.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甲】【乙】两文共同运用了_________写作手法,描绘出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D.比较【甲】【乙】两文,谈谈庄子和李白借助大鹏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1)同“溟”,海 (2)记载 (3)旋风 (4)还

B.(1)当它奋而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C.想象

D.【甲】文通过大鹏展翅奋飞的形象,阐明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乙】文

第19页,共20页

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本题注意“冥”“志”的解释。

B.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把关键字词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翻译时必须注意重点字词:“怒”“若”“野马”“以”等,特别注意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将成分补充完整。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和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文章和诗歌的写作技巧主要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阅读【甲】【乙】两文可以看出两文共同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描绘出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诗歌的形象及思想主旨的解读能力。文言文(诗歌)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甲】文,可以看出【甲】文通过大鹏展翅奋飞的形象,阐明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通读【乙】诗可以看出【乙】文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