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①·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③?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东南战未休⑥。天下英雄谁敌手⑦?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⑨。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辛弃疾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三月,宰相韩侘胄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辛弃疾重被起用,出守抗战前沿基地镇江府。但他起用辛弃疾,不过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帜而已。辛弃疾反对韩侂胄轻敌冒进,急于北伐,结果又被假借罪名而降官。宋宁宗赵括开禧元年(1205)七月,辛弃疾罢职回江西铅山闲居。在罢职前,他登上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在长江南岸,孙权曾在此建都,后来迁都,改为京口镇)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又名北顾亭、北固楼),遥望中原,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写下这篇登高怀古的传诵千古名作。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极目远眺,万里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被金人占领。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北固楼的“满眼风光”,万里神州被金人的占领。自然山水里弥漫着的历史烟云,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具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回想三国时代的孙权,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词人在这里主要是突出两点: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最终“坐断东南”。二是当今南宋政权与孙权如此相似,当朝的文武之辈却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见于篇末。
“生子当如孙仲谋”,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词人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张议和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感怆雄壮,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意境高远。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它与辛弃疾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休:停止。 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