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6分,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了4549天,人们正在逐渐谈忘这场灾难时,新的危机却在逼近.2023年8月24日13时(北京时间12时)整,福岛第一核电站“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启动排海,经过17分钟,核污染水就经海底隧道流进了太平洋。日本计划今年排放31200吨,整个排海工作预计持续30年。关于本消息中涉及的时间和时刻,属于时刻的是( ) A. 4549天 C. 17分钟 【答案】B 【解析】
【详解】4549天、17分钟、30年均为时间段,8月24日13时整为时刻。 故选B。
2. 旋转木马即旋转大平台上有装饰成木马且上下移动的座位供游客乘坐,最早记录的旋转木马出现于拜占庭帝国时期,是儿童最喜欢的游乐项目之一。新马乐园的旋转木马如图所示,在游戏过程中,转动一周的时间为3min,对于旋转木马上的a、b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8月24日13时整 D. 30年
A. 任意1.5s内,a点的位移与路程均等大
第1页/共14页
B. 任意1.5s内,a、b两点的位移均相同 C. 任意3min时间内,a、b两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D. 任意3min时间内,a、b两点的平均速率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位移是从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路程是轨迹线的长度,故任意1.5s内,a点的路程比位移大,故A错误;
B.位移是矢量,任意1.5s内,因a、b两点的转动半径不同,则位移大小不相等,即位移不相同,故B错误;
C.任意3min时间内,两质点的位移均为0,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可知,a、b两点平均速度均为0,故C正确;
D.任意3min时间内,两点经过的路程不同,由平均速率的定义可知,a、b平均速率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3. 甲、乙两质点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二者速度方向为正方向,t=0时刻起,二者的速度发生改变,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两条图线关于a=3m/s2对称,t=3s后两图线平行。下列关于甲、乙两质点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质点做减速运动,乙质点做加速运动 B. 3s内,甲、乙两质点的速度变化量一定等大 C. 3s后,甲质点相对乙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 D. 3s后,甲、乙两质点速度的差值随时间线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a−t图像可知,甲、乙两质点的加速度均与速度同向,故二者均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 B.a−t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代表速度变化量,无法判断二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关系,故B错误; C.3s后,二者加速度的差值一定,但不为零,故相对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第2页/共14页
D.3s后,二者的速度差值每秒增加2m/s,故两质点速度的差值随时间线性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4. 物体甲的位移−时间图像和物体乙的位移−时间图像分别如图1、2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 甲在整个6s时间内做往返运动,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位移大小为4m C. 乙在整个6s时间内位移为6m
D. 乙在整个6s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位移大小为4m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由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瞬时速度,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可知甲在整个t=6s时间内一直沿正向运动,总位移为
∆x=2m−(−2m=)4m
故A错误,B正确;
CD.由图线的斜率可知,乙在前3s内沿正向运动,后3s内沿负向运动,即做往返运动,总位移为
∆x′=0m−0m=0m
故CD错误。 故选B。
5. 有一段关于飞机、跑车和摩托车比赛的视频,他们在直道上同时从同一起跑线O静止启动。之后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T便记录一次三者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正确描述这一过程的v−t图像为( )
第3页/共14页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飞机、跑车和摩托车在直道上同时从同一起跑线O静止启动,0T时间内,有
x=由图可得
12aT 2x1 a1 飞机、跑车和摩托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 x′=vT 由图可得 ′>x2′>x3′ x1可得 v1>v2>v3 即飞机的最大速度最大,摩托车的最大速度最小。 故选B。 6. 一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研究一辆玩具车的运动情况,玩具车沿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试验过程中发现bc段运动时间为ab段运动时间的一半,玩具车经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10m/s,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4m/s,已知玩具车做匀变速运动,则玩具车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为( ) 第4页/共14页 A. 12m/s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玩具车在bc段的运动时间为t,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B. 13m/s C. 14m/s D. 15 m/s =a设a点速度为va,则 ∆v10−4 =∆t1.5tva−at=10m/s 解得 va=14m/s 故选C。 7. 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和乌龟运动的位置坐标—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兔子和乌龟同时同地出发 B. 乌龟做直线运动,兔子做曲线运动 C. t4时刻前,兔子一直领先乌龟 D. 若兔子在t4时刻开始以t2时刻的速度奔跑,兔子将赢得比赛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x−t图像可知,兔子和乌龟同地出发,但兔子要比乌龟晚t1的时间出发,故A错误; B.位移—时间图像描述的是直线运动,可知乌龟与兔子均做直线运动,故B错误; C.x−t图像的纵坐标表示乌龟和兔子的位置坐标,而两图线的交点表示相遇,由图可知0~t2乌龟领先于 第5页/共14页 兔子,t2~t4兔子领先于乌龟,t4~t6乌龟又领先于兔子,故C错误; D.x−t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t2时刻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的速度,而t4时刻乌龟和兔子刚好相遇,即从t4时刻开始,兔子和乌龟从同一位置开始奔跑,可知,若兔子在t4时刻开始以t2时刻的速度奔跑,兔子将赢得比赛,故D正确。 故选D。 8. 质点是高中物理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下列关于质点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是( ) A. 只有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时,物体才能被看作质点 B. 从描述运动的角度看,只要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就可以将整个物体的运动简化成一个点的运动 C. 研究一列火车完全通过百米隧道的时间时,火车可以看作质点 D. 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的 【答案】BD 【解析】 【详解】ABD.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是由所要研究的问题决定的,同一个物体,由于所要研究的问题不同,有时可以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可以看成质点的两种情况:①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他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②虽然不能忽略形状和大小,但是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从描述运动的角度看,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把物体的质量赋予这个点,它就成了一个质点,故A错误,BD正确; C.火车通过百米隧道时,火车的车身长度不可忽略,火车不能看作质点,故C错误。 故选BD。 9.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同一坐标系中反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第6页/共14页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题图A可知,物体的速度恒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应为零,选项A错误; B.由题图B可知,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为负,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加速度—图像可知,加速度方向为负值,且加速度不变,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选项B正确; C.由题图C中加速度—图像可知,加速度方向为正值,且加速度不变,即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斜率为正,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选项C正确; D.由题图D可知,物体的速度恒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应为零,选项D错误。 故选BC。 10. 频闪照相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个画面上记录物体的连续运动过程,为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借助相机的频闪照相功能研究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令小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上滑,小滑块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G,之后加速下滑至斜面底端,其中上滑过程中频闪相机记录的图片如图(a)所示,下滑过程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滑过程加速度与下滑过程加速度之比为4:3 B. 经过位置2时速度与经过位置7时速度之比为32:27 C. 回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是经过位置6时的2倍 3−2:D. x12:x23:x34=【答案】BC 【解析】 ()(2−1:1 )【详解】A.上滑过程可逆向视为从G点开始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由图可知上滑时间与下滑时间之比为3:4,由 x=12at 2可知,上滑过程加速度与下滑过程加速度之比a1:a2=16:9,故A错误; B.经过位置2时的速度 v2=a1×2t 第7页/共14页 经过位置7时的速度 v=a2×3t 7故 v2:v7=32:27 故B正确; C.经过位置6时为最高点至斜面底端的时间中点,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经过位置6时的速度为回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的一半,故C正确; D.由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可知 x12:x23:x34=5:3:1 故D错误。 故选B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周期为0.02s的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共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刻度线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计数点0的距离d1、d3、d5。 (1)读出距离d1=1.20cm,d3=______cm,d5=______cm。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答案】 ①. 5.40 ②. 12.00 ③. 0.60 【解析】 【详解】(1)[1] [2]由毫米刻度尺的刻度可知d3=5.40cm,d5=12.00cm。 (2)[3]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可用计数点“1”、“3”间的平均速度表示,则 v2=d3−d1=10×0.02s0.01(5.40−1.20)×=m/s0.20.21m/s 第8页/共14页 小车通过计数点“4”的瞬间时速 d5−d3=v4=10×0.02s则小加速度大小 0.01(12.00−5.40)×=m/s0.20.33m/s =av4−v2∆v0.33−0.212==m/s=0.60m/s2 ∆t10×0.02s0.212.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速度随时向变化的规律”,图乙是某次实验获取的一段纸带。请你根据题图回答以下向题: (1)除了图甲中标出的器材外,还需要________。 A.弹簧测力计 B.刻度尺 C.天平 D.秒表 (2)本次实验选择的打点计时器是图________(填“丙”或“丁”)中的计时器,该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________(填“低压交流”或“220V交流”)电。 (3)根据图乙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推算出此次实验所用的刻度尺是________。 A.毫米刻度尺 B.厘米刻度尺 (4)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点,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则可大致判断出小车做________(填“匀速直线”或“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因为________;若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速度方向是点未画出,则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________(填“从A向C”或“从C向A”)。 【答案】 ①. B ②. 丁 ③. 220V交流 ④. A ⑤.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⑥. 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差大致相等,满足∆x=aT2 ⑦. 0.40 ⑧. 从C向A 第9页/共14页 【解析】 【详解】(1)[1]需要测量小车的位移及速度,打点计时器可测量时间,只需要测量位移,以仅需要刻度尺。 故选B。 (2)[2] [3]由图甲给出的信息可知本次实验用的是电火花计时器,因此打点计时器是图丁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的交流电。 (3)[4]根据题图乙中的数据,可知刻度尺的精确度是毫米,因此刻度尺是毫米刻度尺; 故选A。(4)[5] [6] [7] [8]计算出AB、BC、CD、DE、EF、FG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位移差分别是0.77cm、0.81cm、0.79cm、0.81cm、0.82cm,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相等,即小车的运动规律满足 ∆x=aT2 因此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可知纸带上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0.02×5s=0.1s 由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可得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 xAC=vB=2T(3.62+4.39)×10−2m/s≈0.40m/s 2×0.1小车做加速运动,先打A点,因此速度方向是从C向A。 13. 如图所示,一条笔直的公路边每隔d=16m有一棵树,一辆小汽车正在做匀减速运动,车头经过第1棵树时小汽车的速度是v1=16m/s,车头经过第4棵树时小汽车的速度是v4=8m/s,求: (1)小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2)车头经过第5棵树时小汽车的速度。 【答案】(1)2m/s2;(2)0 【解析】 【详解】(1)设小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从第1棵树到第4棵树经过的位移是 =x13=d48m 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式 第10页/共14页 2v4−v12=−2ax1 代入数据得 a=2m/s2 (2)设小汽车到第5棵树时的速度大小为v5,从第4棵树到第5棵树经过的位移是 x2=d=16m 根据速度位移关系式 22v5−v4=−2ax2 代入数据得 v5=0 14. 从1988年起陪伴游客24年的深圳欢乐谷的太空梭停止对游客开放,在服役期间的24年里,该太空梭可以在1.8s内将游客带上60m的高空,惊险又刺激。已知该太空梭从地面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加速上升,上行的最大速度为40m/s,加速过程与减速过程的加速度等大,运动至60m的顶端时速度恰好为0,求:(结果可保留分数) (1)太空梭在上升过程的平均速度; (2)太空梭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答案】(1)【解析】 100400m/s2 m/s;(2)33【详解】(1)太空梭上升过程的平均速度 v=解得 x t第11页/共14页 v=100m/s 3(2)设太空梭加速和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a,则加速和减速的距离均为 2vm x2=2a加速和减速的时间均为 t1=匀速的距离 vm a=x2vm(t−2t1) 又 =x2x1+x2 联立解得 a=400m/s2 315. 在一条平直公路的两条紧邻车道上有A、B辆车同向行驶,沿车道建立x轴,t=0时刻,A所处位置为坐标原点,A速度的二次方随其位移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B的位置坐标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为 x=160+10t+5t2(t≤2s),x=140+30t2(t>2s),两车均可视为质点。求: (1)A的加速度及初速度的大小; (2)B在A前方与A拉开的最大距离(结果可保留分数); (3)A追及B的时刻。 (2)【答案】(1)16m/s2,2m/s;【解析】 【详解】(1)由运动学公式 496m;(3)43s 32v2−vA=2aAx 第12页/共14页 变形得 22v=vA+2aAx 对照图像可知 2vA=22 342−22 2aA= 36 解得 vA=2m/s,aA=16m/s2 (2)B的位置坐标x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 x=160+10t+5t2 可知t=0s时刻,B初始位置为 x0=160m 速度为 vB=10m/s 加速度 aB=10m/s2 当B速度与A相等时,B在A前方与A拉开距离最大,此时 vA+aAt1=vB+aBt1 解得 =t1该过程中A的位移为 4s<2s 31=xAvAt1+aAt12 2解得 xA=B的位移 152m 91=xBvBt1+aBt12 2解得 第13页/共14页 xB=B在A前方与A拉开的最大距离 200m 9496m 3d=x0+xB−xA=(3)两车共速的速度 70v共=vA+aAt1=m/s 3设 4s后经时间t2后A追及B,这段时间内B的位移 343s后A的位移 由题意 解得 故A追及B的时刻为 x′v共+302×2−43+30t4B2−2+3x′v共+34A2×2−43+344t2−2+3x′A−xB′=d t1252=3s =t12543=3+3s43s 第14页/共14页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