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4期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4 No.4 2006年1 1月 Journal of Jinzhou Medical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iton) Nov.,2006 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认识 徐军婷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完成于50年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几千年来最深刺、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但在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 一些偏差和不足。5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史为鉴:既肯定成就,总结经验;又分析失误, 吸取教-01I。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肯定成就;分析失误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69(2006)04—0004—03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 统治剥夺资本家占有的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 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改 家的人民所有,当然,可以暴力剥夺,也可以采用 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 和平方式。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决不认为,赎买 显的优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讲过 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关 (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用赎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 买摆脱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 了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值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情了。” 列宁曾设想在俄国对资本家实行赎买, 5O周年之际,有必要回过头来,站在今天的认识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反抗而未能实现。在中国,由于 高度,对5O年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一个全新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共产党的正确政策,成功 的认识。 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把马克思主义的 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 命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切措施来粉碎资本 主义的经济实力和创造建成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所必 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的选择 需的条件:剥夺资本家和地主,变土地、工厂、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新民主 路和银行为全民财产,实行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 主义社会,但这并不是革命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 主义国营工业,实行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列宁认为 个过渡形式。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一般合作社,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是千百万农民易于 所以,还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变生产资料的 接受和了解的由小的个体经济过渡到大的生产协作 资产阶级所有制和农民、手工业个体所有制为生产 组织即集体农庄的道路。他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 资料的国家和集体所有制,也即是进行生产资料的 和工农联盟的条件下,在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实行 社会主义改造。 领导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存在的条件下,正确地 建国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三 组织起来的拥有千百万农民的生产合作社,是能用 反”、“五反”等一系列社会改革之后,已经具备 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 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首先,在政治上,新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政治 生的人民政权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经受住了考验,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徐军婷,女,1979年生,河南周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o ・专题论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得到了巩固;其次,在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了恢 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再次,社会主义工业化也 迫切要求对农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最后,从当时情况来看,社会生活中也确实出现了 些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在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 一本主义工商业者接受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广泛 深入宣传过程中,私营工商业者的思想认识和政治 觉悟日益提高,为在全国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 思想基础。 化倾向,在城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日益加深,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后来大规模经济建 设乃至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 也就必然地被提到了日程上来。 三、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部 分。是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 1953年底,几经修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终于 正式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 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 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_3 很明显,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包括了两 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使我国由不发达的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一化”,处 于主体地位;二是逐步把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成为全民所有制工商业,把个体农业改造成为集体 农业,把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集体手工业,这是 “三改”,处于两翼地位。按照当时的设想, “一 化”“三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 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条建设和改 造并举的总路线。 四、社会主义改造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 愿,人民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社会主义改造虽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 但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 拥护,绝不轻易谈改变。当时的情况是,小规模的 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日益满足农民改善生活的需要, 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已占了主导地位。1954 年4月中共中央农工部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指 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全面展开,农村党组 织已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轨道,各阶层都被卷入 了新的斗争舞台,贫农兴奋积极,中农日益倾向社 会主义。1955年底开始的合作化高潮,固然有党 的政策因素,但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容忽视。 在资本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 导人曾几次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代表谈话,动员资 ・专题论坛・ 经验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 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 展的基础。”_4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发展扫 清了障碍,人民当家作主,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 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 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并进行社会 主义改革之时,有人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的感慨,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事实上,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 系。可以说,没有5O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没 有8O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从社会性质看,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所进行的改革,是在我国已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的前提下进行的, 即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以充分肯定社 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成就作为自己基本前提的,是以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自己的历史起点的,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就会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完全可以说,社会 主义改造的完成不仅为十年经济建设,而且为今日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 保障。 但是,正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中所指 t;的那样:“这项工作中也有缺 点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 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 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 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 处理也不很适当。” 这些明显的失误和不足,我 们不应有丝毫的疏忽和回避。从这些不足和失误 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从本国 实际出发。不可否认,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共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产党在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与苏联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 模式发生了不解之缘,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如 料为基础的社会,并且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商品生 此。所幸的是,在革命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中 产和货币交换。但是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 国实际出发,而没有迷信于苏联经验,最终取得了 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现阶段的经济成分 革命的胜利。但苏联在短时期内所建立的重工业, 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盲目追求纯粹的单一的 尤其是建国后毛泽东访苏期问的所见所闻,一度使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 他对斯大林所实行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长处深信 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其他经济成分也应该得到比较 不疑,认为一声令下就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自 充分的发展,以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 愿接受了这一模式。但这一模式当时确实脱离了中 样地,经济主体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 国的实际,以致后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才有了今 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天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将工作重心 面,也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 逐步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 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社 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员个人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 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事业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 发展。 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第二,在经济依然落后的情况下,不能一味追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应该充分肯定,不足也不 求生产关系的提高而不顾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过渡 能回避。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我们站在今天的认 时期的总路线的确是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并举的路 识高度来看待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和缺陷,是 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贯彻总路线的实际过程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 中,毛泽东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轨道,开始片面 地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总 【参考文献】 路线就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 [1][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 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一-18,10,18. 础。结果,生产关系的变革超出了生产力的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 水平。 京:人民出版社,1966.258. 第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教条理解革 [3]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A].毛泽东选集(第5 命导师的一些言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共产主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89. 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过一些论述, The Re-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Xu Junting (Henan University,Kaifcng Henan,47500 1) Abstract:Chines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finished 50 years ago,is the most profound and greatest social transforma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But there were some errors in its process of practice.To— day。it is necessary to re-recognize it with the history as a mirror;to confimr the achievement,to sum up the expe— ifenee,to analyze the fault and draw lessons. Key words:socialist transformation,confirm the achievement,analyze the fault [责任编辑:李哲] ・专题论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