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好区分;2、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等的概念;3、化学基本常识知识的掌握,避免物质之间的混淆;4、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记忆,熟记常见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及常见重要物质的化学式;5、燃烧的条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区分;6、化学元素符号的准确记忆,避免元素符号之间的难解难分;7、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易错点化学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8、溶液相关概念的熟悉,区分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9、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易错点在于溶解度计算的比例顺序;10、有关实验基本操作的图示判断,准确记忆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细节。【易错过五关】
[第一组]1.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MgB.NaC.AlD.Cl2.在空气中会造成酸雨的是A.O2B.N2C.COD.SO2
3.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盐B.海水C.大理石D.木炭4.飞艇内可填充的气体是A.氦气B.氧气C.空气D.氮气5.属于化合物的是A.P4B.O2C.SiO2D.C60
6.C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A.-1B.-2C.0D.+27.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点燃2P2O5B.4Fe3O2点燃2Fe2O3C.MgO2点燃MgOD.C2O2CO28.为了让煤充分燃烧,方法可行的是A.碾成粉末B.升高燃烧温度C.加以湿润D.加入石灰石9.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的是A.铁丝B.白磷C.硫粉D.镁条10.有关溶液说法错误的是A.具有均一性B.溶质可能有多种C.一定为无色透明D.属于混合物1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固体加热B.鸿加液体C.液体振荡D.读取液体体积12.水蒸发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A.物质种类B.元素种类C.分子大小D.分子间的间隔13.吸水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泥沙吸水B.生石灰吸水C.活性炭吸水D.纸巾吸水14.有关“物质的量”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基本物理量,符号是molB.物质的量相同则微粒个数相同C.描述对象一定是微粒D.物质的量乘以质量等于摩尔质量15.物质性质和用途关联正确的是选项性质用途A.石墨导电电线B.一氧化碳可燃性燃料C.水无色无味溶剂D.金刚石坚硬首饰16.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将pH试纸置于集气瓶口17.以下Imol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少的是A.铜B.水C.氢气D.二氧化碳18.下列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木炭和焦炭B.白磷和红磷C.氧化铁和氧化亚铁D.水和双氧水19.某温度下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若在原溶液中加入6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仍有2g不溶解。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A.20g/00g水B.l5g/100g水C.10g/100g水D.5g/100g水20.关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中一定有单质B.各元素存在形态一定发生变化C.各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D.反应物和产物中至少有一种化合物[第二组]1.硅是制成光伏电池的重要材料,硅的元素符号是()B.SiC.Sl)C.行进的检阅车D.威武的礼炮D.SnA.Se2.70周年庆典活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3.A.4.A.5.变化的队形B.雄壮的军乐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饮料瓶B.废弃的树叶C.烟头D.废旧荧光灯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属于氧化物的是()B.液氧C.水D.碳酸钙A.空气6.A.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干冰与冰B.金刚石和石墨C.水银与银)D.+6D.氢气与液氢7.触摸屏材料中含氧化铟(In2O3),其中铟元素(In)化合价(A.08.B.+2C.+3化学符号中“3”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B.O3:3个氧原子D.CO3:三氧化碳6H2O+2X,则X化学式为()C.H2
D.NO2
A.3H:3个氢元素C.3N2:3个氮分子9.氨气(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
B.O2
A.N210.A.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金刚石作钻探机钻头B.氧气用于炼钢C.11.A.C.12.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氧气变成液氧时,分析正确的是()分子从运动到静止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B.D.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增小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首先要检查气密性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时,仰视量筒刻度读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13.A.C.14.不随水的质量改变的是(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pH值B.D.)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导致溶液浓度偏大防止炸裂瓶底加快氧气生成速度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的状态具有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的装置是()15.A.B.C.D.16.有关柠檬酸(C6H8O7)的说法正确的是()式量为192g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6:8:7该物质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目的鉴别CO2和CO除去CO2中的少量CO鉴别CuO和C除去CuO中的少量C说法正确的是()实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入CO,并加热通入CO,并加热选项ABCD17.A.0.5molO2含6.02×1023个氧B.0.5molNH3中含1.204×1024个氢原子C.D.18.等物质的量的O3比O2多1个氧原子等质量的CO和N2所含原子数一样在室温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搅拌并恢复到室温。图像中x代表时间,)B.D.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则y代表的是(A.C.19.A.C.2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已知某物质的以下数据,不能计算出该物质摩尔质量的是(微粒个数和质量B.一个分子的真实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个数)物质的量和质量D.有关“不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②在一定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④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转变为单质,不一定要通过分解反应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第三组]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AlB.O)C.SiD.Fe2.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是()A.粮食发酵B.切割玻璃C.湿衣晒干D.粉碎废纸3.物质名称与化学式都正确的是()A.氧化二氮:N2OB.碳酸:CO3
C.碳酸氢铵:NH4HCO3D.氯化钾:KCl2
4.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此过程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A.体积增大B.质量增大C.个数最多D.间距增大5.按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废弃的电器属于()A.湿垃圾B.有害垃圾C.可回收物D.干垃圾6.表示两个氢分子的符号是()A.2HClB.2HC.H2
D.2H2
7.能在氧气中燃烧并生成黑色固体的物质是()A.红磷B.木炭C.氢气D.铁丝8.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人工降雨B.无水灭火C.保存食物D.舞台“雾气缭绕”9.“火上浇油”可以使燃烧更剧烈,其主要原理是()A.增加易燃物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B.增大氧气浓度D.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10.在常温下,向pH=3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则该苹果汁的pH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不断变小B.一直变大C.可能等于6D.可能等于811.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A.面粉B.味精C.蔗糖D.酒精12.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Mg+O2
点燃
MgO2B.2Mg+CO2
点燃
2MgO+CC.2Mg+O2↑点燃
2MgOD.2Mg+O2
点燃
2MgO13.根据化学方程式S+O2
点燃
S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B.参加反应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A.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14.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B.一定有多种分子组成D.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15.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正确操作方法是()A.点燃气体,观察气体是否燃烧B.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C.闻气体的气味,是否闻到有特殊气味D.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16.如图是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实验失败主要原因是()A.烧杯中的水太少B.手捂得不够紧,导致热量不够C.锥形瓶中没有水,导致长颈漏斗没有液封D.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没有弹簧夹17.对1molN2的理解错误的是()A.它与1molO2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C.含有2mol氮原子B.与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D.约含6.02×1023个N2
18.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燃料,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质量最多的是()A.C3H6
19.t℃时,在5gB.C2H4
C.CH4
D.C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物质A,溶液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100g水B.溶液2、3都属于饱和溶液C.溶液1、2、3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D.无法判断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20.Ca(HCO3)2
加热
CaCO3+CO2+H2O,是石灰岩溶洞形成的主要反应。将1molCa(HCO3)2加热t2秒时停止加热。如图表示0→t2秒过程中固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该过程的CaCO3不分解)。说法错误的是()A.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物质的量不变B.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质量变小C.a、b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D.固体a、b中所含碳元素物质的量的比值一定为2:1专练01选择题(易错60题)【易错知识归纳】
10、12、13、14、15、16、17、18、物质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好区分;化学基本常识知识的掌握,避免物质之间的混淆;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记忆,熟记常见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及常见重要物质的化学式;燃烧的条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区分;化学元素符号的准确记忆,避免元素符号之间的难解难分;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易错点化学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溶液相关概念的熟悉,区分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易错点在于溶解度计算的比例顺序;1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等的概念;10、有关实验基本操作的图示判断,准确记忆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细节。【易错过五关】
[第一组]1.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MgB.NaC.AlD.Cl【答案】D【解析】化学元素符号,A、B、C均是金属元素。2.在空气中会造成酸雨的是A.O2B.N2C.COD.SO2【答案】D【解析】化学基本知识: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溶解于水中造成。3.属于纯净物的是A.食盐B.海水C.大理石D.木炭【答案】D【解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是只含一种物质,A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当然还有别的物质,B海水成分复杂,是天然的混合物,和空气一样,C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别的成分,故选D。4.飞艇内可填充的气体是A.氦气B.氧气C.空气D.氮气【答案】A【解析】飞艇填充必须要密度比空气小而且稳定,A中稀有气体He最为合适。5.属于化合物的是A.P4B.O2C.SiO2D.C60【答案】C【解析】化合物的概念,还有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他选项都是只含一种元素的单质。6.CO中氧元素化合价为A.-1B.-2C.0D.+2【答案】D【解析】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整体化合价为0.7.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点燃2P2O5B.4Fe3O2点燃2Fe2O3C.MgO2点燃MgOD.C2O2CO2【答案】A【解析】常见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准确,条件,以及配平,只有A正确。8.为了让煤充分燃烧,方法可行的是A.碾成粉末B.升高燃烧温度C.加以湿润D.加入石灰石【答案】A【解析】煤充分燃烧的办法将煤粉碎,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9.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的是A.铁丝B.白磷C.硫粉D.镁条【答案】D【解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熟记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别现象,做好区分,不难选出答案D,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白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硫粉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镁条燃烧产生耀眼白光。10.有关溶液说法错误的是A.具有均一性B.溶质可能有多种C.一定为无色透明D.属于混合物【答案】C【解析】溶液的概念,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颜色并不一定。1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固体加热B.鸿加液体C.液体振荡D.读取液体体积【答案】D【解析】实验基本操作,A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B胶头滴管滴加液体垂直悬空滴加,C震荡液体左右震荡,D读取液体体积视野与凹液面最低处持平正确。12.水蒸发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A.物质种类B.元素种类C.分子大小D.分子间的间隔【答案】D【解析】水蒸发的过程中物质种类和元素种类均不发生变化,分子间间隔变大。13.吸水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泥沙吸水B.生石灰吸水C.活性炭吸水D.纸巾吸水【答案】B【解析】吸水的变化过程,A、C、D吸水过程中均不发生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生石灰吸水反应生成熟石灰。14.有关“物质的量”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基本物理量,符号是molB.物质的量相同则微粒个数相同C.描述对象一定是微粒D.物质的量乘以质量等于摩尔质量【答案】C【解析】物质的量的概念,A物质的量符号是n,单位是mol,需要对概念区分清楚,B微粒没有强调是分子还是原子,D物质的量乘以摩尔质量等于质量。15.物质性质和用途关联正确的是选项性质用途【答案】B【解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A石墨导电用于制电池,石墨是粉末状固体,C水做溶剂是因为可以溶解大多数物质,D金刚石坚硬的性质用于制作电钻钻头。16.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B.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将pH试纸置于集气瓶口【答案】C【解析】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17.以下Imol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少的是A.铜B.水C.氢气D.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A中金属铜由原子直接构成,其他选项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一个分子中有多个原子,故A中原子个数最少。18.下列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木炭和焦炭A.石墨导电电线B.一氧化碳可燃性燃料C.水无色无味溶剂D.金刚石坚硬首饰B.白磷和红磷C.氧化铁和氧化亚铁D.水和双氧水【答案】B【解析】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19.某温度下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若将该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若在原溶液中加入6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仍有2g不溶解。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A.20g/00g水B.l5g/100g水C.10g/100g水D.5g/100g水【答案】A【解析】溶解度的计算,注意题意理解,相当于蒸发掉的20g水中最多溶解(6-2)g硝酸钾。20.关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中一定有单质B.各元素存在形态一定发生变化C.各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D.反应物和产物中至少有一种化合物【答案】D【解析】化合反应的概念理解,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反应物没有单质也可,如生石灰与水反应,B元素存在形态不一定变化如上例,C各元素化合价不一定变化,亦同上,D正确。[第二组]1.硅是制成光伏电池的重要材料,硅的元素符号是()B.SiC.SlD.SnA.Se【答案】B【解析】化学元素符号的书写。2.70周年庆典活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变化的队形B.雄壮的军乐C.行进的检阅车D.威武的礼炮【答案】D【解析】化学变化的概念,必须有新物质的产生伴随。3.A.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饮料瓶B.废弃的树叶C.烟头D.废旧荧光灯【答案】A【解析】可回收垃圾即可以循环再利用的。4.A.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食盐B.蔗糖C.味精D.芝麻油【答案】D【解析】溶液的形成,食盐、蔗糖、味精均可以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植物油难溶于水。5.A.属于氧化物的是()空气B.液氧C.水D.碳酸钙【答案】C【解析】氧化物的概念,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6.A.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干冰与冰B.金刚石和石墨C.水银与银D.氢气与液氢【答案】B【解析】同素异形体的概念。7.触摸屏材料中含氧化铟(In2O3),其中铟元素(In)化合价(B.+2C.+3)D.+6A.0【答案】C【解析】化学式中化合价计算,元素化合价总和为0.8.化学符号中“3”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B.O3:3个氧原子D.CO3:三氧化碳A.3H:3个氢元素C.3N2:3个氮分子【答案】C【解析】化学式中数字代表的意义,B中表示一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而3个氧原子是3O,易错点注意区分。点燃
9.氨气(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6H2O+2X,则X化学式为()A.N2【答案】AB.O2C.H2D.NO2
【解析】化学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10.A.C.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金刚石作钻探机钻头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B.D.氧气用于炼钢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答案】A【解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金刚石用于钻头是因为物理性质坚硬,其他选项均是化学性质。11.A.C.氧气变成液氧时,分析正确的是()分子从运动到静止分子种类发生变化B.D.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增小【答案】B【解析】12.ABCD物质固液气三形态的变化只是因为分子间隔的变化。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首先要检查气密性配制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时,仰视量筒刻度读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导致溶液浓度偏大防止炸裂瓶底加快氧气生成速度【答案】B【解析】此题是非常容易错的题目,最简单办法可通过排除法得出答案,B选项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如果仰视,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是变大的,所以浓度偏小。13.A.C.不随水的质量改变的是(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pH值B.D.)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的状态【答案】A【解析】物质溶解度影响因素包括本身特性和温度,与水的多少无关。14.具有启普发生器工作原理的装置是()【答案】D【解析】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A、B、C均不能形成启普发生器。15.A.B.C.D.有关柠檬酸(C6H8O7)的说法正确的是()式量为192g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分子中碳、氢、氧三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6:8:7该物质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答案】C【解析】物质化学式的意义,A单位不对,B氧的质量分数最大,D中描述有错,应该是一个分子中由6C、8H和7O构成。16.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目的鉴别CO2和CO除去CO2中的少量CO鉴别CuO和C除去CuO中的少量C实验方法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通入CO,并加热通入CO,并加热选项ABCD【答案】D【解析】D中通入CO,CuO被还原发生反应,而C无法被除去。17.说法正确的是()A.0.5molO2含6.02×1023个氧B.0.5molNH3中含1.204×1024个氢原子C.D.等物质的量的O3比O2多1个氧原子等质量的CO和N2所含原子数一样【答案】D【解析】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质量之间的计算,A应该是氧原子而并不是氧,B中计算错误,C概念理解有误,故选D。18.则yA.C.在室温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搅拌并恢复到室温。图像中x代表时间,代表的是()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D.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C【解析】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的变化过程是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减少,所以氢氧化钙析出,同时伴随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当温度恢复室温,溶解度增大,溶解的氢氧化钙又增大,到饱和之后质量不变。此题难度系数较大,理解变化过程及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特殊性。19.已知某物质的以下数据,不能计算出该物质摩尔质量的是(A.微粒个数和质量B.一个分子的真实质量C.物质的量和质量D.物质的量和微粒个数【答案】D【解析】只知道物质的量和微粒个数无法计算摩尔质量。20.有关“不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②在一定的条件下碳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④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转变为单质,不一定要通过分解反应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①正确,反例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②可能生成一氧化碳,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④也可能是置换反应。[第三组]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Al【答案】A【解析】地壳中元素含量居前四位的分别是氧、硅、铝、铁,氧元素和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氯元素和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故选A。2.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是()A.粮食发酵【答案】AB.切割玻璃C.湿衣晒干D.粉碎废纸B.O)C.SiD.Fe【解析】A、粮食发酵有酒精等新的物质产生,正确;B、切割玻璃只是改变了玻璃的形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错误;C、湿衣晒干只是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的物质产生,错误;D、粉粹废纸只是改变了纸的形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错误。故选A。3.物质名称与化学式都正确的是()A.氧化二氮:N2O【答案】C【解析】A、N2O的名称是一氧化二氮,错误;B、碳酸的化学式是H2CO3,错误;C、碳酸氢铵的化学式是NH4HCO3,正确;D、氯化钾的化学式是KCl,错误。故选C。4.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此过程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A.体积增大【答案】D【解析】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距增大,故选D。5.按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废弃的电器属于()A.湿垃圾【答案】C【解析】废气的电器中的塑料外壳,金属配件等都是可回收物品,故废弃的电器属于可回收物。6.表示两个氢分子的符号是()A.2HCl【答案】D【解析】A、2HCl表示两个氯化氢分子;B、2H表示两个氢原子;C、H2表示一个氢分子或者氢气;D、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故选D。7.能在氧气中燃烧并生成黑色固体的物质是()B.2HC.H2
D.2H2
B.有害垃圾C.可回收物D.干垃圾B.质量增大C.个数最多D.间距增大B.碳酸:CO3
C.碳酸氢铵:NH4HCO3D.氯化钾:KCl2
A.红磷【答案】DB.木炭C.氢气D.铁丝【解析】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错误;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正确。故选D。8.干冰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人工降雨【答案】B【解析】A、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原理,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干冰能灭火是利用了其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正确;C、干冰能保存食物是利用其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用于保存食物,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D、舞台“雾气缭绕”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导致周边空气冷凝成水蒸气形成雾气,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故选B。9.“火上浇油”可以使燃烧更剧烈,其主要原理是()A.增加易燃物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A【解析】油是易燃物,火上浇油增加了易燃物,使其燃烧的更剧烈,故选A。着火点是物质的特性,基本上不会改变。10.在常温下,向pH=3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则该苹果汁的pH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不断变小【答案】C【解析】向pH=3的苹果汁中不断地加水,氢离子的浓度不断减小,pH不断增大,但是苹果汁还是酸性的,不可能超过7成为碱性,故pH可能等于6。故选C。11.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A.面粉【答案】AB.味精C.蔗糖D.酒精B.一直变大C.可能等于6D.可能等于8B.增大氧气浓度D.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B.无水灭火C.保存食物D.舞台“雾气缭绕”【解析】A、面粉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符合题意;B、味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C、蔗糖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D、酒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A。12.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Mg+O2
点燃
MgO2B.2Mg+CO2
点燃
2MgO+CC.2Mg+O2↑【答案】D点燃
2MgOD.2Mg+O2
点燃
2MgO【解析】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MgO。A、氧化镁的化学式是MgO,不是MgO2,书写错误;B、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没有C,书写错误;C、氧气在反应物中,不能带气体符号,书写错误;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书写正确。故选D。13.根据化学方程式S+O2
点燃
SO2,无法获得的信息是()B.参加反应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D.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A.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C.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答案】C【解析】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知反应物为硫和氧气,生成物为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知参加反应的硫和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1:2,不符合题意;C、根据化学方程式不可以获知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程度,符合题意;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获知参加反应的条件是点燃,不符合题意。故选C。14.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B.一定有多种分子组成D.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答案】B【解析】A、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故混合物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正确;B、混合物可能由分子组成,也可能由原子组成等等,不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错误;C、混合物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只有碳元素,正确;D、混合物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例如金刚石和晶体硅的混合物,正确。故选B。15.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正确操作方法是()A.点燃气体,观察气体是否燃烧B.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C.闻气体的气味,是否闻到有特殊气味D.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答案】B【解析】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只含有少量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无法燃烧的,无法鉴别,错误;B、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如果混有一氧化碳,黑色的氧化铜会被还原成红色的铜,故可以鉴别,正确;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鉴别,况且一氧化碳有毒,最好别闻,错误;D、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故无法确定是否有一氧化碳,错误。故选B。16.如图是气密性检查的实验操作,实验失败主要原因是()A.烧杯中的水太少B.手捂得不够紧,导致热量不够C.锥形瓶中没有水,导致长颈漏斗没有液封D.导气管的橡皮管处没有弹簧夹【答案】C【解析】锥形瓶内没有水的话,即使捂住锥形瓶,瓶内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也不能使烧杯冒气泡,气体会从没有液封的长颈漏斗逸出,导致实验失败。故选C。17.对1molN2的理解错误的是()A.它与1molO2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C.含有2mol氮原子【答案】B【解析】A、1molN2和1molO2都含有2mol原子,正确;B、摩尔质量是有单位的,单位是g/mol,错误;C、1个N2分子含有2个N原子,故1molN2含有2molN原子,正确;D、1molN2约含6.02×1023个N2,正确。故选B。18.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燃料,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质量最多的是()A.C3H6【答案】AB.C2H4
C.CH4
D.CB.与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D.约含6.02×1023个N2
9点燃CH+O23CO2+3H2O;C3H6与CO2的关系式为1:3,即【解析】A、C3H6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6
21molC3H6生成3molCO2;B、同理C2H4与CO2的关系式为1:2,即1molC2H4生成2molCO2;C、同理CH4与CO2的关系式为1:1,即1molCH4生成1molCO2;D、同理C与CO2的关系式为1:1,即1molC生成1molCO2。故C3H6燃烧生成的CO2质量最大,故选A。19.t℃时,在5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物质A,溶液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100g水B.溶液2、3都属于饱和溶液C.溶液1、2、3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D.无法判断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答案】D【解析】A、向溶液2中加入2gA,溶液3有剩余A未溶解,但是未溶解的A的质量无法确定,故物质A的溶解度无法确定,错误;B、向溶液2中加入2gA,溶液3有剩余A未溶解,但是未溶解的A的质量无法确定,故无法确定溶液2是否还溶解了物质A,故无法确定溶液2是不是饱和溶液,错误;如果溶液2刚好饱和,向溶液2中加入2gA未溶解,则溶液2和溶液3的溶质质量分数是一样的,错误;C、D、溶解过程中未改变温度,故无法判断A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正确。故选D。20.Ca(HCO3)2
加热
CaCO3+CO2+H2O,是石灰岩溶洞形成的主要反应。将1molCa(HCO3)2加热t2秒时停止加热。如图表示0→t2秒过程中固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情况(该过程的CaCO3不分解)。说法错误的是()A.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物质的量不变B.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质量变小C.a、b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D.固体a、b中所含碳元素物质的量的比值一定为2:1【答案】D【解析】A、1molCa(HCO3)2加热生成1molCaCO3,故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物质的量不变,正确;B、随着反应进行,Ca(HCO3)2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故0→t2反应阶段,固体a、b的质量变小,正确;C、反应过程中钙元素并未发生逸出等情况而造成物质的量减少,故a、b两点固体中钙元素物质的量一定相等,正确;D、无法判断b点的固体是否已经反应完全,故固体a、b中所含碳元素物质的量的比值不一定为2:1,错误。故选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