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袁世凯
历史的长河已将渐行渐远,那些随长河一同逝去的人物,或籍籍无名,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面对“激起千堆雪”的历史名人们,我们要全面了解,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而袁世凯作为十八世纪中国最为风云的人物之一,颇受后代争议。在评价他时,不应该剑走偏锋。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袁世凯除“窃国大盗”外优秀的另一面。
其实,袁世凯并不全是大多世人眼中认知的绝对的野心家、阴谋家,一个大腹便便、野心勃勃的窃国大盗形象。早年的袁世凯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物,他赞成维新,参加强学会,支持光绪的新政,是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
【志向远大——袁世凯】
袁世凯的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辈的榜样。他曾先后于1876年和1879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在乡试中中举。只能说袁世凯天生注定不是久卧笔砚间的无用书生。于是袁世凯把心思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
其实,袁世凯自小便是喜爱兵法的,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气无二 。少年袁世凯还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不及弱冠,便有如此鸿鹄之志,绝世豪情,也难怪他能在恢弘的历史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界奇才——袁世凯】
似乎袁世凯所有的才能都是为了在政界大展宏图,呼风唤雨而准备的。他的辉煌仕途始于1882年的朝鲜壬午军乱。当年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大大赞扬袁世凯,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当年23岁的袁世凯便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1884年,年仅26岁的袁世凯再次高迁,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 1898年6月,39岁的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溥仪继位后,袁世凯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1911年重被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合法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风光无限,权势滔天。
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是政界的奇才,无数人赞赏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少年初露峥嵘,袁世凯的两位两位堂叔都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 袁保龄对他的议论更是颇为赞赏,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 袁世凯留镇朝鲜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汉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而大清政坛的另一位风云人物李鸿章对袁世凯极力栽培,十分维护,曾高度评价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黄兴更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盛顿”,他曾这样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远见卓识——袁世凯】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就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他自觉而努力地推行地方自治运动,并在1907年于天津开始实行地方选举,这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地方选举。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如京张铁路,就是由袁世凯发起,项目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詹天佑主持工程等等,袁世凯都起了作用。
作为民国第一任总统,他执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国会组织法》,接着又依法进行选举,并在1913年初召开了国会。 1912年冬天到1913年春天之间举行的议会选举,尽管只有较少的人参加了投票,却还是中国第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直接、公开的选举。
最令人赞叹的是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国民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他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注重于国民教育。”他还批准了一个试验计划,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对成人进行识字教育。我认为袁世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能体现其先进卓越的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