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叶圣陶
2、认读识记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叠嶂(zhàng) 嶙峋(lín xún) 镂空(lòu) 斟酌(zhēn zhúo)
3、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散文、新诗、长篇小说和童话等集子。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4、背景连接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
1
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分两层:
第一层(第3-6段)照应第一部分的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二层(第7一9段)进一步从细部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
第三部分: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激起人们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愿望。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意思是说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观摩、取法的样本,这就突出了苏州园林极不寻常的地位;“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影响虽有“多少”之别,但在“有无”问题上,无疑是个“有”字,实事求是地突
2
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的示范和影响功能。
2、“鉴赏”一词的含义,对写苏州园林有何意义?
在欣赏中作出评判、比较;强调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3、第2段的结构,与第二部分的关系。
“总—分—总”的结构;与第二部分之间又是“总—分”的关系。
4、“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与共同特征有何联系?
正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巧妙构思,才使其如同“一幅完美的图画”而成为我国各地园林的典范,成为“标本”,或多或少地影响各地园林,让人们去鉴赏它。
5、找出能体现用词准确性的词语。
“或多或少、一百多处、也到过一些、鉴赏、因地制宜、务必”等。
第二部分
第一层
A、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3自然段。
①用一句话概述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3
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为什么?或: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是不讲究对称的、追求自然之趣的?
作比较——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住房 讲对称、图案画
苏州园林布局 不讲对称、美术画
③“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中“绝”去掉,语气有无变化?
“绝”在句中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排除一切可能性。
B、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4自然段。
①明确本段的说明中心。
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假山及其他景物配合的灵活性。
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③假山堆叠的艺术表现?
忘却城市,如在山间——自然之趣
4
④池沼设计的图画美关键是什么?
紧扣“活”字。
C、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5段。
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理清结构: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总—分”结构。
②本段是怎样紧扣画意来说明的?
从空间、时间上紧扣画意,两个“没有”从反面说明修剪“着眼画意”,通过古老的藤萝为例,从艺术造型和花的光彩来说明,通过游览者的感受突出造园者“着眼画意”。
③指出本段中“议论”的句子。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D、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6段。
①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②苏州园林是怎样增加景致的层次的?
5
墙壁隔着,廊子界着。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③什么叫“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墙本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成了“隔而未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为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景致更深了。
3、逐层阅读、问题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
A、第7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总—分—总 举例子
B、阅读第8段分析门窗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具有“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充满“图案美”的特点。
C、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在色彩的使用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色彩特点:极少用彩绘,追求“安静闲适的感觉”。
D、这一部分能否删去?
6
这一部分是从细部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而更充分地说明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探究•练习讨论
第一题:读了课文,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总说)”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介绍苏州园林,也可以有别的思路。比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第二题: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排比句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7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补”字似乎也可换上“栽”“种”“添”“加”等词,但“栽”“种’等词语仅能表示植株的栽种,而使用“补”字不但可表示植株的栽种,还可表示绘画时补上几笔其他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图画的意思;“添”“加’等词语虽也可以用于绘画、但不及“补”字显得贴切。
3、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副词“似乎”,表示揣测,有了它,语气委婉,不绝对化,因此不可删掉。
第三题:下面每组句子中各有一个加点的词使用不当,请把它找出来,说说“不当”的理由。
1、①用图画来比方,对成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1组②错,“不是”应为“不仅是”。“不是”完全否认假山的堆叠是“技术”的一面。
2、①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当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②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虽然简朴而别具匠心。
8
2组②错,“虽然”应为“即使”。“虽然”表示承认某事是事实,后面再作转折;“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②句前面说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后面讲“简朴”只能是假设的让步,应该用“即使”。
第四题: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追求自然之趣,大概运用了这样几种方法:1.突出自然之景在园林中的地位,如上文所说把宽畅池沼作为全园中心;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如人工堆叠假山、补上植株;3.人造景点不求规则对称而力求“自然之趣”,与自然景观相映相称。
5、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在说明中渗透着作者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2)总结写作特点:
抓住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说明;总分结合,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准确、精当、严密周到。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