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作文“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
荷花”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优化各种资源做到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种植如此,社会建设、个人发展、求学、立志、择业等等道理亦然 。
优秀范文
因其地而制宜
春秋时我国已有传曰“因地制宜”,今日又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类同之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但人要在遵循的有联系与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造福于人类”。而这样的至理又被古今千千万万人实践着,发展着。
因地制宜是一种智慧。几千年来,孔夫子的眼中已有这智慧的光芒。据记载,众弟子尝问何以谓之孝,夫子因问者不同而答案不一:对有的弟子,他说终生侍奉父母便是孝;对有些弟子,他又言爱惜自己便是孝;甚至有一常年表情肃然者来问,他笑对其日“有愉快的脸便是孝”。于是“因材施教”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流传下来,千年后我们仰望这位“万世师表”,依然感受得到其思想的进步性。是的,没有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成长之路,生活因不同而精彩,这实在是对人性的尊重。
因地制宜又是一种胸怀。北宋年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朝中小人此时可乐了,“叫你得意,看你这下还得意不!”回过头来,享受于闲野生活神采奕奕的他倒真叫那些等着看他可怜相的官员们大跌眼镜。不光是写下前后《赤壁赋》名传后世,在这里,他竞还写就一部“东坡食方”留给后人。余秋雨先生称他这一变化为“突围”和“成熟”。并不是每个名噪一时,前途无量
的人在半途遭劫都能像他一样。在这里,他清醒了内心,脚踏着生活的土地,他学会在万事万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学会在精神的世界里开拓出新的天地。品味生活真味是他的胸怀,他在这里上升到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开拓出人生新境界。因其生而活,苦也就不再是苦
因地制宜也是不可违背的准则。多年前赫鲁晓夫上任,他有雄心壮志,却为偏激冲动所害。那年苏联青年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自然的定律是无可违背的,他的不因地制宜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因地制宜,它不是成功的金钥匙,可它会给人正确的方向,给人成功之路径。从最开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的指引,它是古人的哲思,也是今人的至理。“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其中飘逸的是哲理的芬芳。
【名师点评】
作文题主要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体现哲理,懂得这样的立意也许不难,但要写得文采斐然实属不易。这样的主题是很适合写议论文的,结构的谨严性就更重要一些。像本文这样论点鲜明,段首句即是关键句的形式,在考场作文中还是较占优势的,因为一目了然,反复强化,印象深刻。要写就一篇好的议论文,除却立意的准确新颖和结构的清爽严谨,多少还取决于所拥有素材,读此文,惊叹于学生在短时间的思考和联想中找到如此多的素材,且运用得如此恰切而丰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