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关爱与
教育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多数家庭不能将子女带到城市去,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照顾或寄由亲戚、朋友照顾,这些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
XX镇是XX县的人口大镇、农业大镇,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守儿童较多,给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此次调查对象为我镇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16岁之间。全镇共有学生7844人(中学3077人,小学4767人),共有留守学生2840 人(中学1378人,小学1462人),留守儿童占在校生人数的36.2%。
二、调查的目标: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以及对留守儿童的这些现象采取的措施。
三、调查内容:
1、当前我镇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0
2、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3、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4、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四、调查对象及范围
XX镇三所初级中学、十二所完小、一所分校、一个教学点的所有在校学生。
五、调查分析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占76.5%);二是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占23.5%)。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镇留守儿童共2840人,占全镇在校生总数的36.2%,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10.1%,在县外打工的占89.9%,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10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27.1%,几年回家一次的占5.1%。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1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有903个留守儿童寄宿,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
(二)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习惯差,学习后进
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向、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任意缺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严重的打架、抽烟等。缺少家庭的有效监管,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难度较大。从成绩看,班级中的学困生多数为留守儿童。
2、生活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
3、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敏感、孤独,有强烈的“亲情饥渴”。
调查发现,父母的外出给留守儿童的心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担忧。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在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中,许多孩子性格上表现出冷漠、内向、孤独,情绪消极、波动大。
4、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等时有发生。
5、道德滑坡,缺少爱心。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物质生活方面能获得较好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管教,在行动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对父母、长辈没有尊敬之心,对父母的付出没有感激之心。
问题的成因
1、长期缺乏情亲与关爱。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父母对留守儿童用更多的物质来代替情亲。
3、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很多都超过了当地公务员和工薪阶层的收入,部分父母、儿童看不到读书的作用和效益,对学习教育不报任何希望。
4、很多留守儿童多由年老的爷爷、奶奶辈监护,缺少父母在身边时的安全感和亲戚感。
3
5、很多留守儿童只得到生活上的关爱,缺少对儿童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通过调查,XX镇学校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认真排查,摸清底数。各中小学在每年都对在校生中的留守儿童认真进行摸底,建立台账。
2、积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安排教师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不定期进行走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及时进行了解和反馈。
3、各学校组织以“快乐留守”、“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自古英雄多磨难”为主题的留守儿童系列教育活动。
4、认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唤起更多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5、学校、各级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
(四)措施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零间隔接触,和留守儿童进行了心连心的交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 。力争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脆弱的心,用真情为他们指明前进的道路。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题目,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
4
关注参与。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长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1、政府要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
2.学校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要监理长效机制,强化家长学校制,形成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共同教育。
3、加强学校教育治理力度
第一,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更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份关注......
第二,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第三,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4、鼓励教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
5、引导外出父母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第一,经常要与子女沟通,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第二,走出用物质代替责任的误区。第三,改变在外误工家长重智轻德的错误观点。
5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7.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理疏导通道
8、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分、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共青团、少先队要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让我们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的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地长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