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03 古诗文阅读-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复习专题提优训练

来源:小奈知识网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完成1–3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①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②驿: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③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1. 结合诗中画线句,请具体描述使人当时思家之情状。(2分)

2.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构思精巧别致,请作简要赏析。(3分)

3.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冬至这一节气景象的一句是( ) (2分)

A.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B.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C.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D.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山中雪后 夜雪 郑燮 白居易 晨起开门雪满山, 已讶衾枕冷, 雪晴云淡日光寒。 复见窗户明。 檐流未滴梅花冻, 夜深知雪重, 一种清孤不等闲。 时闻折竹声。

【注】①《夜雪》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衾:被子。

1. 画线诗句是如何表现雪的特点的?请分别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两位诗人在诗中都描写了雪,但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4分)

②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6分)

春游湖 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风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2分)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合的理趣。(2分)

3.诗题是“春游湖”,但是诗中并没有出现“游”字,说说诗歌是怎样表现“游”的含义的。(2分)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5分)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注①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山村哪些特点?(2分)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五、阅读古诗,完成1—2题。(共4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请你结合全诗说说“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妙处?(2分) 六、阅读诗歌,完成1-2题。(6分)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注释]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第一、二句。(3分)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找出这首诗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并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想告诉人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3分)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7分)

三衢道中

①①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②泛:泛舟,乘船。③却:再。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怎样表达这种心情的?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后两句诗写出了绿树阴浓、环境幽静的景物特征,而“黄鹂四五声”破坏了环境的幽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送春 晚春 王令 韩愈 三月残花落更开, 草树知春不久归, 小檐日日燕飞来。 百般红紫斗芳菲。 子规夜半犹啼血, 杨花榆荚无才思, 不信东风唤不回。 惟解漫天作雪飞。

1.《送春》一二两句描绘出暮春景象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

分)

2.有人说,两首诗三四句所用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都相同,你同意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一、 答案:

1、冬令佳节,本应和家人相伴,但深夜却寄居客店,独自抱膝枯坐,面对孤灯,静夜中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

2、诗人思家没有直抒胸臆,却从对面着笔,通过想象家里人深夜未眠,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抱膝灯前影伴身”中的“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描写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本题考查对诗句描写的节气的判断。

A.根据“萧萧寒雨”可知,该句描写的是冬至这节气景象 B.根据“待腊”“冲寒”可知,该句描写的是冬至这

C.根据“二月”可知,该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不是写冬至节气景象; D.根据“迎腊柳”“欲领春”可知,该句描写的是冬至这一节气景象; 故选:C 译文:

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二、答案

(1)《山中雪后》画线句从视觉角度,正面描绘了幅清晨雪后初晴,大地银装素裹、天寒地冻的景象《夜雪》画线句描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从听觉角度,侧面写雪势的有增无减,突出雪大。

(2)《山中雪后》写雪大、天寒是为了衬托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夜雪》写雪大而“折竹”衬托出了冬夜的寂静,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透露出作者谪居江州的孤寂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山中雪后》前两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说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诗歌前两句从视觉角度正面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夜雪》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是从听觉角度,侧面描写雪大。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山中雪后》运用反衬的手法,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表现了作者就像这梅花一样清高坚韧,洁身自好。《夜雪》“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冷。 译文: 《山中雪后》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夜雪》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三、

(1)【答案】最传神的字是“蘸”。该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富有意

趣,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2)【答案】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河之际,一只小船从柳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孕育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此类题,要找出能够表现诗中景物特点,或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和诗人情感分析这个字的妙处。这句诗中的“蘸”字就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蕴含的哲理。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可结合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来体会。诗中“春雨断桥”造成“人不度”,却有“小舟撑出”,蕴含了困境中孕育着希望,世间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哲理。

【诗意】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荫下缓缓驶出。 四、答案

(1)意象:细雨、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 特点:幽静、优美、和谐

(2) 运用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 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林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通过对花的“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及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答时要理解诗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抓住主要意象“雨”“鸡鸣”“农舍”“竹溪”“村路”“板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意思是: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第一句以动衬静,以“鸡鸣”衬托山林的幽静。第二句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山林的幽静。所以这两句写出山林宁静幽美的特点。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意思是: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五、

答案:(1)“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之情

译文: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解析:

(1)“微阳潋潋落寒汀”的意思是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寒”的不仅仅是温度,更是自己的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的“寒”更见作者心情的孤寂,凄凉。

(2)“故乡七十五长亭”的意思是: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七十五”写出自己所处的位置离家乡很远,很远从“故乡七十五长亭”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思乡之情。

这是一首宦游思乡的作品,是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 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2)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思乡题材的诗歌,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了解六、 答案:

(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或“溪水”)。内容: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分析:

(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不许”“拦”“日夜喧”等词本是人的动作,这里写山和溪水,是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中的“溪奔”“溪声日夜喧”及下句的“堂堂溪水出前村”,可知写出溪水并没有被崇山峻岭阻住,喧哗的溪声已形成阵容盛大的气势,日夜向前奔流。 (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哲理。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奔”“喧”“到”“堂堂”等词语都是描写溪水的,所以“溪水”是作者主要描绘的意象。分析其蕴含的哲理,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诗的意思是: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然而,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赋予溪水以人的意志,在描写景物之中,蕴含着种人生哲理,即人们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会像溪水冲破崇山峻岭一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获得光明的前途。 译文

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然而,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 解析

本诗是杨万里作品,写溪水在山中经过万山的阻拦,经过千难万险始终不屈不挠,终于冲出重围,非常符“诚斋体”风格,在一个小事物、小细节上表现了高尚的品格情怀。 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七、 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是“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二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2)不同意,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因“黄鹂四五声”都听得很清楚,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与表达感情方式的理解

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

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这些景物描写都增添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按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以动衬静,就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黄鹂四五声”就像“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衬托了环境的幽静,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这种反衬手法,通过动态的描写,渲染宁静之态,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解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第一句点明了时间,是在梅雨时节,却天气晴朗,诗人乘兴而来,泛舟小溪,溪尽而登山,树阴与来时同样的浓密,还有几只黄鹂在欢愉的明快,这怎么不叫诗人心生喜悦呢? 八、答案:

【小题1】春光未逝,富有生机。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写出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写出了春光生机犹在。

【小题2】同意,都用了拟人的手法。《送春》通过子规想唤回春天,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留恋。对美好时光的执着追求;《晚春》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同时也含有抓住时机、不言放弃的深意。 解析 【分析】 【小题1】

考查内容理解。《送春》一、二两句的诗意是: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天里的典型景物“花”与“燕”。三月里有花谢了,似春已去,但“落更开”,有更多的花又开了,春花正烂漫。低矮屋檐下,呢喃春燕飞走,似春已去,但燕又飞回,原来是衔泥来筑巢,仍是春日时光。这样繁盛美好的景致展现了暮春时节春光未

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小题2】

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写作手法。答题时要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体会诗人情感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意思是: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用“不信”与“唤”东风把子规鸟拟人化,塑造出一个执着地拼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形象,既表达诗人珍惜春光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评价杨花榆荚“无才思”,也“解”春光宝贵,是把杨花榆荚拟人化,表现了不要惧怕“无才思”,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要尽努力的思想,同样是珍惜春光,顽强进取之意。所以说两首诗三、四句所用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都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