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天津一中2019-2020-1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三月考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3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流浪地球》毋(wú)庸质疑是成功的影片,在导演看来,它体现出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让“中国式科幻”有了一种确凿(záo)的可行性,给浮燥的电影.业注入了新的内容。B.论辩是双方立场、观点的对峙(chì)、碰撞,只有据理力争而不强(qiǎng)词夺理,..才能不致使言辞交锋演变为义气之争。C.生活中,即(jí)便是再合适的人,也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彼此忍耐,两相宽悯,而时间.会帮你筛选真情,过滤掉种种渐行渐远的人,于是人生的每一个分岔路口,都有朋友跟我们分道扬镳。D.蓬头垢(gòu)面的沈巍,意外蹿(cuàn)红,成为“流浪大师”,引发网民蜂拥而至,..蹲守猎奇追捧蹭热度,突如奇来的关注演变为哗众取宠的喧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2019年4月,已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代人),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沉痛B.沉痛C.沉重D.沉重留传流传留传流传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全神贯注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C.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廷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5、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专集,与《诗》《书》《礼》《易》《春秋》合称“六艺”。B.桑丘·潘沙、拉斯蒂涅、弗罗洛是依次出现在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高老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文学形象。这些名著的作者依次为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C.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D.“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漫插曹纲手”这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柳宗元。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B.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C.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D.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B.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并具有当下意义。C.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D.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B.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C.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D.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三、(15分,每小题3分)换心记徐芳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乃.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且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因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之良然,乃大喜。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因张口哑哑而逝。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①

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且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张山来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②

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翁闻益恚.B.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C.自是敏颖大著.D.愿更从师卒业.恚:生气就:接近著:著名卒:完成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翁真乞矣.B.意且扑杀之.C.欲去,无所之.D.因述夜来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如因善遇之.1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对一项是A.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B.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C.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D.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大惊而寤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愚笨,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B.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第Ⅱ卷(114分)四、古诗文阅读(23分)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1)负文名,翁厚币延致,使师之(2)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9分)浣溪沙•和无咎韵(注)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在群雄割据、风起云涌的三国时期,就有无数英雄豪杰引发后人的兴怀。例如,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想起三国时英雄曹操、周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地长久、人生短暂的感叹;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________,_________”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五、文学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典之殇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生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B.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忧思。C.当现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再起作用。D.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化。18.文章第①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3分)19.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6分)20.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21.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六、整本书阅读(7分)22.“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这话是《红楼梦》中哪个人说的?“非常喜事”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23.《红楼梦》中哪个人物被赞怀有“咏絮才”?列举能体现该人物诗才的两处情节。(可3分)七、语言运用(3分)24.“旅游小贴士”大多是用来提醒游客在游玩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游玩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拟写三条旅游小贴士。要求:①有针对性;②语言简明得体。乳源大峡谷起于乳源大布镇,终至英德境内。它没有那种一望无际的红褐色土质的苍凉气息,而是绿意盎然的一方美景,乍眼望去,葱葱郁郁,还有淡淡的雾气萦绕其中。奇特的景观比比皆是:骆驼峰、金龟岩、双狮拜客、灵龟贺寿、石猴迎宾、送财童子、仙人伞柄、虎跳岩等不下二十个景点。景色秀丽而地貌险峻。有一条坡度达50度斜角的1386级石阶的“通天梯”可达谷底,足有86层楼那么高,而且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歇脚的地方。由崖顶至谷底有观光梯。谷底温度通常比较低,地面较湿滑。谷底总长15公里,若要游完全程,至少需要3天。八、写作(60分)25.按要求作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情感。材料中的“土”引发了你哪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参考答案基础知识:1、C项A项,毋庸置疑,浮躁B项,对峙(zhì),意气之争;C项,D项,蹿(cuàn)红——cuān,突如奇来——突如其来。2.A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3.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排除A项、D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排除C项。故选B。4A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结构混乱,“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句式杂糅。5、CA项,“六艺”不包括《论语》,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B项,弗罗洛是《巴黎圣母院》中的文学形象,而《大卫·科波菲尔》中出现的文学形象是大卫·科波菲尔。D项,“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副对联盛赞的人物是韩愈。说明文6.CA项,“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可知,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B项,“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鲁迅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D项,“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错误,根据原文“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7.AA项,“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错误。原文论证的主要是对鲁迅研究的评价以及鲁迅思想的当代价值。8.CC项,“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于文无据。文言文9.C明显显著A你的,才C去、到,这D于是,趁机10.B将要11.A12A原文第一段,“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是说他的两个腿肚瘦削无肉,有人嘲笑他的相貌日后肯定当乞丐,所以不是“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13.①(有个本族远房侄子某某)享有文名,太翁用厚礼请来,让他教导儿子(此为后半句,不用补充主语)②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公),(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参考译文:万历年间,徽州进士某某的父亲,性子急躁,家中本来财货富足,但与族人不和。他的两个腿肚瘦削无肉,有人嘲笑他说:“这种相貌日后肯定当乞丐。”太翁心中恨他。生了个儿子,就是进士公,教他读书,读了十几年,平常的书卷,都不会分辨句读(断句)。有人更加嘲笑他说:“这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太翁听到更加生气。有个本族远房侄子某某,享有文名,太翁用厚礼请来,让他教导儿子。说:“这孩子能教就教,实在不能教,应当如实告诉我,不要为他久留。”侄子领命,千方百计训示诱导,但孩子懵懂一如从前。岁末告辞离去,说:“我的力量用尽了。况且叔叔家产本来丰厚,因而弟弟即使愚鲁,仍不失做一个(富有的)庄稼汉,为什么拿读书来勉强他?”太翁说道:“是这样!”太翁回到内室生气地告诉夫人说:“(你)生了个不肖的儿子!你老公真的要当乞丐了。”(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靠在墙角,像有所等待。大概太翁恨进士公使自己蒙羞,打算将要打死他,然后将家产施舍寺庙,作为终老的打算。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无法劝他回头。喊进士公进来偷偷告诉他,让他躲避到别处。进士公才新婚娶妻,当夜关上房门(与妻子)筹划商议:想要留下,恐怕遭遇不测;想要离去,无处可去。于是夫妇二人相拥大哭,不觉到了半夜。困倦至极而打瞌睡,看见穿金甲的神仙握着大斧,推门而入,揪住进士公胸脯,劈开它,挖出他的心,又另取一心放入胸膛,(进士公)大惊而醒。第二天,太翁延请侄儿饮酒饯别。太翁先返回,进士往前送行一直送到数里之外,最后牵着老师的衣襟流泪说:“同情之心,人人都有。老师怎么忍心我回去受死?”老师惊讶地看着他说:“(你今天)怎么能说出这种明白人的话?”进士说:“这话出自我的本意。而且我此时,特别觉得胸中开朗(神智清醒),希望重新跟随老师完成学业。”于是讲了夜来的梦境。老师将所教之书考问(进士),(他)立即能够记忆背诵,于是(老师)极为震惊,赶紧和(他)一同返回。太翁听到敲门的声音,拽过大棒在门后等待。后来听到老师返回,就(开门)请进。老师将途中所听到的全都告诉太翁。太翁认为荒唐,一试进士果然这样,于是非常高兴。从此,(进士)机敏聪颖非常显著,不几年,就中了秀才。又过了几年,接连考中成了进士。喜报到来之日,太翁坐在折叠椅上,大笑说:“你爹从此免于当乞丐了!”于是张嘴大笑而死。从古到今还未听说有换心的事,有的话,从此人开始。真心诚意所激发的力量(可以感动天地),人在困境就会有神灵回应他。进士出奇的聪颖,是进士出奇的愚钝逼出来的。所谓的道德智慧,倚存于忧患之中。有人说:“现在天下的心,可换的多了,如果能一一揪他们的胸膛剖开它,换掉他们残忍的心而使他们仁恕,换掉他们污浊的心而使他们清廉,换掉他们奸恶邪僻的心而使他们忠厚正直,那么天下可以轻而易举治理好了。”愚山子说:“像这样,神仙的斧头每天就没有空闲了!况且现在天下人的心都是这样,又哪里能够得到仁恕的、清廉的、忠诚的、正直的心放进胸膛,从而更换它呢?”张山来说:有形的心不能换,无形的心未必不能换。人们果真肯换自己无形的心,怎么知道不会又有神仙一并将他有形的心换掉呢?那么说是进士公自己换掉自己的心也是可以的。诗歌14.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15.(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16.略散文阅读17.B18.(1)引用诗词为全文营造诗意的氛围,(2)引出下文对古典现场消失现象的描述和感慨。(3)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19.①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1分),将由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痛”(1分)。②运用比喻(1分)、比拟((1分))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1分),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1分)。20.①两则报道与上文的“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对儿童欠缺“审美”和“信仰”教育的深深忧虑(1分)。②用年轻人保护树的具体事例印证唤起儿童的忧患意识(概括报道内容1分),突出对儿童进行“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启蒙的重要性(目的1分)。21.①“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消失。②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物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③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的应有义在消失。【解析】A项,“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错误,由原文“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可知,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说明现代人的想象力并不一定远不如古人。A错误。B项,正确。C项,“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在文中有限制条件,由原文“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可知,环保宣传不起作用是在“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这样的限制条件下。C错误。D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错误,由原文“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可知,是“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而不是“每一个词语”,选项忽视了文中的类似。D错误。故选B。整本书阅读722.“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这话是《红楼梦》中哪个人说的?“非常喜事”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秦可卿(1分)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省亲(1分)这是秦可卿临终前对王熙凤的提醒(1分)也暗示贾府盛极而衰的走势(1分)23.《红楼梦》中哪个人物被赞怀有“咏絮才”?列举能体现该人物诗才的两处情节。(3分)林黛玉(1分)诗才表现:元妃省亲,黛玉替宝玉做诗《杏帘在望》,李纨住处因此得名“稻香村”;芒种饯花,黛玉独自葬花哭作《葬花吟》,听得宝玉痴迷;海棠结社,众姊妹题咏菊花,黛玉夺魁;黛玉感慨史书中有才色的五位美女,做成《五美吟》,见解独特,咏史悲己;诗社中断一年,初春时节黛玉题诗《桃花行》,引起众人诗兴,重建诗社,易名桃花社;香菱进园子里居住不久,便找到黛玉,求黛玉教诗,黛玉于诗有自负,爽快答应。(表现可1分一点)语言运用:24.(1)谷底温度较低,需备好衣物(2)地面较湿滑,要穿防滑鞋(或做好防滑准备)(3)年老体弱者最好选择观光梯至谷底25.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