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行路难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一课时学习《行路难》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A/B/C类学生掌握2有感情地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领会诗歌的内涵。A/B/C类学生掌握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A/B/C类学生掌握;2、分析精彩的描写句;A/B/C类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A/B类学生掌握

一、导入:

二、前置性学习及检测:(教师课前或课中组织预习,检测预习效果)

(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B/C类学生进行展示交流A类学生进行补充评价)

(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三、师生互动与合作研讨:(学生独学、小组内小展示、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一)反复朗读,文本探究(B/C类学生进行展示交流A类学生进行补充评价)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河道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

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二)名句赏析 升华情感(A/B类学生进行展示交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三)诗歌主旨

本诗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四、小结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的组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和相信理想、相信未来的勃发情志,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也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学习诗人那种倔强、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你们一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五、当堂检测:

1、看板书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六、分层作业设计:(A、B、C层学生均做)1、归纳、整理笔记。

2、熟读并背诵、抄写古诗。七、板书设计: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坚信理想能够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