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万紫千红总是春作文800字16篇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万紫千红总是春作文800字16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随随便便就能够受到春风的抚摸,张开眼看到处处是春天的美景。万紫千红的花朵开满枝头,都争着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来临。

[出典] 南宋 朱熹 《春日》

注:

1、《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3、译文1: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译文2: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4、 朱熹(_ī )(1130-12____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____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5、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6、“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三月阳春布德泽,万物复苏生光辉。桃花笑春风,

含宿雨。柳色仍清新,带朝烟。一片青山绿水,道路旁长满了红艳艳的花欲迷人眼,绿油油的草能没马蹄。几只黄鹂在青翠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不甘寂寞随着同伴你追我赶飞上了青天。水光潋滟,晴空万里。几只白鹅在湖面上浮绿水,用红掌嬉戏拨青波。好雨来得真是时候,滋润万物。随着微风渐渐落到夜晚,带雨晚来急,独酌无人倾诉,野渡无人相送。两岸青山相对出,不知来自何方归何处。

8、春天是多姿多彩的,诗人们触景生情,将生机勃勃的春天吟为一首首绝唱,柳条吐新叶,如少女一头秀美的长发,在诗人笔下凝聚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柔美诗章,春风吹拂,柳丝轻摇,美妙意境,让人留连忘返。 春光明媚,踏青寻芳,春风吹过,各色花儿将春天的原野点缀得星星点点,让春天变得更加丰富,构成一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赏春图。

轻风吹皱一池春水,湖边的绿树红花倒映水中,公园里,大人们带着孩子泛舟湖上,一群鸭子时而在初春的湖水中嘻戏,时而跳上岸,享受温暖的阳光,正是一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水墨画。 春雨浸润,春风轻拂,小草绿了大地,油菜花金黄了田野,,爱花的的蜜蜂、蝴蝶在花海中忙碌,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中啁啾,共同演译出和谐动人的《春之声圆舞曲》。 送走“凌寒独自开”的腊梅,又迎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天,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也与春天一起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9、“残雪暗随冰滴去,新春偷向柳梢归”。冬的栅栏被和煦的东风拆除后,春天便像娉婷少女,携着万木的青翠和阳光的煦暖,款款而来。

春来看桃花。地气一动,万木争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时节,约上三五知己,同赏桃花绝对是件乐事。微风拂面,桃花烁烁,驻足桃园,但见百木吐红,似赤雨塞途,云蒸霞蔚;千树争妍,如凝霞敷锦,灿烂无极。蜂蝶戏舞,嘤嘤成韵;风吹落英,片片飞红。徜徉其间,令

人顿生“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之慨;思绪飞驰,遥想大唐才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动人佳话。“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桃花经风历雪,隐忍不发,终于在春天傲然绽放,那白如雪、粉如霞的花海,无一不在向世人昭示一种人生哲理: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桃花分外香?

春来去踏青。“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摆脱冬的桎梏,在广阔无垠的郊野中远足,踏响春天的节拍,聆听春天的律动。春天的风柔柔的,如同初吻让人陶醉;春天的草嫩嫩的,如同清泉让人心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一片新绿中,伸出臂膀,放飞梦想:抚摸小草娇嫩的身躯,倾听百鸟细切的歌唱,这时节,有什么曲子比春天的歌更嘹亮,有什么花比春天的草更芬芳……把生命的根植入春天的田畴吧,我们会像小草一样从母亲的怀抱里汲取到无穷的力量!

春来闻花香。春天,到处是花的海洋,大自然在这一刻向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敞开了它缤纷瑰丽的胸怀!水仙、迎春、报春、瑞香、山茶、白玉兰、紫玉兰、海棠、芍药、杜鹃、文殊兰、海角菊……一朵朵如约而至,不论在花棚还是在野外,一律毫无怨言地昂首怒放,以它们特有的英姿装扮着奼紫嫣红的春天!春天的花不娇贵,但却绚丽,不繁盛,但却盎然,不重彩,但却热烈。那一朵朵、一片片五彩缤纷的花,就是生活向我们露出的张张笑脸!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身处春天的花海,任谁的胸间都有一幅百花葳蕤、馥郁芳馨,清风骀荡、块磊全无的美好图画呢!

春来堪折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少女,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郊外堤上,满眼草绿。柔软的柳枝随风曼舞,婀娜轻盈,宛如飘逸的飞天,彰显着绰约风姿,点缀出了春天的妩媚,诠释着春天的内涵。前街后巷的孩子们削柳为笛,吹奏出了带着泥土气息的特有旋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看柳听柳之余,还可重温古人“折柳”之俗。折柳赠友,送出的是一份美好的祝福;折柳

送己,送出的是一份愉悦的幸福;折柳互赠,收获的是一份对新生活的憧憬,“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盘桓春日的柳林,折柳之余,常常感动于柳的性格:它不浮不躁,不谄不媚,平实而不招摇,清新而不张扬,清水芙蓉,自然而然。柳,总会让人读出万般感慨……

春天是一幅水墨丹青,“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是一曲美妙歌音,“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春天是一阙动人词赋,“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摘自《大公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