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随后便发现了秦兵马俑。这是中国雕塑史也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盛事。
秦始皇兵马俑自发掘以来,以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精湛艺术及其空前宏伟壮的规模,完美再现了昔日秦帝国的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颗璀璨的明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队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中西方艺术的差别主要在于中国注重写意, 西方注重写实。也就是说中国的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 并不注重解剖、透视等原理的运用, 而是注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齐白石也曾说过绘画要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而西方注重解剖、透视, 无论绘画还是雕塑几乎都可以乱真。长期以来, 人们逐渐认为中国是不存在写实作品的, 包括历代名人的画像也大多写意。而秦陵兵马俑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以前的中国古代
没有写实性雕塑的认识。
秦陵秦兵马俑严格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创作, 完全按照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 体量与真人、真马等大, 达到了相当高的写实水平。当人们面对着这支规模庞大的军队, 注视着这些高大威猛的将士时, 必然被它们的气势所震撼。秦陵兵马俑, 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
容, 表现了极高的写实性造型水平,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雕塑艺术宝库。
秦俑雕塑是中国古代写实性雕塑艺术的典范, 对于我国雕塑艺术的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它显示出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艺术水平,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艺术成就比前代有了巨大进步, 对后世雕塑的开启也有重大意义。 (一)秦俑雕塑的着色成就
第一, 秦俑的设色方法。秦俑的彩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秦兵马俑具有塑绘相结
合的特点, 专家根据秦俑上残存的彩绘颜料分析, 其使用的是矿物颜料, 有朱红、大红、深绿、粉绿、紫、蓝、黑、白等颜色, 在秦俑烧制完之后彩绘以大红、大绿等色泽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 如: 红袍, 其领襟、袖口一般是涂深绿或粉绿的花边, 下身着深绿或粉绿的短裤。绿袍, 一般涂粉紫, 或朱红色的花边, 下身着天蓝或紫红色的短裤。褚石色的甲片则配朱红色的甲带。这种运用大红大绿对比的设色方法, 使军阵显得威武雄壮, 气氛热烈, 既增加了俑塑的真实性, 又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彩绘的风格。另外, 秦俑的设色方法上也有创新, 比如有的先涂明胶再敷色以增加颜色的附着力, 有的在上色之前先整体铺底色, 再分别敷色, 这些都为后世彩绘提供了借鉴经验。
第二, 秦俑设色的整体效果。秦俑的上身颜色偏艳偏淡, 下身颜色则沉重偏暗, 脚和腿部则是更为沉重的黑色。这样的设色就使得重心下移, 增加了雕塑整体的稳定性和力量感, , 不会给人以轻飘的感觉。整个秦俑头部朱红色的发带, 中间褐色的销甲和艳丽的俑袍, 配以下身黑色的裹腿、鞋子。这种轻、艳、重三段式的设色方法, 即符合色彩真实又符合艺术规律, 使秦俑的形象富于变化, 而增加了奏感, 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二)秦俑雕塑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 指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求一种高度的写实性风格, 秦俑将士无论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容都准确而生雕塑的写实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 秦俑的形体比例适宜,合乎尺度, 符合解剖结构的“ 真” 。研究者曾对20个陶俑的头、手、脚、肩宽、臂长等部位进行实测, 发现秦俑各部分的比列, 与今天人体解剖中所运用的“ 站七坐五盘三半” 、“三庭五眼” 、“头脚等大” 等十分吻合。另外, 秦俑细节的刻画也完全符合解剖结构, 无论是手指的长短、肌肉的厚薄、小腿的圆扁都写实严谨, 清晰合理。尤其是面部五官的塑造更是精彩至极,三庭五部无不准确到位, 眉骨、颧骨也都微妙合理, 更是通过人物眉毛的浓细高低变化, 眼睛的平视或侧看以及嘴唇的上扬或下垂, 表现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具体到五官的刻画, 眼角内低外高, 上眼皮覆盖下眼皮,眼睑包裹着眼球, 鼻孔的大小, 鼻翼的宽窄, 鼻中隔的高低以及内耳轮、外耳轮的形状厚薄都刻画得非常清晰。这些都显示了秦代雕塑工匠高超的写实水平和严格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
度上, 追是从形体动。秦俑整体的节
第二,从生活真实的角度去看,秦俑的恺甲、衣袍, 甚至连鞋底的针脚、销甲的编缀方式都完全遵照现实刻画, 完全还原了客观真实。恺甲刻画精细, 甲片的编缀方式也是精细复杂, 秦俑坑发掘简报记载:“ 甲片分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固定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 活动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 上下用连接带联系。甲片上钉有甲钉一至六枚, 甲钉多少由甲片部位决定。固定架片上的甲钉比活动甲片上的甲钉较多, 其中胸前中间一行甲片上甲钉最多, 身后一行甲片上甲钉最少。甲片刻画得如此精细严谨, 甚至每一个甲片上针孔的个数都是统一的十八个, 做到如此
规范严格, 显然是对秦军真实销甲的复制。” (三)秦俑雕塑造型风格的承前启后性
第一, 对前代雕塑的继承。秦俑雕塑所具备的艺术技巧和造型风格, 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小泥俑身上看到影子。秦俑雕塑粗犷、厚重的写实风格是完全本土的本民族雕塑语言的继承发展和提高。
秦俑雕塑完全运用写实的手法来刻塑结合,着色采用平涂的手法, 这与前显的承继关系, 反映了本民族雕塑发展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上, 秦俑雕塑都是术的结晶。秦俑雕塑继承、发展了前代手法和明快朴实的风格, 排斥了先秦礼刻板僵化形式和繁文褥节的艺术趣味, 塑艺术的总结与开创。 “秦俑这批活主义艺术品, 是秦以前几千年来写实主
画人物, 绘代雕塑有明的过程。从先秦雕塑艺艺术的写实器所采用的是对前代雕生生的写实义发展、创
新、提高的结晶。它积淀了蒙昧时代的感性及文明时代的理性, 积淀着中华民族写实主义的艺术精华, 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美、肃穆的美。”
第二, 对后世雕塑的影响。秦俑的写实手法明快朴实, 开创了中国雕塑写实性的现实主义先河, 在人物的塑造和性格刻画上的技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是当时秦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完美的艺术统一, 它具有朴实明快、深沉博大的艺术特点。这不仅是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对之后的汉唐雕塑艺术的开启也有重要影响。汉代的许多大型陵墓石雕, 如霍去
病墓前的石刻圆雕中的跃马、卧马、伏虎、卧牛等形象, 造型刚劲、气势恢弘, 充满了力量, 这与秦俑的内在气度是一致的, 这是在秦俑的经验中开创的新境界, 也正是在秦俑雕塑奠定的雄厚基础之上, 汉代雕塑进一步发展, 而后崛起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第一座艺术高峰。再如唐代的雕塑, 李世民昭陵墓前的六匹战马。从这六匹石刻骏马身上, 人们能够看到秦俑雕塑所奠定的写实主义风格的影响。也正是由于秦俑雕塑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魏晋唐宋时期面对外来雕塑艺术风格的冲击时, 能够较好地融合外来雕塑艺术的优点, 而又不失本民族特色, 达到我国雕塑艺术的新成就。总之, 秦俑雕塑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在思想性、艺术性和造型风格上, 都开创了新的境界, 形成了我国古代雕塑鲜明的民族风格, 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在秦代已经趋于成熟。秦俑雕塑树立了我国古代雕塑的第一个典范, 是我国古代写实雕塑的明珠。
秦兵马俑雕塑可谓承前启后, 在思想性、艺术性和造型风格上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后世雕塑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
沈思远 11园林1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