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前言 序
一 前 言
《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编纂即将完成。自二00八年六月在蓝山县招商大酒店召开《湘南穆林公宗谱》编委会筹备大会,经过三年半时间,先后编纂出版了湘南穆林公宗谱《郴州市临武县杉木桥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福公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安源禧公族谱》、《郴州市北湖区廖家洞族谱》、《郴州市嘉禾县小街田族谱上册,下册》、《郴州市嘉禾县毛家族谱》、《郴州市嘉禾县广发株木山族谱》、《永州市蓝山县界溪族谱》、《永州市蓝山县凤源坊舜乡族谱》、《永州市蓝山县晓江族谱》、《永州市蓝山县西城山田族谱》、《永州市蓝山县磐石园山及迁粤宗支族谱》、《宁远县北门宜章汾水新田县富伯族谱》共十四卷,按照穆林公脉络世系分布,涵盖湖南省的郴州市、永州市及广东、广西共三个省市县区,是在中华萧氏总谱编委会的理论指导下,得到了广大穆林公脉下宗亲的积极支持和经济捐助下完成的,在此向为编纂宗谱献资出力的宗亲表示衷心感谢!
编纂湘南穆林公宗谱的关键是理清世系问题。在中华萧氏总谱编委会指导下,采用《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萧东海主编)为蓝本,对于萧氏渊源、何公为第十六世、整公为第三十五世、俭公为第五十世的历史给予肯定。
关于俭公与“五元”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时间概念上分析断定。复公生于公元732年,而湖南马氏之乱,最早始于公元896年。两者之间相差164年,那么文元兄弟五人如果是复公之孙、俭公之子的话,他们怎能都有这样长的寿命活到马氏之乱呢?或者从定基往前推算也行,定基生于公元989年,霁公生于公元878年,文元若是定基之十世祖、霁之七世祖,也是无法活到马氏之乱时期的。文元兄弟五人,绝不是俭公的儿辈,只有作为霁公的父辈,才能生活在马氏之乱时期。因此俭公与“五元”关系,只有按萧东海主编的《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确定的才合情理。
关于穆林公的上线问题,明朝的平元公、清朝的玉春公《溯源序》,穆林公属于后梁皇帝詧公次子岿公之后嗣,是唐德宗时宰相复公长子俭之子乾元公的后嗣,此处应给予修正。本次修谱发现晓江村光绪二十年修的房谱,另列穆林公上线,成为詧公五子岑公后嗣,误导穆林公为大心脉下第七十一世。此脉络上线在民国十九年西城辅仁脉下修谱时没有被采信。
按上述穆林公为大心脉下第71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有107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108-48)],平均21.8年为一世,偏离总谱凡例规定太远,不可取。
按照玉春公的《溯源序》,是穆林公为大心公脉下65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有101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101-48)]平均24.1年为一世,也不符合总谱凡例的规定。
调整穆林公为大心公脉下60世计算,穆林公脉下已传至37世(最后一世未成年),则合计是96世,依照唐朝宰相复公为49世,生于公元732年计算[(2010-732)÷(97-48)],平均26.6年一世,比较接近中华萧氏总谱凡例的规定。经对照穆林公脉下的族谱世系都在94世为主,只是个别衍至97世的。本次还未编纂的广西融安仲富公,宁远仲杣公等宗支连接穆林公世系,都在95世上下,把穆林公定为大心公脉下六十世是最适宜的位置。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的编纂工作即将告一段落,由于编委会常务人员甚少,水平有限,虽然尽了心力,所编各谱错误甚多,希望各宗支有识之士,发现缺点批注在册,提供给再修谱时更正,把宗谱越修越实,越修越好,把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9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发扬光大。
湘南穆林公宗谱编委会
任川撰于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二 新修《湘南穆林公宗谱》序
正史,地方志,家谱,这是记载国家、地方和姓氏家族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史料,三者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正史由国家编纂,地方志由地方政府主修,姓氏家谱自然由姓氏族群修编了。
萧姓,在得姓始祖大心公以后的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家族的许多成员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以从汉初到唐末的一千一百余年的史实为例,萧氏家族就出了汉朝开国功勋相国何公、大鸿胪望之公,南齐王朝建立者齐高祖道成公,南粱王朝建立者梁高祖武帝衍公,大文学家昭明太子统公,后梁宣帝詧公,唐朝宰相瑀公、至忠公、嵩公、华公、复公、倣公、俛公、遘公,等等;正史还记载了从汉初到唐末萧氏家族的世系,这是别的姓氏所没有的。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萧氏家族或因图谋开拓发展,或因天灾战乱,或因弃官隐居,或因蒙冤受难,进行过很多次的大迁徙,这一现象唐末以后更为突出。现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海外,都有我萧氏宗亲创业安家之所。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分居在各地的众宗亲,相互隔绝,不能沟通,所定派语也千差万别,互不相同。反映在各宗支的宗谱中则是上线理不顺、下线疏不通。寻根问祖,饮水思源,搞清楚自己的历代祖先,用祖先们的高贵品质和奋斗精神来鞭策自己和教育后代,是众宗亲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增强凝聚力和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编纂中华萧氏通谱的条件基本成熟。公元二○○六年七月,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在北京成立,提出了编纂通谱、统一派语和纠“肖”复“萧”等重大问题。之后,借鉴各地宗亲联谊会相继成立,并迅速开展了编纂通谱、理顺世系和研究统一派语等工作。二○○八年十二月,中华萧氏统一派语正式确定,以大心公为第一代,从八十一代起,逐步过渡到使用新的派语。
公元一九九八年版本的穆林公萧氏族谱同样存在上线没理顺、下线没疏通两大疑难问题。上线没理顺指的是从大心公到汉相国何公,中间有十几代没记载,从后梁宣帝詧公到蓝山开基始祖穆林公,中间有近二十代错联或无记载。下线没疏通指的是,除蓝山县境内部分宗亲因人为原因没有入谱外,在湘南许多县、广东连州、广西柳州桂林等地开基立业的许多宗亲也没有联谱。
本版新谱定名为《 湘南穆林公宗谱》是按中华萧氏总谱编纂筹委会统一规划而命名10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的,它是旧谱的延续,但有别于旧谱。它理顺了上线,也把绝大部分下线接上了。
本版宗谱的问世可以说是许多宗亲经历了十年不懈努力而获得的硕果。择其要者述之。一九九八年版本宗谱留下的疑难问题引起齐来等宗亲的注意。齐来下决心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从公元一九九八年冬开始,他利用公休假日,自费踏上寻根问祖、查访宗亲的艰辛旅程。根据旧谱记载的线索,他先后到本县、湘南、湘中、江西泰和、广东韶关,二○○七年又与任川、滇生、六政等宗长一道,到嘉禾、广西柳州桂林等地走访宗亲,查阅档案文书旧谱,收集资料。有志者事竟成,要找的答案基本上都找到了。一、在蓝山县竹市镇,从一本被遗弃的光绪年间出版的旧谱中,查到了从何公到穆林公的世系记载;二、在洞口县黄桥镇,从一本康熙年间出版的《兰陵县萧氏族谱》中,查到了从大心公到何公的世系记载,此记载又从国家级藏书《华夏萧氏志》中得到证实;三、在衡阳市档案馆,发现了珍贵文物穆林公任衡州太守时的画像;四、在嘉禾县小街田和广发萧家、临武县杉木桥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八世孙昌兴公的后裔,原国家政协副主席、享年一百零二岁的萧克上将是昌兴公的二十二代世孙;五、在嘉禾县品泉(今礼泉)、行村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十二世孙仲文公的后裔,宁远县小桃源琵琶岗的宗亲也是仲文公的后裔;六、从宜章县砂坪镇等地找到了穆林公五世孙廷瑞公的后裔,并查证了廷瑞公长子盛赞公在宁远县北门街开基立业,廷瑞公三子盛资公在新田县下富伯村开基立业;七、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找到了穆林公十一世孙平亨公的后裔;八、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青草塘及砂子镇等地找到了穆林公八世孙周素公的后裔;九、穆林公五世孙廷樟公在广东省连州市韭菜水开基立业,已近八百年,最近,据《桂东南萧氏联谱》记载,其中一部分祖籍来自广东,找不到上线,据分析可能是廷樟公后裔,已敦请韭菜水的宗亲查证之。
在众宗亲的大力支持和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版宗谱顺利告成。值得进一步提出的是,在组织、参与、支持各级宗亲联谊活动及本版宗谱的编纂工作中,除了前面提的及总编齐来以外,还有任川、国生、增武、增惠、著鹏、豪开、六政、增明、学义、滇生、化俭、仁彬等宗长,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国生宗长,为重建磐石总祠和编纂本版宗谱,共捐资六万元,为捐款之最,受到众宗亲的敬仰。
编委会曾希望我出任总编,我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行动不便,实在是力不从心,有违众望,甚歉!齐来为本版宗谱付出许多许多,担任总编理所当然。事实证明,他胜任此职,没有辜负众宗亲的厚望。我只是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协助总编把把关,定定调,润润色,仅此而已。
大心公脉下九十五世孙 湖南大学教授 著珏 敬撰 二○○九年岁次己丑仲夏吉日
11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三 《中华萧氏总谱庐陵分谱》序言选登
(一)家谱、族谱等等,统称为谱牒。
所谓谱牒,是指专门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一类书籍。有家谱、族谱、通谱、统谱等等。这里的谱,有两层意思,一是谱列,即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张守节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二是谱表、谱册,即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人物年谱,就是按年编列的人物生平冖事。而家谱、族谱,就是按世系顺序编列的家史、族史。牒,指书板。 谱牒由来很久,至迟在秦汉时就已出现。司马迁写《史记》参考过《世本》,就是自西周流传下来的一种反映王族、贵族世系的谱牒。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在氏族中非常流行,而隋唐以来,更有发展。唐刘知几《史通·书志》说:“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歧《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记》。江左有两王《百家谱》,中原有《方氏殿格》。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入宋以后,有欧阳修、苏洵等各创新制,家谱、族谱等则开始在民间逐渐推广和普及开来。至明、清,统谱、总谱等亦应运而起了。
谱牒属于史册中志书一类。自古以来,它与正史、地方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几乎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我国历史文献和历史学的三大支柱。谱牒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是无法取代的;它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一直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谱牒产生、发展并盛行于漫长的封建时代,它跟产生于封建时代的所有其他文献典籍一样,往往难免烙上封建时代的深深印痕。但同时,谱牒也跟产生于漫长封建时代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其中优秀的、有价值的精华,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精髓,永远值得我们及后人去继承,去创新,去完善,去发扬光大。 因此,国家档案局、教育局、文化部于1984年11月20日曾联合下发“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强调指出: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文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并要求,根据过去“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的不多”的现状,为适应“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而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的形势,努力“推动国内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正是适应这种形势,各大型图书馆或社科院的家谱研究中心、各地谱牒研究会纷纷成立,民间家谱、族谱续修活动蓬勃兴起,全国不少姓氏,且陆续将通谱编修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前人常言:国有史,族有谱。然而通谱与家谱、族谱不一样,家谱、族谱是反映一家、一族之史,而通谱是集合众家、众族的一姓之史。通谱与家谱、族谱相比,具有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的特点和优势。因而,相对于家谱、族谱等而言,通谱的意义和作用就更非同寻常。纂修通谱,不仅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姓族以至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繁荣社会、振兴中华的需要。
(二)所谓纂修通谱,关键就在联通全姓世系。世系通,则通谱成。
我们萧姓,源远流长。整个萧姓大家族,就好比是中华民族之林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从它的起根发苗,经它的主干,再至主枝、分支,直至每枝每叶,自然天成,有机相12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加,脉理畅通,才组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强大生命体。
如前所述,家谱、族谱,往往只返映某个分支或某个主支以下的世系和历史。而通谱,是集合众家、众族的一姓之史。通谱所反映的,是整棵姓族大树从根系到枝叶的全部有机构成。因而,我们纂修萧氏通谱,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疏通、整合中华萧氏的整个源流世系,让每枝每叶,都清楚自己的祖系源流及世系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我们萧氏繁衍、迁徙以及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疏通、整合整个姓族的源流世系,是一项非常宏大的工程。因为,中华萧氏具有2700馀年的繁衍发展历史,散居在祖国大陆以及海内外各地,形成数量巨大的各种层次不同的分支,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空间覆盖面,或是从分支、村族的数量来看,其工作任务之繁重、艰巨以及复杂程度,都是难以估量的。 那么,如何才能疏通、整合好源流世系呢?
人们也许会以为,此事说难,其实也不难,只要将全姓族所有的各种家谱、族谱逐渐汇集起来,耗以时日,加以整洽谈,就可以成功。 然而,事情却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认为,要做好世系,必须依靠三方面史料。
首先必须依靠家谱、族谱。原有的家谱、族谱,是纂修通谱的依据和基础,舍此,便只能是无米之炊。但是,各种支系的家谱、族谱,也仅仅只是疏通世系的基础而已。由于旧时代封闭、攀援、迁徙、传抄接续失误,以及古代只有天干地支纪年而没有公元纪年等种种原因,各种支系谱牒中关于其基祖以前的源流世系,其实存在着种种缺捐和讹误。 其次是正史、方志等各种历史资料。萧氏自叔大心以来,由于有汉相萧何、齐梁皇帝及唐代八叶十相,所以各种正史如《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南齐书》、《梁书》,直至《旧唐书》、《新唐书》等等,都有关于我们萧氏先人以及相关世系的明确记载,因而唐亡以前的主要人物和世系主干,本来就是较为清晰的。唐亡以后直至明、清,萧氏贤哲亦代不乏人,纷纷著名于正史、方志等各种史册。这些,都为我们疏理整合世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是历代各种文献和金石文物。尤其是其中的传记、行状、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及族谱序等等,往往为我们的先人生平及其世系增添一些最为真实的证据。
这三方面史料,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后两种史料,则是用以检验世系真伪和纠正族谱失误的重要依据。
清人章学成诚曾批评家谱牒云:
今大江以南,人文称盛,习尚或近浮华,私门谱牒,往往附会名贤,侈陈德业,其失则诬。大河以北,风俗简朴,其人率多椎鲁无文,谱牒之学,阙然不备,往往子孙不志高、曾名字,间有所录,荒略难稽,其失则陋。(《文史通义·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
或诬或陋之弊,在南北传统谱牒中,确实有程度不同的存在。不过一般说来,各种家谱、族谱,其中对开基祖以来的本家族人的记载,虽然因南北文化差异而详略有别,但一般是不会有什么违背历史真实性的问题的。原有的各种家族谱牒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其基祖以前的世系记载上。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各种有用的资料,予以重新甄别和考实。
还有,相对来说,本地族谱对本地人物的记载,是应该更可信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外迁的支族谱,其基祖以上的记载,应该符合其上线即迁出地族谱的可信记载。多年以来,民间纂修族谱,一般都要到祖源地去认真寻查、仔细核对旧谱,这样的传统做法,就正是基于对现实规律的充分认识。这种做法,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弄通世系,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难的工程,必须调动全体人员参与积极性,综合利用所有各种资料,尊重史实,集思广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可去伪存真,获得成
13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功。任何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态度和做法,都是于事无补的。 我们在检验和整合世系时,还应把握两个原则性的方法。 其一是所谓平均30年为一世。父母相继曰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部”云:“世,三十年为一世”。平均30年左右一代,符合人类繁衍的客观规律,也是检验世系是否有误的一个不争的标准。比如,梁武帝衍公出生于464年,其十世孙唐相复公出生于公元732年,两人之间相隔9代,相差268年,就是平均30年左右一代的佐证。再如:汉相酂侯何公出生于公元前257年,而复公为其35世孙,相隔34代、989年,也是平均一代29岁有馀。所以,必须找出世系中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弄清楚他们的生年,然后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做检验。如果有明显出入,就一定有问题。
其二是弄清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可获得验证依据。比如,不少族谱都记载到马氏之乱,觉公(文元)兄弟、文昌兄弟等都是因避马氏之乱而由湖南等地迁入江西庐陵的。传统都以为马氏之乱就是指马殷(852—930)死后的公元947—951年之间的楚亡之乱,但此时霁公(878—931)都早已经去世,人们就会觉得其父觉公(文元)及其本人因避马氏乱而逃离湖南迁入庐陵有问题。这其实是因为对所谓马氏之乱或马楚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未能理解清楚而造成的。《旧唐书》卷20《昭宗本纪上》明载:“四月壬午朔,湖南军乱,杀其帅刘建锋,三军立其部将权知邵州刺史马殷为兵马留后”。唐乾宁三年,即公元896年,马殷为兵马留守,于是开始掌控湖南的。又《资治通鉴》卷260载,马殷并接着被唐任为潭州剌史,光化元年(898)进武安军节度使,领潭、衡等七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封为楚王。其实觉公(文元)、霁公等兄弟父子,正是此时因不满湖南军乱、马殷掌权,或担心遭遇其害,因而离开湖南的。文昌兄弟三人等,则是因马楚后来进逼九江,因而沿赣江而上,徙居于庐陵曲山、泰和王山、吉水燕山的。所谓马楚之乱,前后长达50馀年之久。最初的湖南兵变、马殷上台,是乱,后来的马殷掌控湖南、割据一方,也是乱,最后马殷死后、兄弟争杀,还是乱。不把相关的历史事件搞清楚,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是不行的。
庐陵萧氏世系中,存在疑难问题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唐末五代这段时间。这种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疏通整合世系,就应从两头开始,即先弄唐末以前世系和庐陵始迁祖以后各支世系,然后在唐末五代汇合。而且必须要集中主要力量和所有资料,以解决好汇合处有关庐陵迁祖的一系列难题。
(三)整个萧氏世系,我们分为《萧氏渊源》、《叔大心至何公世系》、《何公至庐陵始迁祖世系》、《庐陵始迁祖至各村基祖世系》四部分,按段厘清,依次编列。
《萧氏渊源》部分,介绍萧姓的起源,并主要依据司马迁《史记》中《五帝本纪》、《殷本纪》、《宋微子世家》等篇的记载,谱列出《黄帝、帝喾至叔大心世系》。始姓祖叔大心为黄帝四十六世孙。
《叔大心至何公世系》部分,因为只有各种谱牒的不同记述,找不着正史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的充分印证,很难作出确凿无疑的判断。但叔庄公十二年(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平宋南宫长万之乱,《左传》载之。叔大心生于公元前722年,何公生于公元前257年,相隔465年。参考三十年为一世的传统标准,十六世说应该可信,即叔大惦为一世,何为十六世。为更多地保留传统谱系的真实原貌,我们也将收集到的其他各种谱系记述,包括十六世的不同说法,以及不同于十六世的各种说法,如廿世说、廿一世说等,尽量附列出来,以备参考。
如前所述,我们萧姓具有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唐末之前,汉有丞相何公、太傅望之,六朝有齐、梁两朝皇帝,唐有十位宰相。因而在正史之中,大量萧姓人物及其世次关系都言之凿凿,载之分明。如,何公为汉高祖相,封酂侯,其爵传子若孙,至王莽败乃绝,故14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萧何传》载何公以下多代世次甚详。齐、梁两朝,萧姓为帝,故《南齐书·高帝纪》、《梁书·武帝纪》明载何公至齐高道成、至梁武衍公世次,而齐梁两朝,本宗王侯大臣名贤辈出,故两书载皇舅、齐、梁三房人物及世次甚多。至唐,而八叶十相,故新旧《唐书》亦大量记述,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且专列《萧氏宰相世系表》,其载萧姓世列,功尤昭著。这些,为我们疏通整合何公以来至唐末世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疏通何公至唐末世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并纠正了《新唐书·萧氏宰相世系》的几处讹误。此举两例:
一是关于何公之子及孙。
《新唐书》卷71下《表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在记叙唐前萧氏世系源流时有云: 汉有丞相酂文终侯何,二子:遗、则。则生彪,字伯文,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氶县。
按,遗、则、彪皆何公之孙。此遗漏何公之子,乃以遗、则为子,以彪为则之子大误。 今考,司马迁撰《史记》,最早为何公立传。然而《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只记叙何公生平事迹,于其身后之事,只云:“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续酂侯,功臣莫得比焉。”未具言其子及孙。班固撰《汉书》,则幸详言之,卷39《萧何传》云: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遗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嘉,则弟也。薨,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使奴杀人减死论。成帝时,复封何玄孙之子南蛮长喜为酂侯。传子至曾孙,王莽败乃绝。
由此知何公有二子,长子曰禄,小子曰延。孝惠二年(公元前193)何薨之后,禄嗣酂侯。小子延在兄薨之后,由吕后封为筑阳侯,至孝文元年(公元前179),更封为酂侯。禄无子,而延则有子曰遗、曰则、曰嘉,且皆先后嗣侯。是知遗、则非何之子,而实乃延之子、何之孙,明矣。
《汉书》未言及彪,然则彪是否则之子呢?答曰:非也。 《南齐书》卷1《高帝纪》云: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小讳斗将,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
又《梁书》卷1《武帝纪》云:
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
两书或云“何子酂定侯延生侍中彪”,或云“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皆明言彪为延之子、何之孙。再由《汉书》所言遗、则、嘉皆先后嗣侯,而未及彪,可知彪当为嘉之弟,故未及嗣封侯,亦明矣。
二是误以诠从孙诠弟
萧氏《宰相世系表》中,在梁贞阳萧明曾孙文憬次子、湘州刺史元礼位下,列有元礼四子:
15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虢州剌史,谖,鄂州剌史;诠,大理评事;纂。 此兄弟四人之名,伯、仲、叔三人从“言”,季弟从“竹”,与取名习惯不合。当然,是否有误,尚不可妄加评说。然而,我们在查阅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全唐文》的过程中,十分有幸地在卷785查到署名穆员所撰的《成都功曹萧公墓志铭》一文,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勘正表列之误。现摘录如下: 公;讳某,字某。其先事具《梁史》,盖宣武皇帝七代孙也。曾祖文憬,皇朝朝散大夫、湖州司马。祖元礼,湘州剌史,赠太子詹事。父诠,大理评事„„夫人某郡畅氏,故尚书左丞某之子。昔佐公义,今成公家。生男四人,三子早夭,一子曰范,方龆而嗣,殷如成人。侄纂,遵世母,幼孤之情,见托为志。 知墓主“讳某,字某”,为文憬曾孙、元礼之孙、诠之子,亦即○、谖之侄。墓主卒于贞元八年(792)秋九月十四日,享年五十八,“生男四人,三子早千,一子曰范”。由于范“方龆而嗣”,虽然被誉美为“殷如成人”,但毕竟龄属“幼孤”,无力直接请托人为父考撰写墓志。于是由“侄纂,遵世母、幼孤之请”,出面请托作者穆员“为志”。
由此墓志铭所述,我们可清楚地知道,纂乃墓主即诠子“某”之侄,而诽诠等之弟。范为“某”之子、诠之孙,其从兄纂则乃其伯祖○或仲祖谖之孙。纂、范为从兄弟,故名字亦皆从“竹”头。《宰相世系表》不慎将孙“纂”列为亲祖、叔祖之弟,则讹哉误矣! 在整合何公至唐末世系的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广泛查阅《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各种方志以及历代碑志墓铭等文献,对世系及人物作了尽可能的厘清和充实。
(四)所谓解决唐末五代汇合处的世系难题,其实就是弄清这一时期始迁庐陵即今吉安地区的各始迁衣及其祖源世系。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点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族谱及世系。 比如,我们可以先看吉水《螺陂萧氏族谱》,螺陂谱以霁公为一世祖,以文元为其上世,谱载霁公前后世系,可列表如下: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俨 乾元 复 俭 叔济 寯 保 谓 球 霁 文焕 良辅 定基 文元 仪 体元 贞元 叔澄 仁 信元 这里,首先经不起年代检验。今据《唐书》本传,复公生于公元732年,又据宋王安石撰萧定基神道碑,定基生卒年为公元989—1042年,复与定基前后相差257年。相隔11世,平均23年一代,代隔太密,不可能;又据《螺陂萧氏族谱》,霁生卒年为公元878—931年,焕生卒年为公元925—970年,良辅生卒年为公元964—1010年,则复至霁前后146年,相隔8世,平均18年一代,更是太密。可见明显有误。;
其次,以俨为霁曾祖,年辈颠倒错乱。误俨为霁之曾祖,大概始自北宋庐陵人刘弇《龙云集》卷31《萧孝廉墓表》:
萧氏故长沙人,广顺中有以马氏之乱徙居江西之庐陵自讳俨者,始于君为远祖,至六世讳定基者,始起家为村,御史与君皆出自曾大父讳涣,而讳良辅故赠尚书工部员外郎者,于君为大父,讳化基故虔州赣县主簿者,于君为考。(按,“广顺”之误,此不论)
由“自讳俨者,始于君为远祖,至六世讳定基者”语,则俨为霁之祖。而据马令、陆游等各种《南唐书》之《萧俨传》,俨卒于宋灭南唐之后,活70馀岁。宋灭南唐在公元975年,则俨生年比霁其实要后20馀年,怎么竟是霁之祖父或曾祖父呢?对这一问题,于“民国16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八年己未仲夏”,螺陂裔孙“三十一世、前广东佛冈直隶厅军民同知开祺谨撰”《旧源流图误注霁公俨为南唐银青光禄大夫辩》一文(载螺陂谱卷首),亦有所辩正,惜其辩证未臻彻底,故未敢径易而已耳。
再看螺陂谱载“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岁次已丑九月中浣,学士、吉水王瑞礼撰”《祖系源流序》云:
唐末五代,湖南因马氏之乱,十四尚书文元先生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祈天相,云遇水则止。于是徙之吉,同止于泸源,家焉。年馀,兄弟散徙他所。而十四尚书复徙于大塘下,结庐于塘滨,筑亭于塘上,而匾曰“星潭亭”,示不忘潭之星沙祖派也。
尚书二子:叔澄、叔济。有孙四人,曰俨、曰保、曰仪、曰仁。而尚书五派子孙,延蔓于吉矣。
又宋杨万里《倚富萧氏族谱序》(载《倚富萧氏族谱》)云:
余考古之诸萧,皆酂侯之子孙也。岑之后有仕于潭之长沙,因家焉,盖族亦大矣。唐未五代,湖南因马楚之乱,有十四尚书文元,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筮之,云“遇水则止”。于是徙之吉,同止泸源家焉。年馀,兄弟散徙他所。而十四尚书复徙于大塘下,结庐塘滨,筑亭于塘上,而扁曰“星潭亭”,示不忘潭之星沙祖派也。
尚书二子,叔济、叔澄。叔济子讳球名晟,实吾祖侍郎公之婿。生子二,长曰霁,字月卿,仕吴为武宁令。次曰霖,字处仁,官至朝议大夫,守吉州,因家永新焉。叔澄四子,曰佺、曰保、曰仪、曰仁,散之吉之属邑。有滨水而居者,如江、如溪、如源、如陂,子孙昌盛,视今犹昔,皆叶于筮坎之卜也。
今观倚富之谱,尤贞于卜者。始于处仁子俨,字茂辉,为南唐御史大夫。诏归,治兵庐陵官下,侨避螺陂。徙泷江之富源。未几,复徙倚富,是为倚富之初祖也。 再祥除杨序因已知俨为霖之子而改“叔澄”长子为“佺”之外,馀则尽同。
前面已经介绍,复公生于公元732年,而湖南马氏之乱,最早始于公元896年。两者之间相差164年,那么文元兄弟五人如果是复公之孙、俭公之子的话,他们怎能都有这样长的寿命活到马氏之乱呢?或者从定基往前推算也行,定基生于公元989年,霁公生于公元878年,文元若是定基之十世祖、霁之七世祖,也是无法活到马氏之乱时期的。文元兄弟五人,绝不是俭公的儿辈,只有作为霁公的父辈,才能生活在马氏之乱时期。
我们再来对照一下《新唐书》卷70下《宰相世系表》中复公以下世系,问题就更好弄清楚了: 复 俭 骞 湛(偡) 寘 遘 宥 迈 寯与骞、寘、宥字同形,寯应与骞同辈为兄弟,为俭之子。而文元五兄弟及叔济、叔澄两辈人,纯属误置于俭、寯两代之间的。从词义来看,叔济、叔澄又与霁、霖密切关联,也应当分别就是霁、霖之字。或称名,或称字,实属一人,而误作二人。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恢复螺陂祖系真实的本来面目: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复 俭 寯 谓 球 乾元 文元 雯(叔济) 文焕 良辅 定基 霖(叔澄) 俨 保 仪
17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体元 贞元 信元 仁 再如,综观各种相关族谱,分别有乾元、文元、体元、贞元、信元五兄弟,和觉、喾、誉、学、黉五兄弟(有些只称觉、喾、学三兄弟),皆因避马氏乱,而由湖南迁庐陵。乾元、文元五兄弟皆系于岿公至复公、俭公后,且多数系为俭公之子;觉、喾五兄弟则系于吴王岑公后。如泰和泸源谱系所列祖系: 岑 球 钧 缮 暠 恢 缯 觉 茂贞 茂欣 茂升 学 喾 黉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也有不少谱是将乾元、文元和觉公、喾公这两个五兄弟合而为一的。比如庐陵大鹏谱,就这样记载: 复 俭 谓 球 绘 乾元,名喾 文元,名觉 茂贞 茂欣 文焕 良辇 良辅 良释 良铎 良绰 茂升 体元,名誉 贞元,名学 信元,名黉 还有庐陵仕州谱,与大鹏谱略同。其与大鹏的最大区别,就是茂欣有二子,为祖佑、祖命,而祖佑居螺陂,即文焕。
这里,问题的关键点,是觉公(号文元)与文元究竟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不同的人,及其前后的世系关系应该如何厘清。
我们认为,正如庐陵大鹏谱所载,这两个五兄弟其实是异名而同实,一以号称,一以名称,其实是一个五兄弟;其中文元,就是觉公。
首先,我们不要忽略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这两个五兄弟,不但从来没有被任何一种族谱同时分别提到过,而且更从来没有被任何一种文献同时提到过。相反,只要同时被提到,这两个五兄弟就是合而为一的。这只能说明,两个五兄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只是在不同的一些族谱中,对这五兄弟或只称其实,或只称其号,因而出现不同,如此而已。 其实,觉公号文元,在各种族谱中,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本地不少族谱,都已经把文元与觉公视为同一个人。同时,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觉公有时也被称为另一个名字,即“昶”。如明陈谟《海桑集》卷九《书萧天与族谱后》: 18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吾乡沙湖萧氏天与,其派出汉相国萧何,流及齐梁,江左蔚为名宗。至唐萧瑀,八叶宰相,盛莫与京。五代时讳荛者,为巡察判官,避马氏乱,始自湖南徙家泰和之禾溪,则沙湖之始祖也。其后宋景定二年讳德升者,贡于礼部,则沙湖之族祖也。 周是修《刍荛集》卷四《正固萧先生行述》:
其泰和高行乡诸萧,其先讳昶,五代末为巡察判官,避马希声乱,兄弟五人自湖南徙来是乡之禾溪里,因家焉。四世至孙迅,以文学预乡荐,仕筠州推官,曰迪,仕国子监主薄,曰逈,曰选,俱以才德知名当路。数世至睿,字尚德,繇禾溪徙大水,爰宅沙湖之上。沙湖有萧,自尚德始。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三《书沙湖萧氏族谱后》:
至唐萧瑀,八叶宰相,盛莫与京。五代时讳昶者,为巡察判官,避马氏乱,始自湖南徙家泰和之禾溪,则沙湖之始祖也。其后景定二年讳德升者,贡于礼部,则沙湖之族祖也。载诸谱者,班班可考。
比较明梁潜《泊庵集》卷十六《书南溪萧氏族谱图后》:
萧氏,五代时有讳球者,由金陵徙长沙。球生军巡判官觉,马氏之乱,觉徙居吉之永新,迁泰和之禾溪。
杨士奇《东里集》文集卷十七《山东盐运司副使萧公墓碣铭》: 五代时有讳觉者,由长沙徙西昌之禾溪,后又徙今南溪。 很明显,也是名异而实同,昶指的应该就是觉。
第三,觉公之茂贞、茂欣、茂升三子中,各谱所载茂欣字月卿、由早禾渡迁至庐陵县膏泽乡家居、后又任洪州武宁县令这几个基本生平史实,与文元之子霁字月卿、始居庐陵县膏泽乡、后任洪州武宁县令(死后其子焕徙居吉水螺陂)的生平事迹是完全一样的。还有谱载茂欣两个儿子祖佑、祖命,祖佑即焕,生良辇、良辅五兄弟,良辅等生定基、世基等兄弟,祖命生良韫,良韫生德基、礼基兄弟。连后三辈的名字都是如此关连!我们没有理由说茂欣和霁不是同一个人。即然如此,其父又岂有为二个之理? 第四,比较梁潜《书南溪萧氏族谱图后》“球生军巡判官觉”和《螺陂萧氏族谱》“球”生“霁”,而我们已经充分论证了文元是霁之父,相应,“球”即文元之父,即“觉”与“文元”都是球之子,这也可以印证“觉”与“文元”是同一人的结论。 至于这五兄弟是属岿公至复公、俭公之后,还是属岑公之后,其实刚刚所引明人之述,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即属岿、复、俭公之后,为球之子。还有我们查阅到河南络阳出土的岑公之子球公墓志、球公之子缮公墓志、缮公之子谦公墓志、缮第六子思一墓志等等。也都证明了将觉公(文元)列为岑公之后的谱系,纯属无稽之语系。
谱之有误,本当难免,而流之弥远,误尤甚矣!此举一例,以为警示。如湖南省图书馆藏道光八年戊子岁麟阁堂镌湖南《萧氏续修族谱》,卷首载“大晚祖十六世孙仁湘字维清别号流光敬撰”《源流序》,有云:
我鼎公行三,迁豫章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梅子坡圳上长富土地居住,传十数世,而复公生俭,为湖南观察使。俭生文元,礼部尚书。元生绳武,武生信,信生鼎新公。鼎新生霁,别号月轩。原配韩氏,无出;续配解氏,生子昇,字清宴,岁进士,授安仁教授。配文氏,生子二。长稷,不禄。次稽,字察庵,国学生,授吴湖县丞,迁升凤翔同知。配郭氏,生长仲公,字次伯,岁入府庠,明经教授。原配邹氏,生汉一、二郎;次配江氏,生汉三、四、五、六、七郎;三配严氏,生汉八、九、十郎。兄弟十人,于宋太祖建隆年间离豫章同来湖南,分居武岗、新安、邵、湘等地。吾涧溪始祖汉十郎讳东鉴公者,见龙山之秀丽、溪水之潆环,因且居焉。
这段文字,至少有三大讹误。一误,鼎公“传十数世,而复公生俭”。复为唐德宗时期宰相,《旧唐书》卷125《萧复传》载其“(贞元)四年,终于饶州,时年五十七”,又载
19
第一篇 综述·前言 序
有“贞元中,蜀州别驾萧鼎”,则两人同时,明矣。又《新唐书》卷71下《(萧氏)宰相世系表》列有“勘、复、巽、昇、鼎”兄弟五人,皆为衡之子,亦皆梁武帝衍十世孙。二误,复、俭、文元、霁之前“十数世”,已“迁豫章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居住,时世颠倒混淆。三误,霁公前后世次,皆杂乱无稽。讹误之甚,令人惊诧。可不慎哉!不可戒哉!
(五)在整合世系的过程中,各种文献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帮助。除上文已述及各例之外,可再略举数例以明之。
例如:简文帝萧纲二十子,其中第七子、第十子各类史籍失载。而《梁文纪》卷3载其《大同哀辞》曰:“大同,字仁洽,予之第十子也。生于仲秋,殒于冬末。”则其第十子有着落矣。
又如,唐萧夫子颖士世系不明。而有《全唐文》卷691载府载所撰颖士之子存公墓志铭,及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所述,则颖士祖源世系清楚矣。
又如,从《唐代墓志汇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等文献找出了球公墓志、缮公墓志、缮公之子谦公墓志,思一公墓志、言思公墓志等,则吴王岑公位下世容再混淆矣。
当然,墓志铭在述及墓主祖系的时候,偶尔也有不确而难以取信者。者《唐代墓志汇编》开元508所载马巽绍远墓志铭曰:“府君即齐武皇之玄孙,散骑堂侍、随王讳子隆之曾孙,隋司农少卿讳确君之孙,皇朝晋州马讳浚府君之第二子也。”说绍远为齐武帝赜(440—493)之玄孙、随王子隆(474—494)之曾孙确之孙浚之第二子。而绍远“以万岁通天二年十月四日,春秋卌有九,遘疾卒,则绍远生卒年为公元649—697年。则知绍远与子隆,其生年相隔175年,相隔三代,平均58年一代。而子隆卒于公元494年,“确”若为其子,其生年则不能晚于此时。如此,“确”为绍远之祖父,两人生年相差竟达155年,必不然矣。又墓志中称确为“隋司农少卿”,而隋立朝始于公元581年,“确”若为子隆之子,亦必不能活至隋且为是官矣。是知此墓志铭所述绍远祖系,应该是有问题的。
据各种谱牒和文献记载,萧氏庐陵始迁祖早期的有齐西昌侯诔公、梁国子祭酒子云、唐吉州剌史郁魁等,而大量的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在厘清庐陵各始祖以下世系时,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去发现和解决现存谱牒中的一些讹误。
例如,不知何因,泰和各谱今已无诔公之后。而明周是修《刍荛集》卷4《正固萧先生行述》:“萧氏世居郭西之柳溪里。溯其先,由六朝齐宗室曰叔诔袭封西昌侯,食侍御史。弟景大之五世孙服,补大学生。七世孙森,功书经,中嘉定甲科,以直言忤时相,左迁衡山丞。”杨士奇《东里集》文集卷15《萧坦行甫墓表》亦云:“萧氏出南齐西昌侯叔诔之裔,世家西昌邑西柳溪之上。其七世祖森,宋衡山县丞。高祖古山,曾祖静安,祖方平,皆通儒,隐居终身。父尚仁,学者称正固先生,尊为经师”。是知泰和城西柳溪族,本诔公之后矣。
又如,今存永和读书堂族谱,将其基祖开公(987—1079)系为子云公第十一世孙,面尚宾公为开公第九世孙。然核对其生卒年,则自子云至开公差十代时隔497年,平均50年一代,而开公下两代各相隔67年、68年,明显有问题。好在族谱卷载有署名宋欧阳修于嘉祐六年(1061)撰族谱序,言曰:
子云以帝胄不乐仕进,嘉江南山水之美,得玉笥山。山有良田美值,日衔觞咏,遂终身焉。其文献礼乐,由陈、隋历唐。以贞观间,有讳崇字大一者,徙居金陵,以文献称当时。其子瑞、环、并登名宦。至十一世间,开字启元,仕为临江儒学教授。官满,从庐陵郡陈宗肃学医,爱凤冈山水之秀,因家焉。鸣呼!萧氏自得姓以来,凡数千载。由太保迄今,十有七世。
则自子云至开公纂谱时为十七世,明矣。而“十一世间”,乃指“瑞、环”至“开字启元”耳。又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6有《读书堂记》(谱亦载),有云:“庐陵永和萧尚宾,20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为医十有一世。”开公始学医,至尚宾十一世,而谱载只有九世,亦脱漏两世矣。至是,读书堂世系拨乱反本,方臻清晰矣。
谱牒中类似的讹误,时而可触见。如今存遂川上洲良辇公位下族谱,载良辇至世京、世范兄弟共九世,昭穆分明。但良辇乃良辅(964—1010)长兄、定基(989—1042)伯父,世京、世范则分别为宋嘉祐二年(1057)、嘉祐八年(1063)进士,相隔不足90年,如何能生8代呢?误窜入四代,亦可确定矣。而有些问题,由于迄今为止找不到充分证据材料,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则只好保留谱载原貌了。如逢辰上下几代人,茂贞泸源位下、云公城西位下,甚至子云衍读书堂位下,皆编入本族之谱,究竟谁对谁错,无法确考。又如吉安县郭厚镇江口基祖、横江镇唐贤坊基祖等,基谱皆载出自螺陂,而与螺坡所载又不尽合,也无法确考。诸如此类,皆只好保留各自原貌,留待后人发现了新的可靠资料后再作修正。
于《何公至庐陵始迁祖世系》、《庐陵始迁祖至各村基祖世系》,我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其趋于完善的。
(六)最后,还有两点必须略作说明。
第一,如前所述,通世系是通谱的关键。然而传统谱牒,于其源流世系,往往只能勾线图,昭穆传承,只见其名,它皆罔知,加上名、字、号参互取用,又更是常令人见其名而不知其人,故乃仅略胜于无而已。鉴于此,我们于源流世系,则采用世系谱表的格式,以便人们于昭穆传承,能既知其名,也知其人,对本姓、本族的繁衍历史,能有较为具体、真切的认知。
世系是通谱的关键,是通谱的灵魂。反过来说,如果世系不清,那么通谱则不成。然而同时,通世系,也并非通谱的全部。通谱作为一姓之谱、一姓之史,其人物和文献同样非常重要。历史是由人物、人文组成的,所谓历史,离不开人物,离不开人文。因此,源流世系、人物志、文献志,此三者都是通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人物志和文献志两大部分,往往能为源流世系提供翔实、可信的史料支持和补充参考。 第二,纂修通谱属于民间活动,自觉自愿、出钱出力是参与通谱修纂的基本原则。宗亲联谊会、文史研究会主要负责宣传、发动、协调、管理,而编纂委员会,则主要负责纂修业务,即研究和编纂。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村族和个人不愿或没能参与,只能为我们留下遗憾。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做到对参修者负责而已。所留下的遗憾,只有等待后人再去弥补吧。
经过两年半的紧张工作,再抗严寒,三熬酷暑,上千日的辛勤汗水,终于迎来庐陵总谱编纂工程的告竣。“千秋功过今休论,留待后人细细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情。 值此总谱付梓之际,我们谨对所有积极参与和支持、帮助过我们的宗亲,表示最诚挚的谢忱。
井冈山大学教授、庐陵通谱主编 萧东海
2009年7月31日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