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史记》记载的几首慷慨悲歌

浅析《史记》记载的几首慷慨悲歌

来源:小奈知识网
浅析《史记》记载的几首慷慨悲歌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EROIC ELEGIES IN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以音乐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荆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赴难之歌,项羽“力拔山 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英雄 末路之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 方”的胜利者惆张之歌深化了对英雄人物的形象刻画。

关键词:《史记》;《荆柯歌》;《垓下歌》;《大风歌》中图分类号:J6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9)01 -0076-04

D01:10.15929/j.cnki.l004-2172.2019.01.010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 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 迅先生高度赞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所

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下文 具体分析《史记》中记载的几 首著名慷慨悲歌。

一、英雄赴难的《荆轲歌》

时期末年,当时中原各国战乱 频繁、诸侯争霸。秦国在秦王 赢政的统治下日渐繁荣富强, 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战国七 雄”中的韩已被秦灭,楚、魏、

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一是它恪 守“信史”的原则,不拔高不溢 美;二是它以文学的笔调书写 历史;三是它在对人物的描写 中穿插使用了音乐作品,增强 了人物事件的真实感。众所周 知,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音 乐是最为纯粹的一种文化艺 术形式,能直截了当地表现人 们的心理情感和精神世界。晋 代嵇康曾云:“夫心动于中,而 声出于心。”意思是歌声是来 自心灵的呐喊,是个人情感最 直接的张扬。《史记》中音乐作 品的使用极大地深化了作者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 传第二十六》详细记载了战国 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 历史事件:“……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 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 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 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①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战国

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 旦夕。到燕王喜时期,燕国的 国力已经大大衰弱,军事力量 薄弱。虽然预感到秦王灭燕是 迟早的事情,但太子丹不愿坐 以待毙,便想到以刺杀秦王来 阻止秦国进攻燕国的计划。他 派出无畏勇士荆轲赶赴秦国 刺杀秦王,希望秦王遇刺后秦 国陷人内乱,为其他诸国赢得 一线生机。

荆轲明知刺杀秦王凶多 吉少,此番前去必然是有去无 回,但既已答应太子丹,就一

①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华书局,2014年,第3074页

076 □ 2019'1

定要履行诺言。公元前227 景象烘托出荆轲刺秦的悲壮 年,他携带燕国督亢地图与大 氛围。第二句描写了荆轲勇人 将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伺机 秦国,誓死完成任务的坚定决 刺杀秦王羸政。临走之时,燕 心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 国百姓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 壮情怀。

气氛浓重而悲壮。太子丹与众 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 宾客头戴白帽身着白衣,表情 法使全篇寓情于景、情景交 肃穆凝重,气氛浓烈紧张。拜 融,是我国古代诗歌之典范, 祭祖先之后,荆轲准备上路,这 体现出了艺术的永恒性,超越 时高渐离为众人击筑,荆轲相 了时空的,诉求于超自然 和而歌,音调是“变徵”音,呈 的情怀。荆轲因刺秦而留名, 现出悲凉之感,众人听闻不由 《荆轲歌》也流传于世,以通俗 得低头掩面而泣。之后荆轲前 易懂的语言表现出了最高层 行,高声唱着“风萧萧兮易水 次的爱国情怀和义士之勇,令 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 人肃然起敬。

所属音调变为慷慨的“羽”音,

二、英雄末路的《垓下歌》

声调激愤,众人皆怒目圆睁, 头发竖立于帽子之下。荆轲随 项羽是著名的军事家,一 车离去了,再也没有回头。

代英雄豪杰,被称为西楚霸 荆轲抵达秦国后不久便 王,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属于 被秦王召见于咸阳宫,在给秦 自己的宏伟篇章。项羽在垓下 王赢政进献燕督亢地图时图 之战中被困,兵尽粮绝,在对 穷匕见,但行刺终告失败,荆 敌军伎俩的愤恨和对战况的 轲也被秦王侍卫所击杀。“风 无奈中最终吟唱出《垓下歌》, 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惊天地,泣鬼神,影响深远。司 复还”的唱词一语成谶。

马迁在《史记》中以“本纪”给 将《荆轲歌》歌词译为现 予项羽帝王般的地位。

代语即是:“风萧萧地吹呵,易 在《史记》中,项羽既是一 水亦寒气逼人,壮士在此远去 位盖世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 呵,不完成使命誓不归还丨” 戾、优柔寡断、不善谋略的匹 整首歌曲仅两句歌词,短小精 夫。司马迁在对项羽的记载中 悍。第一句写出了出行离别前 将其身上的诸多矛盾融为一 的自然环境:秋风萧瑟,冰冷 体,不但有深重的讨伐之意, 的易水缓缓流淌,苍凉的自然

同时也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

①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华书局,2014年,第422页。

077

[■]中国传统音乐2019M

发自肺腑的惋惜之情。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 七》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 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丨’项王则夜 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 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 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 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丨’歌数阕,美人和 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譹

文中的《垓下歌》虽然篇 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

生的无奈,译为现代语即是: “力量之大,可将大山全然拔 起;豪气万丈,无人能够匹敌。 然而时局危难对我而言相当 不利,乌骓马早已精疲力竭, 跑不动了,已不能够更加快速 地前进啊,之后我该如何是好 呢?虞姬啊丨虞姬啊丨我又怎 能将你安置妥当呢?”

这是项羽抱着必死之心 在战斗前夜所吟唱的绝命之 歌。简短的4句歌词不但展现 出项羽的万丈豪气和满怀深 情,又隐含着他对时局的无奈 叹息。

第1句

“力拔山兮气盖

世”写出了项羽的超凡能力。

项羽是将门之后,年少时气盛 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之 胸怀广,志向远大,不畏惧秦 时,已是损兵折将、粮草殆尽、 始皇,曾喊出“取而代之”的雄 众叛亲离。

心壮语。项羽23岁时随同叔 四面楚歌之下,项羽知晓 父项梁对秦国起兵,率领8000 自己的末日已然到来,痛苦与 战士涌人的战潮中,在众 绝望充斥着他的头脑。因自己 多首领中脱颖而出。在巨 的原因使天下得而复失,最后 鹿之战中,项羽带兵浴血奋 只落得个自刎而死的悲凉结 战,面对多于自己几倍的秦军 局。《垓下歌》是英雄末路的慷 破釜沉舟,最终取得胜利,成 慨悲歌,令人倍感苍凉。

为历史传奇。因此,他被诸侯

三、胜者亦忧的《大风歌》

们称为“上将军”。项羽久经沙 场,战无不胜,最终进军咸阳,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垓 自封为“西楚霸王”。他是顶 下歌》描述了项羽的穷途末 天立地的英雄,但是对个人力 路,而《大风歌》则表现了刘邦 量的过分夸大最终导致了他 作为胜利者的惆怅与担忧。

在垓下败于对手。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 第2句

“时不利兮骓不

八》载:“十二年,十月,高祖已 逝”表明时机不利于他啊,就 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 连心爱的战马“乌骓”也不肯 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 前进了。在长达4年之久的楚 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 汉之争中,项羽虽然战绩赫 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 赫,但他不善用人,也不会审 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 时度势,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 末句“骓不逝兮可奈何, 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 虞兮虞兮奈若何”。秦朝灭亡 四方丨’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 之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 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③

天下的战争。项羽残暴,不但 《大风歌》内容简短,却饱 使“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 含慷慨激昂之气,有着多层含 人新安城南”①,且“引兵西屠 义,每句歌词都代表汉高祖不 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 同的场景与心情。

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 女而东”②。当他撤至垓下(今

邦用风、云做喻,看似描述天

①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华书局,2014年,第397页。②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华书局,2014年,第402页。③ 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第4页。

078 □ 2019'1

气变化,实则暗喻秦末时群雄 争夺天下,社会的画面。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首字 “威”字显示了刘邦的王者霸 气,描述了自己天下臣服的豪 气。 此时刘邦战胜项羽和其他 割据者,统一天下,荣归故里, 邀请父老乡亲饮酒、击筑、唱 歌,是何等的荣耀与威风!

在这两句歌词中,刘邦总 结了自己夺得天下、威加海内 的原因。天时是首要条件。当

时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谁能 够最终夺得天下是上天的安 排,并不是人力能够左右的。 现在虽然自己夺得了天下,但 不过是运气好,时势造英雄而 已。若不是碰上了这个时代, 自己的才能又能被何人赏识 呢?出身如此低微的自己又能 够有多大成就呢?因此,自己 能够争得天下,夺得帝位,不 过是上苍的安排罢了。

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是刘邦对自身政治 理想的有感而发,同时也反 映了他对于国家刚脱离战乱 之苦、尚不安定的担忧及惆 怅。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守江 山难,要守护天下,保天下太 平,需要“猛士”来驻守四方。 但是当今天下是否有这样的 勇士呢?刘邦并不确定,就算

是有,他们是否愿意来守护 天下,为自己效力呢?这也不 是刘邦能够确定的。这最后 一句表现了刘邦的复杂心 境,他深知以后的道路会更 加艰难,压力会更大,也清楚 地看到了更加艰巨的责任; 因此,这句歌词隐含着前途 未卜时的焦灼和恐惧。

史文明,跨度约3000年,内容 涉猎广泛,包含了天文、地理、 音乐、人物等多方面。本文简单 探讨了《史记》中的几首悲壮之 歌,不论是荆轲刺秦的“风萧萧 兮易水寒”,还是末路英雄项羽 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或是夺得天下刘邦 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是 以寥寥数语勾勒出鲜明的人物

者的共鸣,能够深刻感受到处 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荆轲的 离别的悲凉、项羽英雄末路的 无奈与痛苦、刘邦对未来的彷 徨与困惑。

◎本篇责任编辑钱芳

收稿日期:2018-05-25 作者简介:谢丹(1979—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继续 教育学院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

《史记》一书全面记载了我 国从黄帝时代至西汉时期的历

形象。正因为这几句歌词都是 出于内心的呐喊,才能引起读

第七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

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

2018年11月3日,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音乐学系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 设研讨会”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多家知名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 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领域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会议为期两天,共设“中国传 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传统音乐及其现代应用”和“西南地区传统音乐”3个议题及分会场,采用 “学术讲座”“主题发言”“分组发言”3种方式进行研讨。

在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们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教材编写与建设 等角度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深人探讨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传统音乐教材建 设和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对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提出了前瞻性建议和意见; 对器乐研究、戏曲音乐研究和传统音乐当代应用进行了探讨,对传统音乐创新发展模式和传统声乐 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呈现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意见;对西南地区传统音乐,尤其是四川传统音乐和贵 州传统音乐进行了多方位的个体研究。

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盛会。各主题发言和论文观点丰富新颖、内容详实有据;既有 个案分析,也有理论阐释;既有历史回顾,也有未来展望。它不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搭建 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沟通平台,也为川音音乐学系的师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必将对 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音乐学系)

079園中国传统音乐201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