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傲雪凌霜,青翠挺拔,其品德备受推崇,是君子挚爱的植物,也常常被赋予君子的品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偏爱以竹来抒发内心情感。以下是几位名人爱竹的故事。
1.白居易。说到爱竹的人,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白居易极爱种竹,一生以竹为伴,无论是在长安,还是在忠州、洛阳,他的住处都有竹可见。在渭村,他“引泉来后涧,移竹下前冈”。在忠州,他写道:“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后来他居洛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在杭州,郡中“小书楼下千竿竹”,在被竹林遮掩的书楼里读书岂不快哉?闲暇之余,“数篇对竹吟,一杯望云醉”,竹不仅美化了他的居住环境,更是他放松心情、陶冶性情的寄托,以至于他后来辗转任所思竹、恋竹。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离开忠州返回长安,作《别桥上竹》“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这些穿破桥面不成行列的竹子,担心它阻碍了行人而会被损伤,表现了他在离别之际对竹的缱绻深情。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到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在常乐里租下一所房子,这个房子空置已久,无人料理,在东南角的一丛竹子,已经衰败不堪。白居易看到后,“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
终日而毕。”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他还作《养竹记》来记下这件事。白居易爱竹的原因从《养竹记》中可窥一斑。他在《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在白居易眼里,竹子具有“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的特性,君子见之,应常思正直耿介、虚心谨慎,不断砥砺品行。
2.王徽之。王徽之爱竹近乎痴迷,居室庭院必栽绿竹。一次他短期寄寓于别人空屋,他嫌庭院未种竹子,立即叫佣人到别处移栽竹子,以便观赏。佣人不解地问他,暂住一段时间又何必劳心费力,非种竹子不可呢?再说,新种的竹子还有一段恢复成活的时间。王徽之吟咏、歌唱了一番,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他对竹的一往情深。“此君”由此成为竹子的别称,成为竹文化典故,后世王禹 、苏东坡等名人大家曾多次引用此典入诗入文。另有一次,王徽之路过吴中,获悉一士大夫家中种有大片珍稀竹子,便慕名造访。主人事先已得知他将登门赏竹,特地洒扫庭院,备好茶水酒菜,恭候迎客。不想王徽之到了之后,由于只想着观赏竹子,竟对迎候他的主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径直来到竹园之中,雅兴所至,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大声地歌咏
了一番。尽兴之后又想不告而别,夺门而走。他赏竹不见人的怪诞行为,引起了主人的极大反感。主人也是一位有个性的汉子,他命令佣人关闭大门强留客人,要讨个说法。无奈之下,王徽之才与主人饮酒畅谈,他非常欣赏主人的个性,赞美主人的竹子,并以银钱赏赐主人。主人才转怒为喜,宾主尽欢而散。
3.竹林七贤。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山阳县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4. 苏轼。宋代文豪苏东坡爱竹已到极致,曾写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据说有后人看到苏大学士的这首打油诗后,加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批语:“要想不俗不瘦,来碗笋子烧肉。”
5.郑板桥。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要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都莫过于清代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一生痴爱竹子,不仅写竹入画,画竹传情,更指竹作诗,咏竹言志,堪称古往今来的第一咏竹诗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