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背景下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西部经济 国际大都市背景下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成璇宋杨 陕西西安710054)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摘要】 本文分析了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前提下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探讨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从文化资源的立体开发、文化产品的市场经营、文化发展综合保障等三方面出发,探索提升西安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关键词】 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 西安是世界I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周、秦、 汉、隋、唐等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在这里 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在全国名列前茅丰富的文物资源、 历史文化遗址、属于历史文化大省,有着得天独厚地文化优势。但 是,西安虽然是闻名的历史文化大省,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东南 沿海相比,却比较滞后。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文化融资体制滞后、 成规模的文化品牌少、人才机制不健全是当下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 主要问题。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 西安在未来的五年中,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全面 推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那么研究西安文化产业的国 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对于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就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 一漫游戏产品;推出特色鲜明的西安名小吃、名牌秦菜系;发掘一批富 有西安民间文化特色的演艺娱乐节目,便这些能够彰显古都特色的 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 业品牌。 2、加大创意力度,提升科技含量 、文化资源的立体开发策略 1、科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西安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历史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资源 支持,也便西安文化产业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 势。“一区四线八辐射米蔓延 的整体整合战略。“一区 ,即西安 市城区。主要是对城区文化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排列、协调、优化组 合,形成一个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价值的资源体系或系统。 “四线 ,即西安东线、西线、南线、北线四条优质旅游线路。可以说 是每条线内部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了的最佳组合。“八辐射”,即 西安——北京,西安——郑州,西安——上海,西安——武汉,西 3、集约化经营,加强文化产业内部综合 安——重庆,西安——成都,西安——兰州,西安——太原。以西安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强势来袭,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内部整合加 为中心,将西安与国内的文化资源相整合。“米蔓延”,即以西安为 强,文化产业集团的兼并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 中心,以 米 字形交通骨架为依托,将西安历史文化整合的链条延 显现。而西安的各文化企业条块分割,规模小,品种单一,分散经 伸到中国境外,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推向世界。 营,缺乏竞争力。要加强西安文化产业内部整合,~是加强行业内 2、人才资源开发培养 部整合,如出版、影视、广播、网络、会展、文艺演出等行业要进行强 人才是西安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西安高校云集, 强联合。二是跨行业整合,使优势互补的行业形成对接,如旅游业 教育发达,各种学科齐全,各高校开办的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旅游 与宾馆业、文化餐饮业与旅游休闲业、文化会展业与文化传媒业等 学院每年有大批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才荟萃,为西安文化产业的 之间整合。三是跨地区跨国家产业整合,就是与其他省市、国外的 发展贮备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安应依托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 相关文化企业进行联合,顺应文化产业国际化趋势。选择产业联合 挥政府相关部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形成梯队合理、管理 模式,既有利于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节约社会资本,也 有序、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大发展 利于西安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形成竞争力。 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文化产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三、文化产业发展保障策略 1、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 以制度留住人才,服务于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把西安建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要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 国际化大都市贡献聪明才智。 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创新。 二、文化产品的市场经营策略 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投资融资政 l、彰显古都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策、税收政策、土地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 西安的文化产业特色并不明显。当前,应加快西安曲江文化旅 会参与、多元投资 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二是要引导扶持一批 游、西安临潼文化旅游,西安高新区现代文化、延安红色文化、黄帝 具有示范性、原创性、开放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对重要文化 陵人文初祖历史文化、法门寺佛教文化、杨凌现代农业文化、西安御 遗迹和民间艺术做好发掘和保护工作。三要按照大文化发展的格 苑生态文化、中国西部影视基地、西安EI] ̄U包装产业基地等十大文 局,完成文化单位的体制转型,为西安文化产业创造最佳的发展机 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创建西安特色艺术品研发、生产和销 制。四是建立腱全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制定修正文化安全地方 售平台;打造一批文化品位高、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 法规。 健身休闲及文化娱乐产品,创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动 (下转第l7页) 一一近几年来,西安开发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例如临潼华清 池大型唐歌舞剧《长恨歌》、反映盛唐辉煌时期文艺发展巅峰的曲 江芙蓉园《大唐歌舞》、陕西歌舞剧院的《秦王破阵》舞乐等。一批 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区:周至楼观台的道教文化区;扶风法门寺、西 安青龙寺、兴善寺等佛教文化区。秦阿房宫、唐大明宫等宫殿遗址 公园。西安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基本是文化遗址、文化建筑、历 史文物、歌舞,要么是静态的陈列式展出,或演出,缺乏游客的参与 性。多年来形成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旅游格局没有根本性的 改变。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考虑如何加大西安文化产业的创意力度。 要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广泛参与性与体验性,依托西安西部影视集 团,可以通过影视、歌舞、游客参与及体验等生动形式采展现周、秦、 汉、隋、唐文化。坚持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推动文化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总体趋势。因此,要进一步运用高 科技手段大力改造传统传媒业,完善信息网络,推进产业升级,使传 统媒体得到优化升级。二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部门进 行技术改造。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数字基础工程建 设,建立区域性数字存储系统,使西安文化产业更具竞争优势。 22一 《新西部)2012.12期 西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在突出位置。其中,在发展特色经济和培育支柱产业时要立足实 际,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条件采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主导产业的 建立。使县域经济发展和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来培育大企业和产 业,建立起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坚持市场作为杠杆,科 技作为支点,效益作为中心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导 农民发展优质的果蔬、畜牧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开展如花 卉、食用菌等新兴产业,争取实现“一村一品”的目标。 2、引导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各乡镇建立必要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 西告13经济 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小城镇片区经济,应将小城镇的 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注重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以主导产业为 主,规范区域经济,同时发展延伸产业,从而达到经济的总体提升。 (3)重点加强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 先决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完善了,才能够吸引社会资源的投入。要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完善相关 政策、鼓励和吸引厂泛社会资金的投入,做好小城镇建设宣传,力争 使周边乡镇及居民、农民个人能够投资。(4)切实解决农村闲散劳 动力问题。首先,注重当地产业发展,通过本地产业发展解决部分 农民就业问题;其次,通过开展职业介绍、职业信息发布、法律咨询 和相关就业服务等举措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最后,开展形式 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l,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确保劳动力平 稳转移。 4、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把握投资规模和结构 筹园区之间、乡镇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收益共享。发展产业 集群的一个重点是要培育和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药种植与加工 业、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克服不利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农村 不断开发劳动力资源,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 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 对政府而言,要加强市场竞争的规范化,加强基础设施的,制定产业 集群发展的有效政策,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对企业 而言,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就要与相关企业和科 研机构进行合作,不断完善和并扩展自己的产业链,提高产品外向 度,进而应对市场竞争。 3、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目前,从农村的发展格局来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镇区。许 多乡镇开始呈现出小城镇的特征。这一现象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 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还有利于县域经济的连片开发,有利于进行 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利用率,进而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引 导生产要素集聚与重组,这也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空间。 (1)明确重点,确立以县城东乡镇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 实施以东乡镇为中心、重点镇为侧应的战略,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 济发展的“核心”和基地。同日寸,也要强化中心镇的建设和规划,突 出特色,产业定位准确。(2)将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重 点,以小城镇为中心辐射片区经济。小城镇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和 商业等场所较为密集,因此会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势必会成为周 (上接第22页) 2、健全政策法律体系 (1)建立稳定有序的多元投资机制,增加投资力度。除了政府 对农村投资外,还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合理使 用政策的吸引力和经济手段的 区动力来引导、鼓励农民和干部个 人、集体单位、社会法人、企业等对农村项目的投入,从而把投资纳 入市场运作的轨道。逐渐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外资进行 开发新的渠道,吸引更多的外资对农村进行开发性建设。 (2)有效把握投资规模和结构,发挥投资整体效益。投资规模 的大小要与当地的总体经济水平相适应,因此,投资结构也要合理, 要处理好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产业之间以及长短期投资的比例关 系,在进行投资前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考虑把相关配套技术服务、 有利资源、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配置。投资规模和结构要与快速 启动经济相结合,要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相结合,要与经济增长质 量相结合,才能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注释】 [1] 胡锦涛: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2] 宣汉县经济工作手册[M].2011,宣汉县统计局编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依据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司 法解释等法律规范,制定符合西安实际情况的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 [1] 刘吉发,陈怀平.西安古都文化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 [2] 许项发.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J].西安财经学院 法律体系。其次,完善对西安文化产业的扶植政策,按照《西安市 学报,2008.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健全西安文化企业财政 [3] 丁永刚.西安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路径分[J].唐 补贴、文化产业投融资和文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加 都学刊,2007.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文化贸易优惠政策支持,便西安的文化产 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西安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最后, 【作者简介】 创新服务配套政策体系,继续推厂“文化基金+贷款担保+风险投 成璇(1986一)女,汉族,山西太原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 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组合招商政策,培育一批龙头骨干文化 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企业,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西安,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宋杨(1986一)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 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上接第25页) 【参考文献】 [1] 师存武.201 1年互助县政府工作报告. [4] 魏梓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模式再探索[J].甘肃科技纵 横,2006(2)78—79. 一[2] 谭丽燕,李月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模式探讨 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扶贫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李永梅(1979一)女,土族,青海互助人,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 (自然科学版),2006(6)132—134. [3]舒小林,明庆忠,王爱忠,张学波.旅游扶贫在构建和谐 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及旅游企业人力资源 社会中的战略意义和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管理. (12)75—78. 《新西部))2012.12期 一l7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