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母鸡》说课稿

来源:小奈知识网


《母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母鸡》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另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写出了“我”讨厌母鸡的原因;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说明“我”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写作方法时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并积累优美词句。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自主实践的乐园,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有效、并富有创意地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赏析词句法。

因为这篇课文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来理解

课文内容。

3、朗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发现、在想中理解、在读想中感悟。

4、联系实际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前些天我们学习了《猫》这篇课文,老猫古怪的性格和小猫淘气的样子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的确,爱是动物界乃至人类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东西。让我们沐浴着爱的春风中走进今天的课文——《母鸡》。

在这个诗意化的创设情境中,学生首先被爱所感染,学生自然而然就有兴趣学习课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自学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心思呢? (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

3、那么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现在哪里呢?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勾画——批注——交流)

4、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学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思维碰撞,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三)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读,因为《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本质不是把一种观点强加给另一方,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形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来学习课文,让学生把交流的问题与读书密切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如:交流学习第四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生情、读中入境、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了

母鸡的勇敢、负责。再如让学生读中心句,语调越来越激昂,赞美和敬佩的语气越来越深,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四)梳理反馈

正是因为母鸡成为母亲后对小鸡的母爱改变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也改变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对母鸡的心思由讨厌变得不敢再讨厌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超越一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反馈学习的基本信息。

(五)拓展延伸

1、你能把自己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母爱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吗?

2、平时生活中,你打算从哪些小事做起来报答父母?

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这一课引发着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现在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视若不见,更谈不上孝顺。结合课文的主题设计这两道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诠释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的体会。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对其进行了赞颂。我国的作家老舍先生原本十分反感、厌恶母鸡,然而当它孵了小鸡,成了一位母亲后,也不由得让人对母鸡赞赏起来,并肃然起敬。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还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来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来表达对母鸡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教学中,我还极力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体现语文的本质。比如,教学第5自然

段时,重点抓住“警戒”一词,先理解什么叫“警戒”,为什么警戒?怎样警戒?综合理解整段内容。再如,在教学完为什么讨厌母鸡后,请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是一只____的母鸡,令人_____!以此进行这一部分的总结,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在课文的结尾,我推荐给学生一些写母爱的课外阅读作品,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列那尔的《母鸡》等,这样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得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如我在上课时讲得太多,学生反馈中,重复的内容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