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艳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2年第22期
古诗教学常常是教师先给学生范读古诗,再让学生练习朗
读,接着理解重点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这样机械地学,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过时的教法,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诗画课堂能改变尴尬的古诗教学局面。这种方法是在古诗教学时,教师针对古诗的内容来诱导学生根据诗意边想象画面边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扬诗情,
让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张扬他们的个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采用这种学习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等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诗。茅檐、小溪、青草、豆田、莲蓬、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传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农村的一幅具有美好意境的即景图,同时表达了词人对这种融洽无间、悠闲自在的农村生活的深深向往之情。
经过反复研读课文,结合五年级学生目前知识掌握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农村风景的秀丽和农户生活的恬静、祥和作为重点和突破点。教学时我力求通过图片、音乐及导语创设情境,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借用词串,引入情境
(课前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背诵:“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学生边读边想象江南水乡的景色美。)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的词人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中去,感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谁来读一读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简介题材,强调“乐”的读音,齐读课题。
4.师:那么,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体会一番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
1.教师布置诵读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词读准,第二遍把句子读流利,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词的韵味来。
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提出建议。
4.教师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
5.学生自由练读后带着教师一句一句地读。
三、初步感知“村居”图
1.师:同学们,我们朗诵诗词时要边读边想象,努力将自己融入其中,只有走进了诗词的意境中,才能读出感情来。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师: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学生根据读后感悟自由发言。
5.师:同学们初次接触就有如此深刻的感受,真了不起!下面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去读一读这首词吧!
6.学生自由朗读。
四、用心品味“村居”图
1.师: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虽然这首词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是一幅美丽、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你们共同分享,相互评议。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细研词语,理解诗意。
(1)体悟“无赖”
出示“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图片。
师:同学们好好端详他剥莲蓬的动作。
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能换成“趴”或“躺”吗?
学生将“趴”和“躺”带到诗句中读,读后说感受。
师:是呀,这个“卧”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儿的天真无邪、旁若无人。同学们,当你特别淘气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说你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这话听着好像是责备,实际上更说明爸爸妈妈喜爱你。难怪词中翁媪会最喜小儿——(生齐说“无赖”)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体悟“相媚好”“醉”
师:这村居的景色让我们陶醉,居住在这里的人怎能不醉?让我们走进村居。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齐读句子。
师:“相媚好”是怎么好?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请你们大胆想象,翁媪间会夸赞些什么?
(课件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媪(翁)说:“……”)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进行补白。
师:大家的想象真美妙。也许翁媪坐在一起,什么也没说,只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多么温馨的场景呀,这就叫“相媚好”。看到这样恬静、祥和的画面,词人情不自禁地就吟出了……
学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醉”指沉醉,老夫妇沉醉在和睦美满的村居中。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此刻课文中还有谁陶醉了?(辛弃疾)
教师补充介绍辛弃疾晚年的生活背景。
师:谁能读出醉了的感觉?配乐朗诵。
五、浓缩“村居”图,升华情感
1.师:现在,我们已将心中的画面全部描绘了出来,此刻,你觉得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自己畅谈。
3.师:茅檐、小溪、青草、豆田、莲蓬、翁媪、孩童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呢!同学们,能读出词人此刻的感受吗?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感受田园诗的魅力
1.师:其实,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恬静的田园生活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首,选择最喜欢的一首用心读一读。
2.出示田园诗词《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等,学生自由诵读感悟。
3.师:今天,我们领略到了词人辛弃疾笔下那农村风景的秀丽和农户生活的恬静、祥和。其实,在这秀丽、恬静的背后,还有词人的辛酸和痛苦。课后请你们搜集辛弃疾更多的诗词来诵读,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一定会领略到词人那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音乐、图画以及诗歌的有机融合,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五彩斑斓、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泰安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