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 第6期 2008年I1月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I.22 No.6 NOV.2008 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的发展趋势 郑跃军 ,吴 冶 (1.北京市供销学校,北京100076;2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摘 要:在回顾、分析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由单一体育系统培养,发展到学校、社会共同培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历 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指出今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体系;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08)06.0044—03 业的发展。 l “三级训练体制”的形成 建国之初,我国在国家建设上照搬了前苏联的社会模 式.竞技体育体制也毫不例外地模仿了苏联的三级训练体 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队——国家队”的 训练体制。 , 然而这一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 题,例如,忽视运动员文化教育,运动员片面发展,造成 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以及后备队伍数量大量萎缩,直接影 响了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呼声越 来越高。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关注个体需求、学习 化社会和学会生存等观念的冲击下,传统的“三级训练” 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系 195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布的《选 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中指出:“近几年几次 出国参加球赛,水平较低,与今天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 此种情况亟待改变。因此体育工作如果只有普及而不加以 提高,就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所以必须使普及与适当 统、社会也逐渐开始尝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逐步形成了 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范围内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 展。” 2 多元化训练模式 表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 1952年2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了培训干部,加 强训练,迅速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决定成立“中 央体训班”,即现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前身,设立了 足、篮、排球等项目。 到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后,各省、市、自治区都 建立了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队。体育专业队伍的成立标志 着高水平竞技运动逐渐脱离了学校,这就是所谓的“体、 教剥离”。 196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和省 (直辖市)两级“优秀运动队”,逐渐形成了国家队、地方 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三级训练网”高度集中的训练体 制。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凭借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干预, 这种高度集中和封闭的从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到国家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 当运动员在结束运动生涯退役时,面对市场经济的选择, 的“一条龙”的运动员训练和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我 国各级运动队伍的稳定,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了充足的青 当以往的汁划指令不再具有强制性.用人单位拥有人才选 少年后备力量,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各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 高.使一大批运动项目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 培养出了许多世界冠军,打开了与国际交往的大门,创造 了中国竞技体育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推动了我国体育事 拔的自主权时,三级训练体系下培养出的运动员已经不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人提出了“体教结合”。 1987年.高校开始尝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1992年,先行一步的足球改革开始试行转会制度,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郑跃军(1960一),男.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皎体育学。 第6期 郑跃军,等: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的发展趋势 45 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出现在大连,首家股份制足球俱乐 部在四川建立.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和羽毛球等多 个项目相继走向职业化。随着观念的转变,许多青少年体 育俱乐部也迅速发展起来.1997年仅在北京市足协注册 的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就有48家之多,逐步形成了青 少年业余俱乐部——职业俱乐部、社会、学校与运动训练 相结合的运动训练体系。 至此,我国形成了以体育系统三级训练体系为主要力 量,以社会办的俱乐部和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为补充的多元化训练模式。 2.1 “大一中一小学”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 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通知》,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 1988年,原国家教委又确立了216所中学为体育试点学 校,至此,在政策上为学校开展课余训练奠定了基础。到 2008年,高校办队的数量已经扩大到235所,涵盖了田 径、足球、篮球、排球等常见的3O多个项目;中、小学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试点学校及业余体校更是超过 1000所。短短20午时问,教育系统迅速普及了学校业余 训练,初步形成了“大一中一小学”一体化、运动训练与 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年中教育系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首先,学校 竞技体育成绩迅速发展;其次,竞技体育不断完善,随着 全国大学生、中学生篮球、足球、排球联赛的举办,教育 系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竞赛体系,并不断发展、完善;最 后,在制度上、政策上理顺了“大一中一小学”一条龙人 才培养体系,为教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的纵向流动提供了 保障。 然而经过20年的摸索,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 式,反而随着学校竞技体育成绩的迅速提高备受质疑。首 先,教育系统自己并没有能实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目 标,反而成了专业体制下退役运动员的“乐土”;其次, 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并没有实现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的初 衷,“注水”的文凭更贴切地表明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 状;最后,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最关键的就是运 动队伍建设与完善,然而在现实中,不论是教练员队伍、 运动员队伍,还是医疗保障队伍、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等在 20年中,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学校能否培养出“奥运争 光”选手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2.2业余体育俱乐部人才培养模式 表2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形式分布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足协注册办公室及教育部体 协联合秘书处有关2001年资料。 青少年业余俱乐部训练模式,主要集中在职业化程度 较高的足球项目中。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一段时间内,业 余足球俱乐部已经成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 式,占到了73.3%。 业余足球体育俱乐部、足球学校的数量,在经历了职 业化初期短暂的辉煌之后,就开始迅速下滑。1997年, 国人对足球的一片狂热在全国“催生”了500余所足球学 校,2000年,中国足协登记在册的足球学校是84所.足 球俱乐部是1674个,业余球员是37051人,职业球员是 2593人;2007年,中国足协管理的足球学校有56所.登 记的足球俱乐部一共是497个,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也称 为业余球员)数量是13524人,拥有职业合同的职业球员 是1792人,7年时间,运动员数量减少了近2/3。这一情 况的出现使得足球业余俱乐部、足球学校这种新生事物并 没有成为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究其原因, 除了这一千多所足球学校全是以赢利为目的,没有长期发 展计划和远景设计之外,还与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管 理办法、扶持政策、行业规范、行业监督及运行秩序的缺 失有着直接关系。 足球运动学校与足球业余俱乐部对于职业体育后备人 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尽管出现了诸多问题,但却是社会办竞 技体育的一次探索,对这一新的模式,应该为其提供可持 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应制订相应的行业规 范,确立有效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包括 教练员、科研人员、训练理论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支持。 2.3特殊个案——丁俊晖模式 丁俊晖的成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业余体校一体校 一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家长重金栽培、海外留洋、 自力更生,丁俊晖的成才之路可以称之为“丁俊晖模式”。 与奥运项目由国家投资,提供训练条件、比赛机会及 生活保障条件相比较,非奥运项目的运动员国家一般很少 投入,运动员一般都是自小对项目产生兴趣然后自学成 才。比如台球项目,目前国内没有一支专业的台球队,很 多球手都是自己找教练,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教练,只是 自己在俱乐部练。加上俱乐部硬件设备不能满足世界大赛 的要求,这就更加大了与国际选手之间的差距。丁俊晖 2003年远赴英国学习、训练,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英国,既有符合国际比赛规格的台球桌、标准台球等硬 件,更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和众多高手云集的赛事,再加上 台球运动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运动项目,英 国的环境无疑是理想化的。因此,对于非奥运项目的人才 培养模式,丁俊晖的成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这种模式 也更逼近职业体育的本质。 然而丁俊晖模式并没有普适性。首先,丁俊晖10岁 基本放弃学业全身心扑在台球上,但是竞技体育毕竟是 “天才”的事业.成功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其次,丁俊晖 代表中国而不是以个人名义参加国际比赛,那就必须通过 项目协会或管理中心报名。也就是说.虽然运动员是靠家 庭投资培养出来,但是参赛的机会却是国家提供的.这就 可能面临政府体育部门和民间私营体育投资争夺利益和空 间的问题。毕竟像国外那样以俱乐部或个人形式参加比赛 的“民间机会”,在国内是很难行得通的,参赛机会的有 限性增加了“丁俊晖模式”成功的风险。最后,毕竟不是 46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22卷 每个家庭都愿意冒倾家荡产的风险培养孩子.当然.即便 倾家荡产后,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丁俊晖。 表3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3 发展趋势 3.1训练体系必然要回归教育 对运动员个体而言,每个人都面临着退役后的再就业 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运动员的成材率低,大量运动员不能 达到竞技运动的顶峰就必须面临退役问题,因此,在训练 我国在建国之初,为了国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生存、 中应该转变观念,使运动员训练、学习全面发展,能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 3.2.2提高人才效益是关键 发展、壮大,在经济领域实行了计划经济,国家对一切资 源全面控制,包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每个个体的 存在都是为国家服务的。这是由当时的国际环境所决定 的.个体的发展只有在国家发展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 当时的竞技体育作为最先向世界展示新中国风貌的舞台, 必然要率先发展。 当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重大事件人心涣散的时候,比如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效益中的时间效益、资金效益及社 会效益不对等,其关键原因是人才效益太低。运动训练的 成材率低,导致了我国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利用;运动员 训练时间长、竞技寿命短,直接导致了时问效益的降低; 对运动员竞技价值的片面追求,使得运动员的社会价值没 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往 往都会选择竞技体育为突破口来实现凝聚人心的目的。因 有充分开发。因此,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益,关键是提高人 才效益。 此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竞技体育又担负起了外树形象、 内聚人心的任务,加之体育系统又先于教育系统得以恢复 工作,历史的使命要求我国的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迅速发 展.登上世界顶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竞技体育脱 离教育系统独立发展的局面。 提高运动训练的成材率不仅仅是指提高参加运动训练 的运动员的成绩和运动员人数,那样只会使我国的运动训 练系统更加封闭,更加游离于教育之外,最终与大众体育 相背离;提高运动训练的成材率应该向培养全面发展的运 动员的方向转变,使每一个参加运动训练的个体不仅仅在 运动成绩这一纬度上发展,而应该回归教育,使每个具备 不同运动天赋、运动水平的运动员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 但体育毕竟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的 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个体的发展越来越被强调。 此时,竞技体育脱离教育独立发展的弊端也就随着社会对 人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突出。作为个体的人,需 要教育来促进人智力的发展,需要体育来促进人的身体发 展.体育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 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只有回归教育才能完成未来 伍才会不断壮大,竞技体育才会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延长运动员竞技寿命,是实现运动员竞技价值的关 键,每个运动员从参加训练开始到达到世界水平一般需要 8~10年的时间,我国运动员维持高竞技水平的时间一般 仪为3~5年的时间。训练时问与出成绩时间比例的严重 失调,使得运动员的竞技价值在无形地浪费,延长运动员 的人才培养使命。 3.2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效益 3.2.1 转变思想观念是根本 的竞技寿命也是提高资金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对运动员的社会价值开发不足是竞技体育人 才效益差的另一方面。充分开发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从小 处说可以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从大处说可以促进体育 我国著名运动员、教练员许海峰说过这样一句话: “运动员作为一个人,我们没有权利拿tOZ{f]当实验品”。我 们应该将运动员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运 动能力高、文化水平低的片面发展的人;应该使运动员在 退役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 产业的发展,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优秀运动员的 教育榜样怍用的开发.可以弓1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对运动员明星效应的开发. (下转第62页) 62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22巷 [8] 李明利 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管理宾务手册[M J.石 家庄:河北音像出版社,2004. [7]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 2004.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nditioned Sports Curriculum Resources at College by Taking Anhui for Example WANG Ying—chuan 。ZHENG Guo—xiang ,WANG Hua—zhuo (1.Dept.of P.E.,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aking Anhui for example,this paper interviewed and inquired into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onditioned sports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facilities,time and space with a view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deeply and reorganize them in the considerably diversified form and content,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a lower cost. Key words:conditioned curriculum resources;development;potential (上接第46页) 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运动, 传播体育文化,推动群 众体育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4 结论与建议 第一,“三级训练”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竞技体育成 绩的迅速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 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1] 袁伟民.中国排球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2] 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 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蒋志学.体制、人才与保障[J].体育文化导刊,2006,(2). [4] 卢元镇,马廉祯.辉煌背后的阴影——前东德体育教 训之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5]谭华.关于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J]. 体育学刊,2000,(5). 第二,随着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 养模式形成了以体育系统三级“训练体系”为主要力量, 以社会办的俱乐部和以教育系统办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补充的多元化训练模式。 第三,对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出现的 诸多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相应的制度设计及 [6] 张翠苹,张宏伟,张艳萍.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与现代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1). 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 第四,回归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是今后竞技体育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orts Train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 ZHENG Yue—j un .WU Ye Beijing Municipal Supply and Marketing S,A1o0l;Beijing 100076,China;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 1,China) Abstract:Our country’S sports training system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the sole Sl ̄)rts system training to the di— versified modes of school and society training together.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it,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l— petitive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was pointed ou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 words:sports training system;competitive sports;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