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张抃《题衡阳泅州寺》试题、解析与赏析 2.陆机《赴洛道中作》试题、解析与赏析 3.赵师秀《约客》试题、解析与赏析
4.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试题、解析与赏析 5.曹雪芹《西江月》试题、解析与赏析 6.耿湋《路傍老人》试题、解析与赏析
7.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题、解析与赏析
【考点研究】
一、选择题“八大”考点
二、选择题常见“陷阱” 1.常见陷阱 (1)意象; (2)意境; (3)语言; (4)手法; (5)情感; (6)主题; (7)文化常识。 2.常见设误类型 (1)曲解诗意; (2)意象不合; (3)意境不合; (4)情感不合; (5)不明手法; (6)主题不合。 三、命题与解题研究 命题方式 设误角度 应对策略 ①逐一比对 见到试题中对形象、意境、语言、情感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析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着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②综合比较 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命题人对全诗或是某一联、某一句所表现的形形象、意境特点概括象、营造的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不当 命题人从表达技巧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词句理解)命题人把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语言特点)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命题人对全诗或诗的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表达技巧确认不准确和效果分析不当 语言鉴赏不当 情感分析不当 1
【考题对接】
一、张抃《题衡阳泅州寺》
题衡阳泅州寺
①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②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2.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陆机《赴洛道中作》
赴洛道中作 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3.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三、赵师秀《约客》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四、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2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对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6.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五、曹雪芹《西江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题目。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7.贾宝玉是一位贵族公子,其“愁”、“恨”由何而来?(3分) ( ) A.在封建正统思想束缚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产生无限愁恨。
B.因不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而产生无限愁恨。
C.因找不到自己的知音而产生无限愁恨。
D.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中,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因而产生愁恨。 8.怎样理解词中的“傻”和“狂”?(3分)( ) A.因为贾宝玉“行为偏僻”,任性调皮,表现出傻和狂。 B.因受贾母宠爱,行为放纵,故表现出傻和狂。
C.宝玉的言行不合封建礼法,不被封建世俗所理解,被看作疯傻。 D.宝玉不满封建礼法的束缚,故意装疯卖傻。
9.如何理解宝玉“不通世务”、“怕读文章”?(3分)( ) A.宝玉常在内帷厮混,缺乏社交能力,不愿意坐下来读经史文章。
B.宝玉生在富贵之家,又受贾母宠爱,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也不屑去读书求官。 C.宝玉不愿同封建社会的庸俗官僚们交往,也不愿意读书上进。
D.宝玉不愿意同上层社会的官僚们交往应酬,不遵礼法,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仕进的道路。这里是明贬实褒。
六、耿湋《路傍老人》
路傍老人[注]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3
【注】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4
2021年中考考点:古诗鉴赏选择题易错题(12)(试题版)答案
一、张抃《题衡阳泅州寺》
1.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第丛”是想象之景。
2.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千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了。 二、陆机《赴洛道中作》
3.BC【解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三、赵师秀《约客》
4.C【解析】本题4个选项中A、B、C三项与D项构成分总的关系(前三个选项是分句赏析,最后一个选项是全诗整体赏析);C项错误在于对细节描写的效果分析不准确(情感解读不准确),这一处细节结合全诗来看,表现了诗人约客不来而夜半时的焦急心理。 四、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5.D【解析】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更喜欢”分析错误,诗人对“新竹”与“古竹”都同样欣赏喜欢,没有“更喜欢”之说。
6.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诗人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及其获得的成长启示。“新竹”成长很快,甚至一夜之间猛长千尺,直上云霄,冲天而立,这里托物言志,寄托了诗人的远大志向,想像新竹一样上青云。“古竹”虽老,仍然挺拔,高千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坚韧,自己要像它一样乐观坚强,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感叹。启发我们,要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强,要有凌云之志,即使在遭遇挫折时,也要坚强乐观。 五、曹雪芹《西江月》
7.A 【解析】B项拔高了思想认识;CD两项不合本诗内容主旨。 8.C【解析】要掌握本诗明贬实褒的手法,从反面去分析。 9.D 【解析】要注意领会“世务”和“文章”的内涵。 六、耿湋《路傍老人》
10.B【解析】“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自指,并非指他人。 七、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B【解析】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注释】
①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②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③前:过去。
④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⑤后:未来。
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⑦念:想到。
⑧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⑨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⑩涕:古时指眼泪。 【译文】
5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