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铁道勘察 2018年第2期 文章编号:1672—7479(2018)02—0016—02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研究 李世良 马晓东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50) Research on Step-by—step Control of Ground Subsidence in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with Mining Method Li Shiliang Ma Xiaodong 摘 要在矿山法隧道施工中,开挖工作面前3倍洞径处、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下台阶开挖、初 期支护成环5个不同施工阶段对应的地表沉降量贡献率不同。利用某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 数据,分析得出该隧道上台阶开挖、下台阶开挖阶段产生的地表沉降量分别占整体沉降量的34%和 31%,两者之和约占整体沉降量的65%,而其他三个阶段约占整体沉降量的35%。为保证隧道施工正 常进行,提出一种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各施工阶段地表沉降 控制值,根据各阶段地表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进行。经工程验证,该 方法安全可行,可为同类型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法地铁隧道 台阶法地表沉降分步控制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30/j.enki.tdke.20171 1280002 两个部分 :①尽管地表沉降偏大,但没有超控制值 (此时不能进行预警),这种情况下,无法对施工方进 行约束,增大了开挖风险。②前期地表沉降过大,在随 后的开挖施工过程中,造成地表沉降总控制值超限,引 发监测红色预警,导致停工等严重后果。 1 概述 矿山法 。 因借鉴矿山开拓巷道的方法而得名。 按衬砌施工顺序,可分为先拱后墙法及先墙后拱法两 大类。其开挖过程分为:爆破、清渣、支护,并依此步序 循环施作,监测应贯穿于隧道开挖的整个过程 。 隧道施工必然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导致地表 沉降。地表沉降量作为反映隧道施工安全的一项重要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通过对某地铁隧道地表 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获取矿山法暗挖隧道施工过程 指标,在通常情况下,其控制值为30 inm,是一个贯穿 整个施工过程的总量值,一般不做分段考虑。在采用 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工程中,诱发地表沉降的因素主要 有 :施工扰动、回填土自密实过程、取土后支护不 中各阶段的地表沉降量及其规律。研究表明,分步控 制地表沉降量的方式有效、可行。 2监测数据分析 为直观反映暗挖法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阶 及时导致隧道顶部受力不平衡、爆破震动、地表动载影 响等。以上各因素在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所引发的地 表沉降量也不尽相同 。 段所引发的地表沉降量的情况,以某地采用矿山法进 行地铁隧道施工的实际监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某地 铁隧道所处区域土质为软土及回填土,隧道中线上方 前期盲目施工、支护不及时或者其他因素,易造成 地表沉降量累计值过大。由此所产生的危害主要分为 收稿日期:2017一l1—28 区域为城市郊区主干道,重载车辆较多。隧道采用上 下台阶法开挖[10-12]。地表沉降监测在距离开挖工作 面前3倍洞径处开始进行,地表沉降控制值为30 mill。 图1、图2所示的曲线为布设于该隧道左右线中 线上方地表沉降点DB104—1、DB104—3所对应的累计 第一作者简介:李世良(1983一),男,2005年毕业河海大学测绘工程专 业,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 )_世蜉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研究:李世良马晓东 17 o 珈 珈 图1 DB104—1沉降量趋势 昌 鲁 道 世 蜉 图2 DB104—3沉降量趋势 沉降曲线。由图l、图2可知,在开挖阶段,两点的监 测数据都达到了预警的标准。尤其是进行上下台阶法 施作时,存在一次进尺过长、支护不及时等情况,进而 造成沉降速率过大,累计沉降超限,地表出现裂缝,引 发红色预警导致停工。 从以上分析可知,地表沉降累计值有明显的分段 现象存在。其中第一阶段(1~41 d)沉降变形较平缓, 地表累计沉降量约为6 mm;第二阶段(4l~49 d)变形 较快,地表累计沉降量达到17 mm;第三阶段(49~ 51 d)变形较小,地表累计沉降几乎为0;第四阶段 (51~58 d)变形较快,其中监测点DB104—1的累计沉 降量约为30 mm,监测点DB104—3的累计沉降量约为 25 mm;第五阶段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3地表沉降分步控制 对图1、图2中曲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两沉降监 测点对应的沉降监测数据曲线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与 隧道施工进度相符合。 (1)第一阶段对应开挖工作面前3倍洞径处的沉 降情况,诱发本阶段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回填土自 密实、地表重载车辆碾压,次要原因是施工扰动。随着 工作面的前移,沉降速率受施工扰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整体上看,本阶段的变形量贡献率为17%。 (2)第二阶段对应开挖工作面处于监测点正下方 (上台阶开挖处的沉降情况),沉降的主要原因是施工 扰动、取土后支护不及时,导致隧道顶部受力不平衡; 次要原因是回填土白密实及地表重载车辆碾压,本阶 段沉降贡献率为34%。 (3)第三阶段对应支护完成后的沉降情况,本阶 段隧道受力基本达到平衡,沉降速率减缓,沉降几乎 为0。 (4)第四阶段对应下台阶施作时的沉降情况,沉 降原因与第二阶段相同,其变形贡献率为31%。 (5)第五阶段对应初期支护成环后的沉降情况, 本阶段隧道整体受力平衡,且工作面逐步向前推进 (已远离监测点),监测数据逐渐趋于稳定。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第二、第四阶段贡献了65% 的变形值,应主要针对这两个阶段采取控制措施。 首先根据贡献率确定施工各阶段的允许变形值。 其次,施工时进行实时监测,将累计沉降值与各阶段允 许变形值进行比较,根据对比结果,指导各阶段施工。 施工方可根据各阶段控制值与实时监澳0数据的对比,Ⅲ, 逝蛙 o m 一一 一加筋图 一 调整进尺长度并及时支护,以减少施工扰动。 图3为经过分阶段控制后,某断面地表沉降监测 累计值时态曲线。从图3可知,地表沉降累计值得到 了有效控制,没有超出30 mm的控制值。 3分阶段控制后某断面累计沉降曲线 4 结论 (1)利用某地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地表沉降监测 数据,分析各施工阶段对应的地表累计沉降量相对总 体沉降量的贡献率,其中上台阶开挖、下台阶开挖阶段 所占比重分别为34%和31%。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这两个施工阶段的地表沉降变化情况。 (2)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地表沉降分 步控制法。该方法可有效指导施工掘进,既能确保安 全施工,又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监测预警带来的停工, 从而避免工程延期,减少工程成本。对其他类似采用 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洪星,吴军,谈云志,等.盾构一矿山法隧道并行施工的相互扰动 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7,25(2):344—351 [2] 张轩轶,马雪梅,叶东辉.复杂条件下的矿山法区间风险监控及沉 降规律[J].铁道建筑技术,2011(s2):219—228 铁道勘察 2018年第2期 文章编号:1672—7479(2018)02~0018~04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长轨精调新方法 胡海波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00013) A New Method of Precise Adjusting for Long-ballastless Track of High·speed Railway Hu Haibo 摘要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长轨精调是轨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长轨精调是指在锁定轨道焊 接应力放散之后,通过对轨道几何状态的测量,将轨道尽可能调整至设计位置,满足各项平顺性指标。 结合国内某客运专线长轨精调3-程,采用一种绝对静态测量与相对动态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轨道 的各项几何状态参数,并配合外业精调作业,对轨道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整,从而能够精确地控制轨距、轨 向、水平、高低等几何尺寸。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每一遍精调均需要采集轨道绝对静态数据的传统长 轨精调方法,新方法可极大地减少外业测量工作量,提高精调作业效率,第三遍轨道精调作业后,轨道静 态TQI值能够控制在1.6之内,为之后的动态检测和精调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 高速铁路中图分类号:P228 无砟轨道长轨精调 13Ol:10.19630/j.enki.tdkc.201801200001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无砟轨道长轨精调工作在线路铺设完成,长轨应 力放散、锁定后进行…,可分为静态精调和动态调整 两个阶段。静态精调是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根 据CP]]/ 控制点坐标测量轨道的几何状态,并模拟 足规范要求;动态调整指在静态精调后,根据动检车获 取的数据,对局部不满足规范的区域用静态精调的方 法对轨道进行后续的调整 。传统的长轨精调需采 用绝对静态测量方法来采集轨道的静态数据,以下所 提出的新方法仅第一遍精调采用绝对静态测量模式采 集轨道数据(宏观上掌握轨道的长波情况),第二、三 遍精调时,则采用相对动态测量模式获取轨距、水平、 高低、轨向等几何状态数据,从而减少外业测量工作 量,在保证精调质量的同时提高精调作业的效率。轨 分析调整方案,交由外业进行轨道平顺性调整,直至满 收稿日期:2018~O1—20 作者简介:胡海波(1974一),男,2008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 工程专业,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 道静态精调是高速铁路长轨精调的重要环节,主要包 [8] 邹成路,申玉生,靳宗振.软弱破碎围岩大断面隧道台阶法施工几 金隆,刘善文.地铁矿山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变形分析[J].工程质 量,2011,29(7):51~55 何参数优化分析[J].公路工程,2014,38(2):27—3I [9]卿三惠,黄润秋.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2005.42(2):7—14 [1O]王鹏.台阶法施工中下台阶开挖对预留变形量的影响[J].地下空 间与工程学报,2010,6(5):1077—1081 [¨]韦秉旭,唐辉湘,陈尤.CRD法与上下台阶法在隧道开挖中的效 果对比及数值分析[J].中外公路,201l,31(4):192—196 [12]赵东平,喻渝,王明年,等.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规律及预留变形 量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9,46(6):64—69 熊乾.矿山法和盾构扩挖法施工地铁隧道地表建筑物沉降监测分 析[J].铁道建筑技术,2009(7):101—104 喻春林.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大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分阶段控制及 地层加固措施优化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17,27(3):58—60 吴秋军,王明年,刘大刚.基于现场位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隧道 围岩稳定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2(s2):359—364 朱云辉,段贤明.台阶法施工技术在大断面岩巷中的应用[J].矿 业工程,2009,7(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