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

一、 龙岩中心城市现状

龙岩中心城市现在城市人口23.5万人,建成区面积24.4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6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5.9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0.2%,绿化覆盖率31.11%,供水普及率90.17%,液化气用气普及率77.6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97%。 二、 调整原因

1、94年底龙岩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虽然考虑了规划期内建制的改变,但仍是站在县级市的角度编制的。随着97年龙岩撤地设市,龙岩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政上的升级要求按地级龙岩市的标准,对城镇体系的构架作进一步明确,确定龙岩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具体目标和方向,推进闽西新一轮创业。

2、随着漳龙高速公路、梅坎铁路及棉花滩水电站的开工,福三线的拓宽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闽西将成为连接内陆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走廊、交通枢纽,形成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因此,对原总规提出更新的要求。

3、根据国务院〔97〕18号、省委〔98〕113号文件的精神,国家、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用地规模,降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使城市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各项建设用地比例不尽协调,城市各类用地结构需进一步深化,同时,城市中心不太明确,区域服务功能不强,闽西监狱占用大片用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的功能运营,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5、近几年的编制的道路专项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各地块详细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设想。 三、调整原则

1、保留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对人口规模、城市发展方向不做变动。

2、对原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城市性质基本保持不变,只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对用地规模的调整不超过15%;对城市用地布局功能分区、道路结构做微小的调整完善。

3、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利益,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的潜力。

4、城市规划坚持“近期能见效、中期能适应、远期能拓展”的原则。 5、城市建设坚持“扩城、改造、完善、提高”的方针。

6、城市发展坚持“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环保优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方针。

四、原总规保留的主要内容

1、人口规模与城市发展方向基本不变,规划区范围不作调整。

(1)人口:近期(2000年)30万人,中期(2010年)40万人,远期(2020年)50万人。

(2)发展方向:根据龙岩市的发展战略和用地的可能性,确定城市规划用地近期主要向南发展,使城市重心南移。坚持将城市北部的闽西监狱搬迁,另择新址,将现有用地作为龙岩中心城市远期发展建设用地。另外城市向东、向西适当拓展。同时加强对现有城市用地的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闽西监狱搬迁以前,规划以旧城为中心,集中紧凑地由北向南、向西发展。

(3)规划区范围:

包括城区四个街道办事处(除城东外侧部分山区外)和近郊区的西陂镇(西山、条围、陈陂、排头、大洋、小洋、张白土、黄竹坑、园田塘、石桥十个村);曹溪镇(曹溪、水塘、下寮、西洋、坪尾、月山、浮蔡、石粉、董邦、东山、王庄、坑头十二个村);东肖镇(菜园、邓厝、溪连、盂头、连圣、曲潭、洋潭、隔顶、黄邦、联邦、榴坑、湖洋寨、邦山、龙泉、东堀、后田十六村);红坊镇(下洋、田心、上洋、进贝、东埔、东阳、南阳、龙溪邦、紫安、倒流水、平洋、坎洋、北洋十二个村);龙门镇(石埠、谢洋、龙门、湖一、湖二、赤水六个村);铁山镇(上洋、外洋、溪西、洋美四个村)。总面积185平方公里。 龙岩市城市规划控制区; 龙崆洞风景区3.5平方公里; 天宫山风景区3.2平方公里; 紫金山风景区5平方公里; 江山石山园风景区2平方公里;

江山、铁山蒋武川、富溪流域城市水源控制区7.5平方公里; 合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 2、次干道基本不做调整。

3、布局结构基本不变,即一城加五组团的结构形态。

中心城市主要包括东城、中城、南城、西城四个街道办事处的用地及西陂、曹溪两镇的部分用地。五个组团主要指铁山、龙门、东肖、红坊、红炭山五个组团。 4、工业布局结构与工业用地布局环境控制三条红线不变。 (1)第一条红线

规划城市外环线以内(城市东部以小溪河为界)系城市中心区所在地,对此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行一类环境控制,不再新上任何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同时对原有污染型工业企业逐步外迁或调整其产业结构,加强其工艺设备改造,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转产、搬迁。 (2)第二条红线

规划城市外环线以外,红炭山、黄邦山以东、以北,是城市的主要工业区分布所在地。但在城市北部、东部及东北部只宜发展非废气、非粉尘型工业。同时东肖地处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不宜发展大气污染型工业。对此范围内约30平方公里实行二类环境控制,严格控制新上有污染工业,对原有的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业,要调整期产品结构,加强其工艺设备改造,对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必要时加以搬迁。 (3)第三条红线

规划城市红炭山、黄邦山以西、以南及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包括红坊镇、龙门镇及红炭山,该范围内处于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区位,较为远离市区中心,基本适宜作为工业用地,但由于龙门处于市区河流上游,不宜发展废水型工业。 5、城市风貌总体构成框架不变。

(1)以位于龙津河畔的市级公共中心为核心(红心),莲花山公园和登高公园为城市绿心,以龙津河、龙门溪、苏溪和小溪等贯穿城区的河流水系构筑滨河景观体系,同时以龙岩大道、人民路、曹溪路、南环路等为主体构筑城市景观干道体系。城市红心、绿心、滨河景观体系及城市景观干道体系共同组成龙岩市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

(2)以自然开放空间(如楔形绿地、水域、山体等)为背景,多层次地有机布置人工构筑物(如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等),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协调。另外注重城区内外自然环境的呼应、协调,将城区外围的自然山体有机地借入城市风貌体系中来,突出龙岩市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

(3)以自然山体和高层建筑做为眺望城市景观的俯瞰点,并利用道路空间联系各景观要素。同时结合道路、水体等形成有不同景观特征的视线通廊。

(4)在景观重点地区,如市级公共中心、曹溪地区级中心、火车站、龙津河两岸绿带及莲花山公园南部等地区,以微观环境细部设计强化其做为重点景观区的市容景观特征。 6、环境保护、市政设施规划基本不做调整。 (1)环境保护规划 A、水环境综合防治规划

制定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五个流域执行标准,Ⅱ类一个流域(林邦溪),Ⅲ类一个流域(富溪),Ⅳ类二个流域(龙门溪、雁石溪),Ⅴ类一个流域(小溪)。 B、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大气环境质量区划分为二类区三片(中心城区、东肖工业区、铁山工业区)、三类区四片(城东工业区、龙门工业区、红坊工业区、红炭山工业区)。 (2)给水规划

规划近期拟开发城北江山村美水库地表水水源(总库容改造后达2000万立方米),建10万吨/日的水厂(凤凰水厂)供城市用水。

规划远期新增供水水源,拟开发黄岗水库(库容3312万立方 米)建10万吨/日水厂供城市用水。 (3)排水规划

规划将龙岩市区排水划分两大区五小区(即:龙津河南区、龙津河北区两大区和铁山、龙门、红炭山、红坊、东肖五小区)。规划设置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 (4)防洪规划

A、防洪标准:规划近期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建立完善防洪体系;远期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工程等级为二级。

B、防洪对策:加固加宽防洪堤,清除河障,治理疏竣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并从流域着手,兴修水利,绿化造林。

C、对涝洪区北区设排涝站一座,南区设二座,铁山片区设一座。 (5)电力规划

城市近期总用量预测为240MW,远期830MW,规划220KV电力网采用环形网络结构,线路走廊尽量利用现有线路改造双回路或多回路。

A、近期扩建曹溪220KV变电站,主变量达到2×120MVA,同时再建设110KV变电站4座。

B、远期除曹溪外,新建220KV变电站3座,建设110KV变电站10座。

(6)邮电规划

A、市话标准近期普及率为30%,交换量为9万门;远期普及率50%,总量为25万门。 B、市区内按300-600户居民设一部公共电话。

C、规划在曹溪新建一市级邮电中心,在南城设邮政处理中心,在市区按半径设11处邮电分局。 五、调整内容

5.1、龙岩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八五”计划期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在1993年实现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实现翻两番,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79.38亿元(9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14.86%,第一产业年递增9.54%,第二产业年递增20.18%,第三产业年递增13.69%,三产结构由90年的30:34:36调整到95年的30:39:31。

在未来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中共福建省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速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两岸繁荣地带。”的福建跨世纪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七五”、“八五”以来的交通、能源、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九五”新的重点工程的建设,将极大改善龙岩中心城市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进一步实施建设具有闽西特色的开放型区域经济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随着龙岩撤地设市,进一步发挥龙岩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提供区域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多种类型的金融、保险、商业、信息等服务。划分城镇体系结构层次,合理生产力布局,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第二产业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和发展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互补,加强高新科技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按照“优化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则,建立互补、协同整体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全市经济整体发展。

5.2、城市发展总目标

面向21世纪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按照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经过近远期20多年的建设,强化中心城市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增

强经济实力,合理城市布局,提高环境效益,将龙岩城市建设为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高度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5.3、城市性质

龙岩的城市性质拟定为:闽、粤、赣边区的交通枢纽,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式工业城市。 5.3、用地规模

由于原总体规划过于侧重现状城市用地及人均建设用地,未把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分析,导致城市用地规模偏大,人均用地指标偏高。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国务院〔97〕18号、省委〔98〕113号文件的精神,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项目的引进及美化、绿化城市等的要求,通过调整各项建设用地比例,减少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即近期(2000年)3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由128.31平方米/人降至113.33平方米/人,远期(2020年)54.2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由112.79平方米/人降至108.56平方米/人。〔具体指标详见表5.4城市建设平衡表(1998—2020年)〕 原总规考虑在2020年前将闽西监狱搬迁,并将其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本次规划仍坚持将闽西监狱搬迁,但考虑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在2020年前主要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因此,本次规划中未将其列入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考虑到漳龙高速公路月山段北侧,开发条件较好,故将其列入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以替代原总规北部闽西监狱一带的规划建设用地。(原总规业已考虑如果闽西监狱搬迁不了,可将东肖北部规划作为备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序号 代用地名称 面积 总规数据 调整后数据 人均用地 占总用地 面积 人均用地 占总用地 (公顷) (M2/人) 比例(%) (公顷) (M2/人) 比例(%) 号 1 2 3 4 R C M W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1362.50 665.46 1423.62 306.84 27.25 13.31 28.47 6.14 24.16 11.19 25.25 5.44 1163.97 665.25 1088.85 288.39 23.28 13.31 21.78 5.77 21.44 12.26 20.06 5.31

5 6 7 8 T S U G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化用地 公共绿地 特殊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226.71 836.90 204.56 592.79 (350) 19.73 5639.10 4.54 16.74 4.09 11.86 (7) 0.40 112.79 4.02 14.84 3.63 10.51 / 0.35 100 247.27 781.87 193.18 979.30 755.00 19.73 5427.81 4.79 15.64 3.86 19.59 15.01 0.39 108.56 4.56 14.41 3.56 18.04 / 0.36 100 G1 9 D 合计 5.5、城市布局结构

综合考虑城市的用地发展方向及自然条件,保留龙岩中心城市“一城加五组团”的布局结构。中心城区包括东城、中城、南城、西城及西陂和曹溪的部分用地,五个组团分别为东肖组团、红坊组团、红炭山组团、龙门组团和铁山组团。其中中心城区以二环北路、莲花山北南环路为界划分为北部城区(8平方公里)、中部城区(19.3平方公里)和南部城区(18.3平方公里)三大城区。以龙岩大道这一南北联络线为南北向发展轴,以人民路—龙川路这一东西向轴为东西向发展轴,紧密联系三大城区。 5.6、功能分区

结合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合理城市分区,建立“市级中心—次级中心—片区中心”三级中心体系。结合现有的市、区行政办公用地;中山路、九一路、龙川路周边的商业金融、饮食服务设施;龙岩一中、龙岩二中、图书馆、体育馆、大众影院及市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等文教体卫设施,加上龙津河河滨绿地、中山公园等城市绿地,形成龙岩中心城市的市级公共中心。同时在龙岩大道以西、华莲路以南一带结合新的行政中心,布置会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娱乐设施,部分承担市级公共中心职能。在中部城区的人民路一带,依托龙岩铁路西客站的优势,发展与客运站相配套的旅馆、饮食服务及商业金融贸易设施,结合龙岩七中、西陂中学、西安小学、排头小学,根据人口规模合理布局次级行政办公、文教体卫及汽车客运站等各项用地,形成西陂次级公共中心;另外在曹溪镇政府一带,结合闽西大学、科技馆等科教用地,布置一些大型科技文化、商务办公、信息管理设施,加上曹溪两侧的商贸用地,形成曹溪次级公共中心。根据三大城区中的片区划分,各片区结合片区中心,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布置居住区级行政管理、商业服务、文教体卫及市政管理设施,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居民。通过三级中心体系的建立,提高城市营运功

能,全方位服务居民,满足市民的需求。

结合城市功能分区组织,在龙岩中心城市范围内设立各专业中心:

(1)行政中心:现有行政中心在解放路以东地带,交通拥挤,建筑密度高,地形复杂,环境效益差,加上用地不足,难以发展。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扩城、改造、完善、提高”的方针,借鉴厦门等其他城市建设成功的经验做法,结合龙岩中心城市向西向南的发展方向,近期将龙岩大道以西,华莲路以南一带作为行政中心发展用地,在规划中期将行政中心逐步南移,走出旧城,迁入新区,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中部城区及南部城区的发展。 (2)商业中心:现有中山路、登高西路、九一路一带是龙岩城市传统的公共商业中心,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随着旧城改造的逐步完善,在注意保留历史的继承性及保持建筑的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在规划指导下成片改造、整理旧城,改善环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服务业,使之成为龙岩中心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同时在中部城区、南部城区设立次级公共商业中心,以及在各片区设立片区中心,构成我市公共商业中心三级体系,全方位服务居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3)金融贸易中心:现有金融贸易中心主要集中在九一路及九一南路,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金融电子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现有金融贸易中心没有发展余地。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格局,必须建立新的金融贸易中心。随着漳龙高速公路的建设、梅坎铁路的开工,人民路建设迫在眉睫,人民路两侧用地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充足的发展用地为新的金融贸易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建成为联系旧城、新区及外地的一个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主要集散地,即金融贸易中心。

(4)体育中心:现有的九一南路体育中心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完善的体育设施及其发展的潜力构筑龙岩中心城市的市级体育中心。在现有的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保龄球馆及运动场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看台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完善提高,形成我市的体育中心。中远期在南部城区再建立一处次级体育中心,进一步完善龙岩中心城市的体育设施。

(5)科技文教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步入21世纪科技领域新的奋斗目标。因此,建立科技文教中心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大。曹溪为南部城区的中心,在现有工业学校、闽西大学等科教用地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规模,增加科研机构,引进高新技术,发展科技工程及信息化工程,加大我市经济建设步伐,形成龙岩中心城市乃至全市的科技文教中心。

(6)文化中心:保留我市现有的大众影院、登高影院、侨声影院、工人文化宫、图书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结合行政中心及莲花湖的建设,布置大型的音乐厅、歌剧院、会展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档次、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文化娱乐中心。

(7)物资集散中心:根据龙岩城市的物资集散发展的趋势,从西安发展至大洋,从大洋发展至石桥。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现有西安水果批发市场、西安鞋业批发市场、闽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洋水果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的基础上,近期建设大洋综合批发市场、石桥建材批发市场,并在石埠设立物资集散中心,作为大型批发市场的预留地。随着漳龙高速公路、梅坎铁路的建成通车,龙门组团将成为远期的物资集散中心。

(8)工业园区:龙岩是闽、粤、赣三省边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闽南金三角的腹地,又是闽、粤、赣地区的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加之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农产品资源也非常丰富。同时龙岩又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通过主动造势、营造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通过嫁接、参股等方式促进重点支柱行业的开发与重组,实现我市产业结构和企业的转换升级。因此,设立工业园区十分必要。

根据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环境控制三条红线,规划在第一条红线外,漳龙高速公路以南,黄邦山以东,龙腾路以西,福三线(东肖至红坊段)以北的地带作为龙岩市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集聚区。通过进一步发展工业,壮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各县经济的带动、凝聚、辐射作用。但由于东肖地处城市主导风向和溪河上游,在选择工业项目上应慎重考虑,不宜发展大气污染型及废水污染型工业。同时可将红坊、红炭山作为部分工业污染的企业建设的新址,但应对废水污染型工业加以控制。其它工业污染企业可往适中、雁石、坎市等卫星工业城镇另行选址建设。

该工业园区共计3.85平方公里,可作为我市综合外商投资开发区、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为一体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5.7、绿地系统规划调整

1、现状:目前我市现有公共绿地面积138.4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5.92平方米/人。现状存在主要问题是未能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少,类型单一,卫生防护林带不足形成体系,生产绿地不足,街头绿地少,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均未能达到国家标准。 2、指导思想;根据龙岩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结合龙岩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闽西特色的城市市景和投资环境,运用现代科技和造景手法,以登高山公园和莲花山公园为绿心,以自然开放空间为背景,以龙津河、苏溪、小溪等河流水系构筑滨河体系,以自然山

体和高层建筑构筑景观眺望系统,充分利用相互辉映的山体、水体秀丽奇异的自然风景,因地制宜,建立合理、层次丰富的绿化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林相融的绿地系统。 3、基本原则:

(1)以国家有关法规为依据,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从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高度进行绿地系统建设。

(2)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部分,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和利用好市区和郊区的山林、河道、名胜古迹等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3)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新旧城区建设,分期实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效益。 (4)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重现山水等自然景观的利用,使其互相辉映,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4、规划目标:

(1)近期(2000年)争取达到省级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期(2010年)力争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

(2)人均公共绿地:近期7.6平方米/人,中期13.6平方米/人,远期15.1平方米/人。

人均绿化用地:近期10平方米/人,中期15平方米/人,远期19.59平方米/人。 绿地率:近期33%,中期36%,远期42%。 绿地覆盖率:近期35%,中期41%,远期47%。

5、布局结构:“一个绿心、一条环线、三条带状、三个楔伸状,五个外围点”,形成山、水、城相融、城乡一体,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1)“一个绿心”:以莲花山为主体,包括登高山公园、莲花湖公园,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

(2)“一条环线”:指环城路绿化带,包括二环北路、漳龙高速公路、城南城东防护林带。

(3)“三条带状”:指穿过市区的龙津河、苏溪、小溪两岸的溪河绿化带。 (4)“三个楔伸状”:指城西的红炭山—黄邦山;城区的东宝山—翠屏山;城北的凤凰山—蜈蚣山,作为城市的绿色背景。

(5)“五个外围点”:指铁山、龙门、红坊、东肖、红炭山五个组团内的园林绿地。 6、绿地分类

(1)公共绿地:见公共绿地一览表

表5.7-2

(2)滨河绿化带:旧城区防洪蓝线以外单侧宽度大于15米,新区防洪蓝线以外单侧宽度大于30米作为滨河绿化带。 (3)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率:新区主干道大于20%,次干道大于15%,旧区主干道大于15%,次干道大于10%。

(4)生产绿地:苗圃用地不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计110公顷。 (5)卫生防护绿地:工厂大于100米中,铁路、高速公路单侧大于20米。 (6)风景林地:

本 次绿地系统规划结合我市“三山夹二谷”的地形地貌特点,利用我市“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山水一体”的特色,以自然开放空间为背景,以莲花山为绿心,结合三条河流构筑滨河绿化带,采用带状、块团、楔形三种形式的混合布局结构,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各类绿地相互穿插,整合互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建立合理、层次丰富的绿色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城、林相融的绿地系统。

绿地规划总表

表5.7--1

加深加细后规划指标 项目 现状 近2000年 2010年 2020年 规划建成区面积(ha) 建成区人口(万人) 绿地总面积 绿 面积(ha) 1、公共绿地 人均(M2/人) 化 2、生产绿地(ha) 指 3、防护绿地(ha) 绿地率(%) 标 绿化覆盖率(%) 2440 23.5 737 137.1 5.92 15 35 30.2 31.11 3400 30 1270 228 7.6 30 50 33 35 4400 40 1670 544 13.6 65 85 36 41 5428 50 2280 755 15.1 110 115 42 47

风景林地(ha) 400 公共绿地一览表

表5.7--2

类型 市级 公园名称 登高山公园 面积(公顷) 26.17 位置 登高路南北 性质与功能 登高游览、娱乐休闲 综合 莲花山公园、 莲花湖公园 106、 41.3 莲花山及以西 生物科普教育、登高游览、宗教活动、水上活动 性公 仙宫山公园 园 赤水天后宫 烈士陵园 专类公园 中山公园 龙门塔公园 虎岭松涛 龙岩洞 金鸡围公园 区级公园 东肖公园 东宫下公园 红坊公园 塔前山公园 西湖岩公园 区级公谢洋公园 园 红炭山公园 坪尾公园 其 龙津河绿化带 苏溪河绿化带 他 小溪河绿化带 28 20 44.5 51.5 64.93 红炭山组团 坪尾村 龙津河两岸 苏溪(东肖)两岸 小溪两岸 / 区级:登高游玩 区级综合:游憩、水上活动 44 地区第三医院后山 区级:登高游玩 6 5 3 32.2 0.5 1.5 14.1 15 15 20.5 27.5 40 龙门赤水村 城西虎岭山 梅亭山 龙门组团 区煤炭公司 紫金山腰 曹溪东南 东肖组团内 东宫村 红坊组团 龙门组团 红炭山-黄邦山东麓 名胜古迹、宗教活动、游览 纪念性园林、儿童游乐文化活动 纪念性园林:进行革命历史教育、游览 名胜古迹:龙门塔、水体 小游园 名胜古迹、宗教活动 区级综合登高游览、娱乐休息 区级游憩、文化活动 区级综合、游憩、水上活动 区级综合:游憩、文化活动 区级:登高游览 区级:游憩活动 42.3 东肖组团内 文化休闲、水上活动、宗教活动

街头绿地 合计 人均公共绿地(M2/人) 106 755 15.1 / / / 街头绿地和游息林荫带 / / 5.8、道路系统规划调整

1、现有城市道路长度133公里,道路面积154.6公顷,人均道路面积6.62平方米/人。现状存在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系统;对外交通穿越市区,对市区干扰大,城区内道路交叉口组织不尽合理;道路横断面偏窄;道路附属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停车场及交通服务设施。 2、规划原则

(1)结合龙岩城市总体规划的路网骨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尊重现状,调整布局结构,合理道路横断面、纵断面。

(2)根据龙岩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确定道路性质,合理交通组织,并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

(3)深化交通结构预测,节约城市用地,合理道路网密度,满足交通需求。 3、道路网布局结构

通过分析、调整,将龙岩核心城区道路网结构归纳为“两环三横四纵”。 (1)内环:罗桥---北环路---城东路---见龙桥---东环路---南环路---西安路 (2)外环:石桥---二环北路---见龙立交---东环路---董邦节点---曹溪互通---漳龙高速公路 (3)三横:

A、人民路---龙川路---城东路 B、华莲路---南环路 C、金鸡路 (4)四纵: A、龙岩大道 B、龙岩大道 C、西安路---曹溪路

D、解放路---溪南南路---莲庄路 4、道路线型及节点:

(1)将岩州路改为龙岩大道,取代龙腾路的地位。

(2)暂时取消漳龙高速公路石桥互通式立交,原用地予以保留,城市西部互通位置特定,并将月山互通立交从福三线改至龙岩大道。 (3)将福三线见龙桥节点改为上跨式立交。 5、道路规划一览表 详见道路统计一览表5.8

5.9、近期建设与城市发展远景 1、近期建设:

(1)近期建设年限为1998---2000年,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及用地预测,至2000年,龙岩中心城市人口可达3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3.33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为34平方公里。

(2)道路交通工程:

新建龙岩大道、龙腾路、人民路、华莲路,拓宽改造罗龙路、城东路。

结合行政中心建设人民广场,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同时结合旧城改造,兴建停车场、停车楼。

(3)对外交通:

加快梅坎铁路、漳龙高速公路的建设,兴建大洋火车客运站、铁山编组站,汽车客运站,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地位,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4)园林绿化:

加强滨河绿地的建设,加快中山公园、莲花山公园、天马山公园的建设,以及莲花湖、独秀湖的形成,提高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环境。 (5)公共建筑:

结合行政中心,建设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并建设商贸城、宾馆等服务设施。 (6)市政及环保建设:

尽快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截污沟的建设,促使凤凰水厂尽早上马,同时加强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在环保方面,应尽早拆除煤台及建材装卸台。 (7)新区开发和住宅建设

加快莲东小区、西湖岩小区的建设,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同时加快新罗东西区的旧城改造,改变旧城面貌。

2、城市发展远景

随着规划期内龙岩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心城市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壮大。龙岩中心城市将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居住、工业逐步向郊区、外围城镇扩散,在中心城周围形成新的增长极核,各部门相互分工协作形成新的“大龙岩”的格局。

龙岩中心城市所在盆地适用于城市建设用地仅72平方公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远景城市发展模式必然是跳跃式或组团发展,距中心城市边缘的坎市(14公里)、适中(18公里)、雁石(14公里)、永福(43公里),由于交通便利,村镇建设基础好,用地较为平坦,可作为远景龙岩市近郊工业城镇。

另外,由于龙岩地下水资源有限,当城市人口突破55万人时应采取必要的引水工程措施,可考虑跨流域引 水(如汀江水系)。但费用较高,应做进一步的技术经济论证。 5.10、城市管理

(1)为提高龙岩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走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为此,应把单位和个人对住房的需求引导到小区内购房,禁止零星插花各自建设行为。 (2)为使工业用地布局更为合理、可行,确保龙岩城市的环境质量,应尽快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使我市今后工业项目按规划项目归类,用地归点的原则,统一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设。

(3)在城市建成区不搞新村建设,把新村的建设引导到规划区以外的用地,按照起点较高的标准来建设。

(4)以城市建成区内,对确属危房的民房由政府统一征用收购,征用的民房由房管局代管或规划要求重新开发建设商品房,其住房在安居工程小区内安排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