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标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通过以上活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走访、搜索资料,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节日是什么节? 学生回答: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老师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今天我们上一节活动课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展示活动目标(见活动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活动过程

首先,分小组选题,确定研究主题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三个小组: 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日习俗与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3.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其次,搜集资料,课堂活动。 一、春节主题活动资料

1.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一组同学说出春节的起源.

老师概括:春节的起源:春节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二组同学说出春节的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洗疚疾,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做黄酒

以大量的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贴春联,逛庙会,年夜饭,拜年和放爆竹,压岁钱等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

3.向同学们出示喜庆的春节图片,请三组同学说出春节过春节的意义。 学生探讨后,教师总结:

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清明节主题活动资料

1.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一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起源。

让同学们讲清明节来历的故事……

老师用一首诗讲解:春秋时期:晋国,重耳(晋文公),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2.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二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习俗。

老师概括:扫墓、祭黄帝、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等。

3.向同学们出示清明节图片,请三组同学说出清明节的变迁和过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

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食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三、端午节主题活动资料

1.向同学们出示端午节图片,请一组同学说出端午节的起源。

让同学们讲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老师用讲解: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向同学们出示端午节图片,请二组同学说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老师概括: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等。

3.向同学们出示端午图片,请三组同学说出端午节的变迁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

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四、其他传统节日

师生共同探究: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五、合作探究: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

老师概括: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六、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七、课后活动

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 2.你喜欢现在流行的“洋节”,还是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