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对青少年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作者:杨赛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11期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下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结合web3.0时代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特征以及当下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学习行为的变化进行探究,并对当代电子媒介下青少年人格迷失和文化冲突进行省思。 【关键词】电子媒介 青少年 学习 发展
进入数字时代,传播技术及电子媒介的发展为新型传播主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对出生在90年代,成长在高度媒介化社会的青少年一代而言尤甚。“新型电子媒介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不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心理性的。”本文针对电子媒介的发展特性及技术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媒介暴露与媒介使用情况相关数据,对Web3.0时代的电子媒介如何改变青少年的媒介行为进行探究,对电子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学习与发展的变化作出分析。 一、青少年阅读行为的改变
电子媒介对青少年阅读方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阅读载体的改变上。自电子媒介诞生以来,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2010年《广东省青少年数字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显示,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有77% 的学生仍然习惯传统阅读,即“逐字逐句”读;而占13% 的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字眼、句子跳跃式地读大意”,占10% 的“挑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章节读”。这种将阅读文字材料与图像内容相联系,直接“跳转”的阅读方式延伸,就是当前电子媒介时代青少年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说:“并非阅读的内容,而是阅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阅读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如果说传统阅读模仿的是大脑的线性逻辑思维,那超文本阅读则模仿了人类思维的另一种方式——非线性联想思维,即由一个概念或主题迅速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美国网页易用性专家雅各布就电子媒介阅读与传统媒介阅读的关系提出过“仪式框架”概念。他认为,基于网络与电子媒介上的阅读相对于线性的印刷媒介阅读而言,是“跳跃”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找答案:图像,动画,声音,超链接等多媒体都是读者阅读的对象,他们不再受印刷媒介信息内容逻辑和框架的局限。阅读的节奏、轨迹也是变化的。相较于读者通过纸质阅读能较完整地获知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含义,读者通过电子媒介所获得的印象更多的是零散的片段。
“阅读习惯的本质是种思维习惯,而思维习惯的转化周期极其漫长,而一旦转化则不可逆转。”电子媒介下的阅读行为,不再是不可逆的线性系统过程,正如思维习惯的培养。在web3.0时代,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一种“基于电子媒介,将文本信息通过关联词连接,得以交互式查询搜索的全局性信息结构”在青少年的阅读行为中建立。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青少年在电子媒介上的阅读行为,是通过追随链接来得到多样化的信息延伸,通过网络媒体的漫游特性、下载功能、检索服务来扩展信息来源。这种阅读行为更注重动态交互,它与传统阅读相比对青少年的能力培养另有侧重: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阅读,强调图片比文字重要,注意力比思考力重要的特点,这就让青少年在阅读中以浏览取代凝视,瞬间观感代替深入思考,眼睛和耳朵的功能得以发挥。但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信息文本形式,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议、理性与思考。它最大程度的满足了青少年的感官体验,却牺牲了阅读理应重视的整体性内容。这样的阅读以广度换取了深度,缺乏历史背景、缺乏语境、缺乏思考而变得零散和碎片化,使得完整的传统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难以在缺乏深刻思考和体会信息价值的情况下达成。 二、知识结构与认知形态的改变
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每种媒介的形式都偏好某些特定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无论是web2.0时代的“协同过滤”还是web3.0时代的“智能语义”,电子媒介的偏好总是在不断贴近个体媒介使用者的偏好。当未来的电子媒介创造了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的、反映个体偏好的、私人化的“真理世界”时,借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话说,“我们的世界正随之„变平‟”。 在web2.0时代的环境中,电子媒介通过分享和关联将有相同认识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到知乎、豆瓣等青少年用户活跃的社区,在一个个单向度的电子媒介所构成的集体中, 青少年有着相似的品位、相似的经验、进行着相似的对话。而在web3.0时代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使用者将具有更高的信息选择权,语义识别的电子媒介将进一步重塑每个人的认知体系。人们的认知倾向从通过各种媒体对知识的广泛接受,而变成了自我导向的选择性接受。每个人通过电子媒介所认知的世界,都是他们需要看到的和想看到的。 这就反映了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阐述的对电子媒介背景下个体认知形态与社会化的隐忧。桑斯坦认为,与传播选择多元却体现自媒体特点的电子媒介不同,传统大众媒体中的广播电视、杂志等等,是属于社会的“共同媒体”,其在塑造人的认知形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提供了一个社会群体所应该了解的共同社会经验。依赖“共同媒体”的人有机会和不同的人分享经验,并接触意料外的题材和话题。纵使“共同媒体”的信息受众有权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它们在阅读报纸,杂志和收听新闻时,往往会同时接触、发现并兼容大多数他们所未曾选择和需求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兼容让个体的认知尊重差异性,富有包容性。而一旦个体可以通过电子媒介定制自己的视野,人们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在自己的领域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这对人的社会化无疑是不利的。长此以往,个人或是群体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
纵观电子媒介的发展趋势,从web2.0时代“协同过滤”到web3.0时代“完全个人化传播”的实现已近在咫尺。从青少年将电子媒介作为主要认知渠道开始,社会群体认知的“极化”过程就在加剧之中。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他们需要在这一个集合了各种信息且观点均衡的媒介环境里接受知识;同时,他们也需要拥有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同渠道和不同角度。这教育着青少年要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并用批判性的精神认识和思考社会与自身。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磨砺认知的必经过程,也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而电子媒介引发的极化所带来的,是二元对立的观点,是无法分享、容纳和理解彼此的经验,使得青少年成长为成年人后进入社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三、批判性思维与思考能力的改变
美国学者戴维·史克曾说过:“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新信息出现,人都有能力对此进行检测和思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信息量以每年翻番的速度急剧增长,而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没有变化,于是就长期处在信息处理能力缺乏的状态中。” 如戴维所言,人类的思考速度本来停留于某种被限制的水平,思考速度的改变是很困难的,对于数字时代生活在高熵信息环境中的青少年而言,他们对信息的接受、消化的思考速度越来越快了,而思考能力却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压缩了青少年的思考深度和思考过程。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媒介是时时互动媒介。电子信息的受众,他们对信息的发生、知晓和知晓后的反馈几乎是同时即刻反馈给事件本身,这又重新对信息的内容和传播产生影响。在电子速度催生下的电子媒介日益广泛而深刻的使用下,重大事件的本真已经消解了地域空间的差异。
其次,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内容降低了青少年可进行思考的文本质量。人的思考行为是建立在其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之上的,思考的质量与信息的价值和质量息息相关。电子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注重信息的“量”而非“质”。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速度是以媒介所影响的人群之多之广为基础的,它对信息的处理模式与建立在其平台上的“长尾”理论一致——依靠扁平、广泛的群体,在以网络基础相互关联的使用者之间,通过一次次对信息的简单加工和多次反复“销售”,来达成信息的有效传播——这就容易造成电子媒介上数量众多的信息却是最缺乏思考加工的信息。信息在电子媒介上点对点的传播模式,消解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换句话来说,它取消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鼓励信息的参与者直接追求结果,这种从点到点、直奔目的的知识形态结果就是知识的碎片化。而当电子媒介的信息内容呈现碎片化堆积,并缺乏文化积淀和思想逻辑的背景,它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也相对较低,并不利于作为媒介信息消费者的青少年在此之上建立有逻辑和深度的思考。 结语
电子媒介的发展已重构了我们世界中的时空关系,影响了青少年在信息的选择、接收和理解等方面的取向。可预见的是,在web3.0时代更加发达的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作为人之延伸,会更近一步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他们所创造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格局。每个文明的时代,都有其人文精神,以数字化为代表的web3.0时代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理性、文明的科学的人文精神。它的意义应体现在人对电子媒介智慧而富有建设性的使用上,也体现在人对科技时代人性异化的反思与抗衡中。数字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Web3.0时代青少年在这个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把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营造一个科技、理性、智慧的媒介化未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①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
②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 ③胡泳 等:《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责编:姚少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