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 (总第14卷152期) 大众科技 DAZHONG KEJl No.4。2012 (Cumulatively No.1 52)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李蕊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文章从儿童、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三个方面出发,以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解析, 以求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2)04—0200—03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under Psychology Perspective Abstract: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uch as children,media li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hildr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view ofchild psychology,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were provided for children and integration ofmedia iterlacy education. Keywords:Children;Media ilteracy;Media literacy education;Psychology 1前言 “童年的观念本身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性的建构;并且 文化与再现——尤其是以电子媒体形式显示的文化和再现一 一此阶段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2、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要形式 。概念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经过关键期 或是加速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逐步 提高 。3、自我意识发展迅速,摆脱了对外部控制的依赖, 则是这种建构在其中得以发展与维持的主要场所” 。因 此媒介逐步演变成了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其影响途 径多样化、形式简单化、效果持久化和消极化的趋势引起了 大家的关注,随之“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逐渐得到 了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认同,不过在升学压力下, 开始转向对自己内部质量的更深入的评价 。4、与父母、教 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 这似乎又同一直努力走进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冲 突,目前有人提出将两类教育融合在一起 首先,就内容而 言,两类教育有融合的可能性。儿童的媒介素养在其个性、 社会性、品德、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 受其自身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制约,两者本 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 等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儿童品德发展比较稳定,显示出协 调性的基本特点,冲出性和动荡性较少嘲。因此,小学生的 学习、思维发展特点、个性与社会性、品德发展等有其自身 的特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 走进儿童的“地盘”,融入儿童的世界,进而塑造丰富儿童的 世界。 身有许多交叉之处。其次,就形式而言,这样既可以节省课 时又可以二者相互促进,心理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技巧, 儿童媒介素养则作为一个外在行为指标。因此从心理学视角 解析“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促进二者的融合。 3儿童媒介素养——“我有我滋味’’ 媒介素养(media 1iteracy)是舶来的概念,起源于西 2儿童——“我的地盘听我的" 由于小学升学任务相对轻松、可塑性高、干预效果持久 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大多集 中在小学,形成了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理论技巧,因此这 里的儿童主要是指6、7岁到l1、l2岁之间的小学生。 【收稿日期】2012—02—06 方发达国家,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诞生以来,其定义不断得 到丰富。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做出如下定义:媒 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 1 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1ity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 (abi1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evaluate)、 【作者简介】李蕊(1988一),女,江苏徐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在读硕士生,从事儿童媒介心理学、)t.dt心 理咨询等研究。 ..200.. 创造和生产能力(abi1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 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同 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指出新媒介素养应该 被看作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小区中互动的方 式,而不应被简单看做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 。在我 国的研究中,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 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 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 点,依据不同的理论背景对媒介素养进行界定,但大部分内 容还是交叉的。笔者认为大致是从对媒介知识的掌握、媒介 信息的处理、媒介的近用和运用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至于“儿童媒介素养”,也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以下是笔 者认为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1.儿童的媒介素养是由 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迭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 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 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 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 力 。2.儿童媒介素养可以定义为儿童对媒介组织及其形式 的理解能力、对媒介文本及其形态的识别能力、对传播过程 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媒介从业人员职业的理解能力。儿童接触 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解读能力、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用各 种媒介资源的能力以及适当地使用媒介及其技术发表意见进 行传播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建构过程转移到新的 情境中去 。 与“媒介素养”概念的界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首 先,在“儿童媒介素养”的界定中,主要是对内容的界定, 即“儿童媒介素养”应当具体包括哪些能力,追求严谨的界 定和细化,但由于实证研究不多,却很少涉及操作性定义。 其次,没有跳出概念本身,把其看做儿童整体素质、人生成 长的一个部分,以及与儿童各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再次,并 没有突出儿童自身的特点,在“媒介素养”的基础上降低要 求,加上“基本可以”、 “初步掌握”等一些程度副词,并 不能完全展现“儿童媒介素养”。笔者认为,儿童媒介素养这 一概念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其独特的“滋味”: (1)儿童媒介素养是儿童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在 先天生理基础上,加上后天学习、教育等塑造,通过个体认 知与社会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素质。 (2)儿童的媒介素养是同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品德、 个性与社会性等同步发展的,并且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关系。 (3)儿童媒介素养可以自发获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可 塑性。儿童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最终达到机体与环境的 适应。媒介作为现实存在的客体,在儿童可以做到物我分离 时,就已经通过同化和顺应来适应媒介环境。小学生认知结 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从多维对事物归类,具有了思 维的可递性和去自我中心。此时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不断 内化对媒介的认识。儿童模仿的反复强化也会导致某些角色 或行为认同,这种自我认同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 过程,儿童形成了对自身以及对其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独特 ..201.. 感觉““。因此媒介素养起初在这些交互作用中逐渐自发形成。 但基于这种模式形成的媒介素养是有限的、自发的、无 计划和盲目的,而他人的恰当干预可以促进儿童媒介素养的 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学派认为:成人是儿童“认 知发展的推动器”,激起并指导儿童达到其能过达到的发展水 平。儿童通过与成人的互动,观察成人的行动,运用成人的 策略解决问题。这种指导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或者来自父母 的指导,但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在家庭生活中完成的 。因 此我们可以借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维果茨基 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 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 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种在智力活动 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由 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 展区 ” 。儿童的媒介素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内化达到某一 水平之后,似乎处在了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状态,如何打 破这种平衡,这就有赖于他人尤其是父母依据儿童现有的媒 介素养创建“最近发展区”,更好的塑造儿童的媒介素养,使 其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 (4)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这一问题并 未有学者对此做出明确的阐述,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键期 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中, 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 笔者认为,儿童的媒介素养的发展类似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但应该存在关键期,毕竟它是以儿 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而且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儿童的自 我意识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关键期均在小学阶段出现。 同时,小学生开始逐渐自主选择和使用媒介,主动性、自我 效能感等明显提高,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儿童也不再把媒介 仅仅当做娱乐的工具,而开始运用到学习当中。基于这些转 变,笔者倾向认为儿童媒介素养存在关键期,并且很有可能 出现在小学阶段。 (5)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皮亚杰指出,心 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 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 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具 体运算阶段。同样,儿童的媒介素养受其自身发展特点、社 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制约,与各种发展因素相互作用,也 不是独立存在的。另外,综合以上学者们对儿童媒介素养的 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媒介素养是一种处理、近用、运用 媒介的综合素质,它既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包括 态度与品德等,不同年龄阶段所着重发展的素质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不可能在儿童还没有获得相互性角色采择的能力 时,就来着重培养孩子对媒介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所以,笔 者认为,应基于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媒介素养发展 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小学生,应初步了解媒介的制造运 作知识,对身边接触到的媒介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和运用, 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行为,在接触媒介时逐步树立起自我保 护的意识,到小学高年级做到可以区分主观真实、客观真实 和新闻真实,形成对媒介稳定、积极、持久的态度等。 4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我就是我”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媒介素养 专门针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界定的并不是很多。 教育则是培养媒介素养的有效手段“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提出“媒介素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应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以宏观的角 养不是要教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精英品味,而是要帮 度把握媒介素养,同时明确教育行为,这样更加有利于同心 助青少年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 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要使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没有参与就没有媒介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还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对于传媒、传媒信息和传媒专业人员本质特征的一种基本认 【2】一【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知和解读、评判、接受、利用传媒信息的实际能力;二是指 【7】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中 对于这种基本认知和实际能力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两者结合 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在一起,可以称为媒介素养教育“ 。 [8]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倾向于把“媒介素养”、 2007. “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不过两者之间还是 【9】李德刚.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 转向【M】.中国传播学评论媒介素养专辑.复旦大学出版 有很大的区别:(1)从狭义上讲,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社.2008. 是以提高儿童媒介素养为目的,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 【10】刘赞.论儿童媒介素养的参与范式【D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 的教育,最终由练习或是经验引起儿童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的人,客体则是儿童。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外显的行为, 【1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是可以直观察觉到的。儿童媒介素养则是儿童所具备的一种 【12]David R.Sha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北京[M】.中 素质,具有内隐性。(2)儿童媒介素养受多方面的影响,有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针对性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比如父母无意识的一些日 [1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I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常行为也会影响 ̄UJI,童媒介素养的形成,因此从广义上讲, 【1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入民教育出版襁1995. 【15】谢利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 外在氛围、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响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只要对儿童媒介素养产生了积极影 [16】卢宇峰.浅谈媒介素养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Ⅱ】.牡丹江 响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3) 师范学院学报,2008,4. (上接第199页) 按各公司进行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3以应用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基于创业过程而实施的教学,要求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案件旁听拓展学生思维 应为从熟知到掌握并能运用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选择性地安排学生到法院旁听经济类案件的审理,通 3.3.1授课时将经济法律与经济实践相联结 过旁听活动,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有 教学过程中把经济法同经济实践联系起来,教会学生从 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法庭的严谨秩序也让学生更深刻地感 经济角度和法律角度观察、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培养 受到了法律的严肃性。过后再进行讨论和点评,学生们能以 学生用经济眼光判断法律问题和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 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和思考。 能力。 3.3.2实训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结 4结语 比如在讲授了公司法后,即进入创业操作。要求学生根 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出路,而经济类法律 据所提供的样本,各小组将本公司的设立登记步骤一一完成, 知识的掌握则为创业成功保驾护航。《汤姆森商法教程》告诉 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最后将全过程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 我们,“那些踏入商业世界的人会发现他们要服从数不清的法 总结一并上交。通过实训,学生较好地掌握在现实中开办一 律和政府规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明显感觉到,针对学习 家有限责任公司应具备的条件、流程,以及需要提交的法律 底子薄的高职学生而言,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即基 文件,熟悉公设立的法律文书制作。接下来则为本企业设计 于创业过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能使学生更易掌握,还可提 标识,而在合同法教学中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合同条款审查 高依法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创业法律风险,为大学生成 的训练。 功创业提供保障。 3.3.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模拟法庭处理经济纠纷 【参考文献】 在创业过程中,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一旦纠纷产生, 【1】纪炳南.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Ⅱ].科 如果协商不成,将如何合法解决?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模拟 技咨询导报,2007,(8):220-224. 法庭的模式,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 【2]刘玉.高职《经济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利弊思考【I].高教高 告、被告、代理律师等,在诉讼程序中,通过辩论、思考, 职研究,2007,(19):91—92.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叶虹.3】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I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 (2)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