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耐盐土壤;绿化设计;植物选择;滨海地区
在生存条件恶劣的盐碱地区,通过自然的选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耐盐植物资源。这些植物适应性强,在土地盐碱化逐渐严重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可形成耐盐植物园林景区。但在耐盐土壤园林中的盐生植物选择和配置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其所处盐碱地盐的渍化程度和植物的可观赏性两个方面,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保护盐生植物、设计耐盐土壤园林的进程十分关键[1]。
1 耐盐土壤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关于耐盐土壤园林的绿化设计中盐生植物的选择可由以下方面进行筛选。 1.1 耐盐能力强
作为盐碱地内的园林植被一定要有适应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能力,即园林土壤的盐渍化程度要和园林内植物的耐盐能力相匹配。同时,要对植物在不同土壤盐渍化情况下适应能力的差异进行关注。
1.2 繁殖能力强、生存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抗风力强有益于提高绿化植被的存活率,可以迅速达到净化土壤、降低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1.3 抗旱、涝能力强
一般情况下,土地盐渍化严重的地区气候条件都不太好,滨海地区盐碱地所处的地区就属于夏季洪涝灾害常见的区域,要保障绿化植物的存活率,就要求植物自身有强的抗旱、抗涝能力,在洪、涝、旱、碱的相互作用下对土壤环境进行改善。 1.4 观赏价值高
为了园林绿化的美观,在适宜土壤环境的条件下,最好选择具有高观赏性的植物。 1.5 突出地方特色
本地植被对当地土壤的盐渍化程度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且成本低,有助于地方特色风景的表达。在滨海园林的绿化设计中,应当以当地植被为主,驯化新物种,充分发展特色景区。
通过分析对园区绿化植被的选择要求发现,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植被主要有棕搁科、红树科、蝶形花科以及桑科等。适宜滨海地区绿化的主要有白骨壤、海漆、红海榄和海莲等红树植物;银叶树、水黄皮及玉蕊等半红树植物,这些植物不但观赏性高还有强的耐盐能力,很适合盐碱地的绿化。
2 滨海区耐盐土壤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2.1 根据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合理配置
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为了保证植物成活率和景观的形成,需要选择适应所在环境要求的植物种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水、土壤、气候状况、地形地貌等规划区域所具的特性要与植物生长相匹配。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地表以下的盐分逐渐转移至地表,在地表聚集成含盐量高的土层,而且市政工程应用大量的淤泥使海平面不断攀升,导致滨海地域土层盐渍化,形成了不同面积的高含盐量的“盐岛”,造成园林绿化的种种困难,导致经济方面的意外损失。设计滨海地区绿化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自然特征和气候特点。例如,滨海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相较内陆地要更富于变化。
2.2 充分考虑生态原理因素
在过去,粗放农耕、盲目开垦、围海造陆等行为,使得原本植物资源匮乏的滨海盐碱地区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进一步破坏,植被覆盖率低且种类稀少;植被单一,系统稳定性差,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系统。在耐盐土壤园林的建设中,总结出3个基本生态原理。一是遵循“生态位”原理。由于物种具有生态位特征,因此,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物种之间竞争,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形成优美的景观。二是落实“互惠共生”原理。“互惠共生”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长期“捆绑生长”,从彼此身上汲取自身所需要的成分,互相获利的生长形式。例如,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利于共同生长物种的分泌物,促进共同的生长发育;而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分泌物会对其他物种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不适宜共同生长,因此,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当留心。三是生物多样性理论指出,群落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在优质的群落中,一定会有各种群对空间条件、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互相补充,不太可能产生竞争。因此,应当发扬种植多种林木品种的混交林,避免纯林,这有利于城市滨海区绿化系统的稳定。 2.3 按照功能分区因素进行合理配置
人工植物群落的选择受多方面影响,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对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可对人工植物群落进行以下分类。第一,具有保健功效的类型,保健型的植物群落可形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结构,分泌出有益于人体保健的物质,可以以此植物群落来预防疾病。配置该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可以服务于滨海城市的康体中心和度假区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