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来源:小奈知识网
l56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尹波涛 (1.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081: 2.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在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中,都有康氏以会稽为郡望的记述。有学者认为,其中的会稽是指 河西会稽郡。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中相关记述的考证,更可能的情况是,会稽应指秦汉至唐一 直存在t Sx-南的会稽郡。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粟特康氏会稽郡望形成的事实基础进行了初步考察。 关键词:康氏郡望会稽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7)01—0156—09 中古时期,特别是唐代,大量的粟特人进人中原地区。这些人及其后裔,基本上都 没有返回其故乡,而是变成了后来具有族群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易言之,他们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构了其本身的华夏认同,并获得了华夏社会的广泛认可。伊沛霞 (Patricia Ebrey)先生曾指出,“汉人认同(Han Chinese Identity)植根于按照父系亲属 关系设想我群(we—group)的思维习惯,华、夏或汉被想象成为通过异姓通婚形成的 巨大的世系群。某一具体姓氏往往被溯源至一个著名汉人祖先,同姓之间被认为存在着 世系联系。”④据此可知,采用华夏式姓氏、构建绵长的传承世系及制造郡望是内迁粟特 人建构其华夏认同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荣新江先生认为,“康姓是地道的粟特康国人人华后取的汉姓”。②毛阳光先生亦指 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古时期的康姓本身是中亚康国人及其后裔”。⑧据此,一般情 况下,中古时期传世文献和出土墓志中记述的康姓人物均为中亚粟特人及其后裔。 收稿日期:2016—08—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古时期内迁北族的祖先记忆与族群认同”(15YJC850021) 作者简介:尹波涛(1984一 ),男,陕西华阴人。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民族史研究。 ①Patrieia Ebrey,Surnames and Han Chinese Identity,Melissa J.Brown ed.,Negotiating Ethnichies China and Taiw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P.20. ②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57页。在另一处,荣氏将其表述为:“康氏不是中国古代固有的姓氏,其祖先 必然来自粟特”(见荣新江《新获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粟特人》,《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123页)。 ③毛阳光《洛阳新出土唐代粟特人墓志考释》,《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第77页。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l57 一般认为,唐代粟特康氏所称的会稽郡望是指瓜州地域内的会稽。①然而,通过对 相关史料的重新审读,笔者发现康姓人物自称郡望会稽的问题尚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及空间。鉴于此,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详述如次。 郡望与籍贯之关系 相比较而言,郡望比籍贯要复杂的多。一般来说,籍贯是指“某家族某家庭居住 生活地,编户造籍登记处,属户籍制度系统”。②而郡望是指士族家族始祖原籍之郡县。 显然,郡望与籍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关于这种关系,岑仲勉先生曾指出: 自西汉废姓存氏,于是郡望代起,良以公孙之称,遍于列国,王子之后,分自 殷周,称其本郡,所以明厥氏之所从出也。故就最初言之,郡望、籍贯,是一非 二。历世稍远,支胤衍繁,土地之限制,饥馑之驱迫,疾疫之蔓延,乱离之迁徙, 游宦之侨寄,基于种种情状,遂不能各随其便,散之四方,而望与贯渐分,然人仍 多称其望者,亦以明厥氏所从出也。延及六朝,门户益重,山东四姓,彭城三里, 簪缨绵缀,蔚为故家,此风逮唐,仍而未革,或久仕江南而望犹河北,或世居东鲁 而人日陇西,于后世极糅错之奇,在当时本通行之习。⑧ 岑先生从历史发展角度对于郡望与籍贯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简言之,他认为郡望是 指某一家族原籍之郡县名,④往往用来标明该家族的祖源地。后来,各房支由于种种 原因从其原籍迁出,于是出现了郡望与籍贯不一致的现象。六朝隋唐时期,政府和 社会均重视门第,土族亦强调其郡望,以与其他家族相区别。总而言之,郡望是某 一士族家族始祖原籍之郡县。此外,为了显示其家族渊源有自,郡望中的郡县名往 往为汉魏旧名。 当然,这只是将伪冒郡望的现象排除之后的理想状态。事实上,伪冒郡望的现象 在初唐之后即已十分普遍。大致生活在高宗至玄宗时期的刘知几曾言及唐人伪托郡 ①荣新江先生根据《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中“常乐安公日禄山”的记述,以及邵说《代郭 令公请雪安思顺表》中“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的记载,指出存在以常乐为郡望的康氏。同时, 他又指出,“瓜州地域内也有一个会稽”,而此会稽“即唐代的瓜州常乐,称会稽人者,即等于说常乐人。 我想这个会稽,才是大多数自称为会稽郡望的康姓人的本来居地。”(见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 及其聚落》,《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修订版)》,第55—58页)。冯培红先生亦认为,“在出土的许多唐代 康姓人物墓志中,志主多自称会稽人,但他们大多为河西会稽人,而非江南会稽人”。(见冯培红《河西 走廊上的会稽与建康》,载冻国栋、李天石主编《“唐代江南社会”国际学术研究会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 一届年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76页) ②郭锋《晋唐士族的郡望与士族等级的判定标准——以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张氏郡望之形成为例》,载荣新江 主编《唐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③岑仲勉《唐史余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29页。 ④仇鹿鸣先生认为,“中古土族郡望一般以郡名+县名+族名构拟而成”(见仇鹿鸣《制作郡望:中古南 阳张氏的形成》,《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第23页),但在实践过程中,县名往往会被省略,更通 行的结构是郡名+族名。 158 敦煌学辑刊 2017年第1期 望的风尚:“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爰及近古,其言 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郡,言 杜则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日彭城,氏禾女者皆云钜鹿”;在自注中,他更指出, “今西域胡人,多有姓明及卑者,如加五等爵,或称平原公,或号东平子,为明氏出 于平原,卑氏出于东平故也。”①可能是注意到了伪冒郡望在唐代的普遍流行,唐长 孺先生即明确指出,“唐人称某郡某人也,往往和本人及祖先实际上并无关系,只是 标识门阀而已。”② 综上所述,在理论上,郡望是某一家族始祖原籍之郡县,且往往以汉魏旧名称之。 在实际上,由于北朝隋唐伪冒郡望的现象日益普遍,郡望与某一家族及其祖先的籍贯可 能毫无关联。因此《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中“常乐安公日禄山”的记 述只表示以常乐郡标识安禄山的郡望,并不能说明安禄山或其祖先曾经人籍常乐郡。进 而言之,更不能据此判定有康氏家族(或个人)曾经定居人籍常乐郡。 河西会稽与常乐之关系 然而,即便现有材料不能肯定有康氏家族(或个人)曾经定居人籍常乐郡,但 是本姓康氏的安禄山曾经以常乐为其郡望,如果常乐郡与河西会稽郡所指为同一地, 只是因为政区区划变化出现的不同名称的话,常乐康氏将其郡望改为会稽仍然存在 着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此,有必要对河西会稽郡和常乐郡之间的关系进 行梳理。 《晋书・地理志》中记载:“元康五年(295),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 深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⑨属凉 州。前凉以“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 州”,④治敦煌。后来,在李玄盛初起之时,北凉段业“分敦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 宜禾三县为凉兴郡,进玄盛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⑤ 凉兴郡当亦属沙州。后来,李玄盛在东迁酒泉后,侨置了一些郡: 初,苻坚建元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 七千余户。郭库之寇武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玄盛东 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 ①②[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5《邑里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年,第134页。 唐长孺《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 286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4《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4页。 ④[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4《地理志上》,第434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58页。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159 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① 据此,冯培红先生指认为,“西凉新设的会稽郡为侨郡,位于原酒泉郡的地盘上,而西 晋以来的会稽县则隶属于晋昌郡,因此两者当非从属关系”。②其实,上述的会稽、广 夏、武威、武兴、张掖诸郡当均为设置于酒泉郡境内的侨郡。 北魏时,太武帝废沙州为敦煌镇,其属郡亦被废。明元帝改敦煌镇为瓜州。③《太 平寰宇记・瓜州・晋昌县》中记载:“宜禾故城,汉宜禾都尉所居,城在县西北界。乃 后魏明帝正光元年(520)侨立会稽郡于此。”④冯培红先生认为,“在唐代,晋昌县是 瓜州的附郭县,故知宜禾故城位于唐瓜州城的西南,自然不是原酒泉郡范围内的西凉会 稽郡,而与西晋会稽县同处一地”。⑤易言之,北魏会稽郡是从原晋昌郡会稽县的基础 上升格而来,并非继承西凉的会稽郡。 此外,《隋书・地理志上》“敦煌郡”条玉门县下注云:“后魏置会稽郡,后周废 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为会稽县。开皇中改为玉门,并得后魏玉f-IX地。”常乐县下 注云:“后魏置常乐郡。后周并凉兴、大至、冥安、闰泉,合为凉兴县。开皇初郡废, 改县为常乐。”⑥会稽、新乡为西晋设立的晋昌郡属县。凉兴县属西凉设立的凉兴郡, 大至(即广至)、冥安、闰泉(即源泉)属西晋设立的晋昌郡。据此,笔者推测,首 先,正光元年,明元帝改敦煌镇为瓜州时,应当在瓜州境内重新设置了郡。会稽、常乐 即是这时新设置的郡。其次,后周废会稽、常乐二郡,极有可能同时将其下辖的县并为 一县。即会稽郡下辖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在废会稽郡时,将这三县并为会稽县;常 乐郡下辖凉兴、大至、冥安、闰泉四县,在废常乐郡时,将这四县并为常乐县。 综上所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置晋昌郡。前凉时,以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 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西凉武昭王初起时,以敦煌之凉兴、乌 泽,晋昌之宜禾三县为凉兴郡,属沙州。凉武昭王东迁酒泉时,在酒泉郡境内设置了会 稽等侨郡。北魏时,太武帝废沙州为敦煌镇,其属郡亦被废。正光元年,明元帝改敦煌 镇为瓜州,并在瓜州境内重新设置了会稽、常乐等郡。新设立的会稽郡与西凉侨置于酒 泉境内的会稽郡完全不同。新设立的会稽郡下辖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常乐郡下辖凉 兴、大至、冥安、闰泉四县。由此可知,会稽郡及常乐郡之间关系虽然密切,但其所指 显然并非一地。那么,常乐康氏将其郡望改为会稽存在较大的难度。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63页。 ②冯培红《河西走廊上的会稽与建康》,载冻国栋、李天石主编《“唐代江南社会”国际学术研究会暨中国 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第265页。 ③④唐长孺《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山居存稿》,第285页。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53,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60页。 ⑤冯培红《河西走廊上的会稽与建康》,载冻国栋、李天石主编《“唐代江南社会”国际学术研究会暨中国 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第266页。 ⑥[唐]魏微等撰《隋书》卷29《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16页。 160 敦煌学辑刊 2017年第1期 康氏会稽郡望的地理位置 在传世文献中,康氏的会稽郡望,最早见于颜真卿在大历十一年(776)撰写的 《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希铣)神道碑铭》,其 文日: 君讳希铣,字南金。其先出于周,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封之后也。《史记》 云: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封子康伯,支庶有食 邑于康者,遂以为氏焉。代为卫大夫。至汉有东郡太守超,始居汲郡。超之裔孙魏 强弩将军权,权生晋虎贵中郎将泰,泰生口(阙)太守威,威生兰陵令、奋节将 军翼,随晋元帝过江,为吴兴郡丞,因居乌程。事见山谦之《吴兴记》。翼生豫章 太守镇,镇生征虏司马、建武将军钦信,钦信生宋晋熙王兵曹参军黯,黯生南台郎 高。高生齐骠骑大将军孟真,孟真生梁散骑侍郎僧郎,僧郎生陈给事中、五兵尚书 宗谔,为山阴令,子孙始居会稽,遂为郡人焉。① 其中,详细记述了康希铣建构的康姓世系及迁徙历史。如所周知,宪宗朝编修《元和 姓纂》的直接原因,是元和七年(812)朝廷加封边将爵位,有司将郡望为天水的朔方 帅阎某“建苴茅之邑于太原列郡”,阎氏认为“封非本郡,恐非旧典”,大为不满,于 是上书陈述原委。宪宗认为“有司之误不可再也”,遂诏“通儒硕士辨卿大夫之族姓 者,综修《姓纂》”,使“条其原系,考其郡望”。②由此可见,唐代封爵一般以郡望为 封,康希铣封汲郡开国公,当是以汲郡为其郡望,汉东郡太守超为其始祖,会稽为其籍 贯。然而,其后文又日: 嗣子朝散大夫婺州司马袭汲郡公元瑛、会稽县男元瑾、宣州司士京兆府奉先尉 会稽县男元埸、朝议郎前获嘉丞元怀等虔以天宝四载(745)七月四日窆于山阴县 篱渚村之先茔。③ 除了嗣子元瑛袭汲郡公的爵位外,元瑾、元埸均以会稽为封,这似乎暗示康希铣的子嗣 们将其郡望由汲郡改为会稽。 《新唐书》中记:“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 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兴元元年(784)封会稽郡王。其子志 睦、孙承训分别封会稽郡公和会稽县男。④如前所述,唐代封爵一般以郡望,康日知 所封之会稽郡王,其子志睦、孙承训所封之会稽郡公和会稽县男,均表明其以会稽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4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87页。 ②③④[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第1页。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4,第3488页。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48《康日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72—4774页。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161 为郡望。 敦煌文献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中记述: 越州会稽郡,出十四姓:夏、谁(谢)、贺、康、孔、虞、盛、资、钟离、 骆、兹、俞、荣、汜。④ 王仲荦先生推断此件是大历十四年(779)以后,元和元年(806)以前的产物。②显 然,这里的会稽郡在江南而非河西。 同时,金石文献中著录和新出墓志中述及以会稽为郡望的康姓人物共6例,包括: 其一,《宝刻丛编・两浙东路・越州》著录《周密州司马康遂诚墓志》,其中记述: “君讳遂诚,字筠,会稽山阴人。仕至密州司马,长寿二年(693)四月二十日卒,以 三年(694)正月二十四El与夫人柳氏同归窆于篱渚山之旧茔。”③按照《宝刻丛编》 的撰述体例,这方墓志当发现于越州。显然,“会稽山阴”是康遂诚的郡望,且在越州 依然有其家族之旧茔,其籍贯极有可能亦在越州。康遂诚与康希铣家族的先茔地名均为 篱渚,只不过一为村,一为山,极有可能指同一地点。那么,康遂诚与康希铣或为同 族,篱渚为其宗族的祖坟所在地。据此大致可以推测,会稽山阴县在唐朝之前即有康氏 聚族而居。 其二,《大唐康夫人墓志铭并序》,其中有云:“游击将军上柱国赏绯鱼袋康府君夫 人康氏,会稽人也。去乾元元年(760)二月廿五Et,终于醴泉坊里之私第……以乾元 三年(762)二月廿二日葬于长安县城西龙首原。”④据此,志主居住并葬于长安。那 么,会稽显然是其郡望。 其三,《唐故中散大夫河州别驾安公(文光)夫人康氏墓志铭并序》,其中记日: “夫人姓康氏,其先会稽人也……御史大夫、深赵等州团练观察处置使、榆林郡王,则 夫人之令侄也……以建中三年(782)二月廿二日殁于观察之别第”,“以终之明月八日 发全赵,取四月廿日于长安县西北十二里平原。”⑤显然,志主居住并葬于长安,会稽 是康氏的郡望。此外,据学者考证,志主康氏之侄即建中三年任深赵等州团练观察使的 康日知。⑥ 其四,《大唐故康府君墓志铭》,其中日:“康公以长庆元年(821)五月十日终 于长安永乐里官舍,其年其月廿五日葬于长安县龙首乡兴台里先代茔之东北……公 讳志达,字志达,本会稽人也。自曾祖日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 ①②③录文参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9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56 页。 王仲荦《(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考释》,《蜡华山馆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5页。 [宋]陈思编著《宝刻丛编》卷13《两浙东路・越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91页。 ④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1页。 ⑤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466页。 ⑥师小群《西安郊区出土唐韩国信、康氏墓志考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辑,西安:西北大学出 版社,1997年,第210页。 162 敦煌学辑刊 2017年第1期 安人也。祖日孝义,皇朝万安府折冲,累赠户部尚书。考日日知,皇朝兵部尚书、 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公即仆射第四子也。”①据此,康志达为康日知第 四子,但不见于《新唐书》。他以京兆长安为籍贯,且生活并葬于长安,以会稽为其 郡望。 其五,《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守右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庐 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子少保何公(文哲)墓志铭并序》中记述:“夫人康氏 ……以贞元十三年(797)六月十九日,终于延寿里之私第。公追惟前好,犹乞嘉 姻。爰以其年,复就亲迎,即前夫人之第三妹也。……夫人从公之爵,封于会稽郡, 为郡夫人焉。长庆四年(824)十二月,享年卅忏六,疾恙不世,终于左神策之公 馆。”②与康日知家族相类似,何文哲夫人康氏封会稽郡夫人,这表明康夫人家族是 以会稽为其郡望。 其六,《唐内庄宅使都勾官清河张府君(汶)墓志》中有云:“府君娶会稽郡康氏 ……(府君)以大中四年(850)正月廿一日告谢于东都乐城里之私第……以其年十月 五日葬于洛阳县平阴乡成村。”③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南北朝隋唐称某郡某人往往指这 一姓族的郡望而非本贯”。④那么,会稽显然是康氏的郡望。 综上所述,在现存传世文献和石刻史料中,康希铣家族及康遂诚的籍贯与郡望一 致,均为会稽山阴。康日知家族为六胡州粟特人后裔,占籍京兆长安,会稽是其伪冒的 郡望。由于史料有阙,其他人的信息掌握的并不是很充分。但其中未透露丝毫让我们能 够将其与河西会稽相联系的信息。这与建康史氏的情况完全不同,《元和姓纂》中明确 记述史氏建康郡望的地理位置是河西建康而非江南建康。⑤ 四、康氏会稽郡望形成的事实基础 三国时期,即有粟特康氏在江南地区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僧会。《高僧 传》中记载:“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居交趾。会年十余 岁,二亲并终,至孝服毕出家。”⑥显然,康僧会之祖上先是从康居前往天竺,在那 里居住过几代后,又移居交趾,然后才辗转进入中国内地。康僧会最后来到了吴国 的首都建业。据此,荣新江先生总结道:“从康僧会一家的行迹可以看出,早在公元 3世纪,就有粟特人经过印度、东南亚来到南中国沿海地区,他们采用的路线是海陆 ①③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859页。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279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285页。 ④唐长孺《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山居存稿》,第285页。 ⑤[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第822页。 ⑥[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15页。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163 并进。” 同时,尚有被孙权派遣出使南海诸国的康泰。《梁书・海南诸国传总序》中记 述:“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海南诸国)焉。其所经及传闻,则 有百数十国。”②其中“中郎”当为中郎将之省称。康泰回国后尚撰有记述此次出使 经历及见闻之《外国传》一书,后人又称《吴时外国传》,其大概在公元10世纪末 失传。③而康泰之所以被派遣出使南海诸国,极有可能是因为其本身是粟特人,熟悉 海路。 值得注意,前述《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 (希铣)神道碑铭》中所记康氏的祖先谱系,其中就有晋虎贲中郎将康泰。④这两个康 泰极有可能是同一人。虽然关于二者的记述存在一些差异,如前者活动于三国时期的吴 国,后者存在于西晋时期的北方。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或是因为康泰后来由吴归晋, 或是因为康希铣家族等康姓宗族在建构祖先谱系时有意无意地对康泰的生平进行了 改写。 此外,尚有经陆路到达江南地区的粟特人。唐长孺先生指出,“根据史籍记载,我 们可以看到从益州到西域有一条几乎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通行历史悠 久”,“南北朝时对于南朝来说却是通向西域的主要道路”。⑤《续高僧传》中记述: 释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国人。以游贾为业,梁、周之际,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凇,时或计者,云直钱数十万贯。既 壤宝填委,贪附弥深,唯恨不多,取验吞海。⑥ 荣新江先生指出,“道仙在皈依佛门之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粟特商人,他出自康国, 在萧梁时期,沿长江流域经商贩易,往来于上游益州和下游吴地之间,获取大量珍宝, 积聚许多资财。《道仙传》中没有提示他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的,但顺理成章的路线 应当是从西域进入巴蜀,再沿长江南下”。⑦这也提示我们,应当有不少的粟特人由西 域经过青海进人益州,然后再沿长江南下进入江南地区。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通过海路或陆路进入江南地 区。这为唐代粟特康氏建构会稽郡望提供了事实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数量可观的粟特人经过海路或陆路进人江南地区, 会稽郡(包括后来的越州)作为江南地区的名郡,且紧邻杭州湾,自然对于粟特人具 ①荣新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第44页。 ②④[唐]李百药撰《梁书》卷54《海南诸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83页。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44,第3487页。 2011年,第169页。 ③参见赵和曼《(吴时外国传)考释》,《印支研究》1983年第4期,第3O一32页。 ⑤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 ⑥[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01l页。 ⑦荣新江《魏晋南北朝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第47页。 164 敦煌学辑刊 2017年第1期 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数量可观的粟特人定居会稽郡,为康氏建构会稽郡望提供了事实 基础和可能性。 由于北朝隋唐伪冒郡望的现象日益普遍,初唐以后,在很大程度上,郡望失去了 甄别士庶的意义,变成人人皆可自称的虚号。①唐长孺先生亦指出:“民间不需明辨 谱系,更不需区分等第,他们需要的只是在习惯上、礼仪上为某一姓安上一个适当 的郡望。”②这导致很多康氏家族不再重视其本身真实的过去,而是通过伪冒来制造 郡望,如前文述及的六胡州粟特人康Et知家族,他们通过朝廷的封爵来落实其制造 的会稽郡望。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存关于会稽康氏的传世文献和石刻史料中,未见到任何 让我们能够将其与河西会稽相联系的信息,相反,康遂诚和康希铣家族明确言及其郡望 为会稽郡山阴县。同时,会稽郡及常乐郡虽然均主要由西晋设立的晋昌郡辖县构成,但 是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易相互混淆。 ①仇鹿呜《制作郡望:中古南阳张氏的形成》,第36页。 ②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