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文学常识
1.(题文)下列各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 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B. 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 借”六种方法。
C.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 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D. 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2.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三国时人,这是他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向皇帝表明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以取得推荐孝廉的资格。
B.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屈写出,不事雕琢。
C.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
D. 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代表戏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4.下列名胜古迹与其所对应的诗句、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塘江——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苏轼——苏子瞻
B. 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王龙标 C. 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孟山人 D. 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杜少陵 5.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 B 《窦娥冤》 儒家经典著作 关汉卿 语录体 元杂剧 反骑士中篇小说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礼”是思想核行 三桩誓愿 西班牙 心 张生 桑丘 爱斯梅拉达 C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巴黎圣母D 维克多·雨果 人道主义思想 法国 院》 A. A B. B C. C D. D 6.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 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璧 南北朝 万里赴戎机 B 《孟子》 四书之一 儒家经典 战国 民贵君轻 C 《儒林外史》 纪实体小说 吴敬梓 清代 范进中举 D 《西游记》 神话小说 吴承恩 明代 大闹五庄观 A. A B. B C. C D. D 7.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实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B. 小说《包身工》作者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
C.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声声慢》写于她南渡避乱之后,当时她形单影只,境遇悲惨。
D.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开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背运老人”桑迪亚哥。 8.下列诗句的内容与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
A.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B.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明节)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节)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 9.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的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 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三国演 义》)
B. 大卫是个遗腹子,经常受继父毒打,被锁在楼上,只有佩葛蒂在夜半时分,偷偷前来送吃的,并安慰他,说他是她心目中最乖的宝贝,永远爱 他。大卫说,从那时起,他对她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深情。(《大卫·科波菲尔》)
C. 觉新深爱着表妹梅,但父亲却以抓阄的方式为他选定李家小姐 瑞珏,他像一个傀儡似的,又像一个宝贝被人珍爱着,订婚,结婚。觉慧则不同,在觉民鼓动下抗婚。(《家》) D.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 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红楼梦》) 10.下列对联,匹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心地光明顶霜傲雪应有苍松质;精神爽朗丰衣足食不输翠柏年. ②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③芳室芝兰茂,春风桃李新 ④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 ①分店开张联 ②贺寿联 ③乔迁新居联 ④书斋联 B. ①贺寿联 ②分店开张联 ③书斋联 ④乔迁新居联 C. ①乔迁新居联 ②贺寿联 ③书斋联 ④分店开张联
D. ① 贺寿联 ②分店开张联 ③乔迁新居联 ④书斋联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B. 年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曹刿论战》中“(庄公)十年春”都是这种纪年方式。
C. “祖道”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中的“祖”就是“祖道”。
D.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宫和徵又各自有变音,这就是俗称的七音,变徵声调激越,羽声悲凉。
12.学校举办对联展览,下面是某学生收集的四副对联,对联与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世事洞明皆儿女情事,人情练达即释道真理。 功名事业清流山,道德文章丰乐亭。
A. 老舍 李白 曹雪芹 韩愈 B. 鲁迅 李白 曹雪芹 欧阳修 C. 鲁迅 柳永 庄子 欧阳修 D. 老舍 柳永 庄子 韩愈 1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朦胧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梦幻、意象等表现方法,其中意象的表现法是朦胧诗人最核心的艺术手段。譬如舒婷的《致橡树》,诗中用“木棉”和“橡树”分别象征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
B.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韩愈提倡学习务实自由的先秦、两汉散文,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的文道统一、自创新词的理论。北宋时期,欧阳修、苏洵等文人,极力推崇韩愈、柳宗元,掀起新的古文运动,改变了晚唐以来浮靡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C. 老舍熟悉北京,他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里,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等都有独特角度的描绘,比如四合院,在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龙须沟》 《家》 等作品中都有像大杂院似的写真描写。
D. 肖洛霍夫,苏联著名作家,1965年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既写了索科洛夫在战争中遭遇的各种不幸,又写了他从俘虏营逃回后,一次次痛苦的挣扎,又一次次希望落空的心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心理创伤。 14.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 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 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
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北宋词人,字子瞻。辛弃疾,南宋词人,字易安。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相同、相近或相反等联系。
B.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其中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具有“含泪的微笑”的创作风格。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限一个宫调。《长亭送别》出自“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王实甫的《西厢记》。
D.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他著名的四大悲剧。
16.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如《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
C. 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 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种独特的新诗体。“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1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舒婷,中国现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B. 《阿房宫赋》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
C. 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D.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B.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法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C. 《指南录》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诗集。诗集的名字取自《渡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D. 张浦是明代文学家,曾在家乡组织“应社”,崇祯时组织“复社”,批评朝政。有《七录斋集》。
1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到西汉末年的229年的历史。《后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C. 《张衡传》中“贯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均指古代学生需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D.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礼治”主张。
B. 《陈情表》选自南朝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文选》又名《昭明文选》。“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C.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D.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第一部大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巴黎圣母院》,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学常识 1. D
【解析】【分析】D项,“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说法错误,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题中B项,“古稀”指“70岁”,“诲人不倦 ”扣住“老师”;A项,“花甲”是“60岁”;C项,是挽联;D项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70年”。所以综合考虑答案为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察了对联的知识和文学常识。题干要求是恭贺老师70寿辰,内容是寿联,对象是老师。同时对于年龄的一些称呼,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和辨别,不
要混淆。另外还要明确对联中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从事教学工作将近70年和70岁是不同的概念。 3. B
【解析】【分析】题中A项,“三国时人”错误,应该是“西晋”;
C项,“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错误,应为“旦、末、净、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错误,一般是主唱一场到底。
D项,“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应为“英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4. D
【解析】【分析】A项判断错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描写钱塘江的,作者柳永; B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关”是指边关,不专指西北的“玉门关”;
C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写岳阳楼的,作者杜甫。分析可知,D项判断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 D
【解析】【分析】A项,“‘礼’是思想核心”表述错误,应为:“仁”是思想核心。 B项,主人公“张生”错误,应该是张驴儿。 C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应是反骑士长篇小说。 D项信息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6. C
【解析】【分析】C项,“《儒林外史》纪实体小说”理解错误,《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7. B
【解析】【分析】B项,“小说《包身工》”错误,《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 B
【解析】【分析】A项,出自(唐)崔液的《上元夜》,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正确。
B项,出自清朝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诗句中的“雄黄酒、菖蒲”是解题的关键。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对应错误。 C项,出自苏轼的《中秋月》,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正确。
D项,出自唐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抓住“携壶上翠微”“菊花插满头”,可知是重阳节。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正确运用的综合性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9. C
【解析】【分析】C张冠李戴,应该是“觉民则不同,在觉慧鼓动下抗婚”。 10. D
【解析】【分析】分析可知,①苍松,翠柏,皆年寿之木,却苍翠依旧,显然是贺寿联;②以“道礼”交往,“近者悦远者来”是说分店开张;③“芳室”是说新居。④“万家忧乐到心头,忧民之忧”,心怀家国,是书斋联。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11. C
【解析】【分析】A选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B选项,“‘(庄公)十年春’都是这种纪年方式。”错误,“(庄公)十年春”是王公即位年次
纪年法。
D选项,“变徵声调激越,羽声悲凉。”错误,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越。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2. B
【解析】【分析】①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莫作空头文学家”本是鲁迅先生留下的遗言,根据这些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鲁迅先生。②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可知此联写的是李白;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红楼梦》中宁国府上房内联语,根据这一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曹雪芹;④《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根据这一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欧阳修。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13. C
【解析】【分析】C项,《家》不是老舍的作品。《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14. A
【解析】【分析】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5. B
【解析】【分析】A项,辛弃疾,字“幼安”;
C项王实甫不是“元曲四大家”;
D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正剧,不在“四大悲剧”之列。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6.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本项所陈述的内容都书有关书序的,但举的例子却不都是书序,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7. C
【解析】【分析】C项,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文学常识。一般涉及的都是比较常见的内容,关于作家作品以及常见的术语等。 18. B
【解析】【分析】B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法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错误,海因里希·伯尔是德国作家。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9. C
【解析】【分析】C项,“均指古代学生需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错误。《张衡传》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师说》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20. D
【解析】【分析】D项,“大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错误,应该是“大型浪漫主义长篇小说”。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