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文双双 学号:2009267005 专业:地理科学
区 域 分 析
南昌市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下面对江西省南昌市进行简单的区域分析:
一、南昌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南昌是江西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长约112.1公里,东西宽约107.6公里。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相对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平原占35.8%,水域占29.8%,岗地、低丘占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
水资源:全市年均产水量为66.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61.5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为51.42亿立方米,还原水量为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4.97亿立方米。水资源蕴藏量为7.2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3.4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33.7%。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市区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蝶子湖),城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矿藏: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兼有燃料、矿泉水等各类矿产 28种。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8处,已发现矿点、矿化点100处,尤以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饰面石材、石灰石和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花岗岩、砂卵石储量巨大,开采历史悠久。
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17%。主要树木有413种,常见树种为松、杉、樟等。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也有零星分布。 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39% 和 31.8% ;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 20.9% 和 4.5%。野生动物有 48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 20多种,珍稀鸟类 12种。
土地:耕地面积21.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公顷,占90.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旱涝保收面积15.57万公顷,占82.0%。林地面积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1%,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
人口与劳动力:南昌市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91.3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7.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2.76万人,增长2.2%。据2007年全市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458.0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63‰,死亡率为5.79‰,自然增长率为7.84‰。全市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71.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2万人,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77.42万人,第二产业60.44万人,第三产业134.1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59.04万人,增长5.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4万人。
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确定“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城拥江”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决策,着手开辟江北新城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向赣江对岸延伸。南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郊向塘有 98 股道的全国第二大货运编组站,是我国铁路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水路可通赣江、抚河、锦江和鄱阳湖沿岸城镇及长江各口岸。民航已开辟了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厦门、西安、昆明、珠海、海口等 30 多个城市的航线。公路是 105 、 316 、 320 三条国道的交汇处,已开通昌九和梨温高速公路,赣粤高速纵贯南北。水路运输最大内河装载能力为 1000 吨,可由九江沿长江水域经上海港出海。公路全部成网,所有乡村均通公路。从南昌驱车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周边省省会的距离全部在 5 小时左右,形成了一个以南昌为中心的“ 5 小时经济圈”。 邮电通讯发达,建立了国际间通讯
联系,市内电话可直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全省电讯枢纽和华东地区邮件转口中心。 2004 年,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183.94 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 7.0 万门,移动通讯网交换机容量达 270 万门。 市内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完备,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 134 万立方米,全市管道煤气日供应量为 9.31 万立方米 / 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科学技术条件:南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集中,科技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高。 2004 年,成功加入了世界科技城市同盟 (WTA) ,成为全国第 10 个加入该组织的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顺利落户南昌;全省首家高新技术投资风险公司“南昌创投”挂牌运作。全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16 项,专利申请量 1284 件。 清华科技园 ( 江西 ) 、南昌大学科技园、江西省留学生创业园和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各类人才进行科技研究和创业的乐园。 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起步晚没包袱、起点高是财富”的理念,从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市情出发,以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两篇文章”为目标,按照“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物流、商贸、职教、服务外包“五个中心”,初步走出了一条“起步晚,但起点高、势头好、后劲强”的科学发展之路,呈现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各项事业进步、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的喜人局面。2001—2008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年均分别增长22.8%、23.4%;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一番,年均增长38.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由“九五”期末第23位跃进到“十五”期末第4位。经济社会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不断趋“好”,三次产业比由2001年10.2∶45.9∶43.9优化为2008年6.1∶55.4∶38.5;在中国社科院《2009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速度指标位列全国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市规模也由2001年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0平方公里。2001-2008年是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时期之一,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却提高10个百分点,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08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906吨标煤,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方面,我们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致力在普遍受教育、重点理思路、突出抓亮点、着力促和谐、集中兴发展上下功夫,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全市上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重困难,坚持在认清形势中坚定信心,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在统筹协调中凝聚力量,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不失时机谋划和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实现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7.50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249.88亿元,同口径增长1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88亿元,增长13.4%;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46.88亿元,增长4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43
亿元,增长20.0%;实际利用外资15.83亿美元,增长12.2%;实际利用内资453.20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2元,增长9.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296元,增长9.1%。与此同时,涉及180多个、总投资达3000多亿的“三大”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光伏光电、LED、大飞机、服务外包、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城市轨道交通经国务院批准已于7月29日正式动工建设,“森林城乡、绿色南昌”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到2011年全市将种植各类速生树种3亿株以上,新增绿地面积数十万亩。
农业:南昌农业实现了产量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提升、基础巩固提高、村镇面貌一新。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果品、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等“十大主导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工业: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业城市,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都在这里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的工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医药等现代化工业体系,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现在正在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十大产品基地、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8个、规模企业近700家。
第三产业:南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城内主要有南昌百货大楼、洪城大厦、新洪客隆、北京华联 (江西)、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商场,城外有洪城大市场、江西装潢建材大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著名的洪城大市场是全国九大日用品中心批发市场之一。
南昌的主导产业是工业。其扶持的重点产品产业是:汽车、空调、食品、电子信息、造纸、飞机、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机电、冶金及建材等。 名称 汽车 空调 食品 电子信息 造纸 飞机 冶金建材 医药医器 机电 纺织服装 总计 工业增加值 25.25 8.78 49.91 6.84 3.39 5.42 28.04 25.63 16.67 20.25 南昌市主要工业产业经济发展指标 增长率% 销售收入 增长率% 15.44 497.75 19.26 10.36 888.74 29.65 3.08 42.11 30.42 45.64 116.2 26.57 101.4 24.64 9.35 26.12 120.4 80.52 51.87 66.55 11.89 9.1 28.8 10.34 745.5 28.49 30.33 26.52 24.10 64.97 利税 14.56 0.78 28.76 2.74 0.68 0.98 6.92 10.20 3.45 3.16 增长率% 16.91 -38.71 13.65 24.9 -68.03 44.33 15.89 11.48 8.94 56.91 185.35 27.35 623.7 27.57 72.2 12 南昌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两个,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区6个,即民营科技园、小蓝工业园、向塘开发区、长竣外商投资开发区、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开发区3个,即昌东工业园、昌南工业园、凤凰山工业开发区等共12个重点工业园区。以下是 产品产业 南昌十大产品产业在园区的分布情况 在工业园区的分布 汽车 空调 食品 电子信息 造纸 飞机 纺织服装 集中在青云谱区南昌昌南工业园、小蓝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等 集中分布在经济开发区、高新区 依据企业数和生产总值主要集中在昌东工业区、向塘开发区、小蓝工业园、长陵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和民营科技园 布局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还集中了全省90%的软件企业,包括泰豪、先锋等。 经济开发区白水湖工业园区 高新区 以南昌银志服装城落户的民营科技工业园成为引领南昌服装工业的龙头,在昌东工业园集聚的罗家集针织行业集群成为南昌针织行业的龙头;以江西3L医用制品有限公司落户的高新区正在形成引领医用卫生饰品行业的龙头。 冶金和建材 医药和医疗器械 机电 高新区、向塘开发区、昌东工业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 主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遍布在除凤凰山工业区和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外的其它工业园区中中 分布式相当分散,除了长竣开发和桑海开发外,其它各园区均有机电企业分布,离机电产业的集中还有相当的距离,离产业集中、集聚还有较长的路。
目前南昌市产业集聚取得集群效应最明显的是空调和电子信息产业。即,空调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南昌市为了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过程中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顺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规律,不仅把制造业企业向各个工业园区集中,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集中发展的优良环境,而且根据产业集中现状,重点推动电子信息、机电中的模具行业、汽车零部件、空调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服装、医药和食品行业等的产业配套,使主导产业规模化、配套产业专业化。如:洪都航空与日本中尾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合资生产空调配件;全市彩电、显示器、DVD等家电产品通过专业化协作配套工程的实施,本地配套率将达80%;江西新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与江铃集团配套汽车空调,南昌齿轮有限公司与江铃集团配套变速箱总成,江西福昌空调系统有限公司与江铃集团配套汽车空调及油箱,洪都动力公司与江西洪都丰隆摩托车有限公司配套摩托车发动机等等。南昌市在产业集群和配套方面虽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相当大的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体来说,由于南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工业园区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自主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政府利用特殊的政策手段兴建工业园区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因为主管政府的级别不同,各园区所能享受的政策条件差异较大,造成发展机会不平等。其次,过度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措施,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部分工业园区出现诸如产业缺乏特色、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分工、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园区内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欠缺、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等问题。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企业短期行为普遍,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第三,一些地方在工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中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内在竞争力、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目前处在“筑巢引凤”阶段的工业园区中,还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呈
孤立状态,劳动分工微弱,交易费用高,企业间缺乏诚信:中介服务机构缺乏:人才缺乏,各类教育和培训滞后;知识流动和积累速度慢,创新文化不足.这些现象急需改变。 (二)工业园区内企业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度不高,植根性不强
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原有产业,与当地的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因此植根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呈现侯鸟型特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外为抢占吸引外资的制高点,各省市、省内各市县建设和经营工业园区的竞争日渐白热化,营建工业园区的风险可能随之增加,江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强大的区域竞争压力。而且,很多企业在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一旦低成本优势丧失,会遇到残酷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园区空洞化的危机。“分厂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逐渐显现竺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产业网络化程度不高
一些工业园区不注重企业间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产业关联度不高。一些行业的重要原辅材料工业不配套,产量低,品种规格少,不适应下游加工业的生产需求。生产原料和配件不能迅速地就近采购,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降下来,工业园区自身也很难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留不住企业。园区管理机构偶有的促进企业交流的行为也往往浮于表面,无法促进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产生真正有实效的交互作用。园区内的企业应利用地理上接近的便利条件,在知识、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交流方面拓展渠道。因为产业集聚的目的不仅在于传统的集聚经济所带来的正向外部效应,更在于创造一个可以互动学习的厂商集聚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优势,才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经济中,形成可以弹性调整组织结构,确立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的动态优势。
上述情况说明,江西工业园区建设具有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征,也符合产业集群的演变规律,有较强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园区具有较好的基础,大量填充企业的条件己经具备,下一步关键是破解矛盾,广泛吸引企业进驻、扩张、结网、植根,加快推进园区发展阶段的转变。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
文化教育:南昌是全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国三大职业教育基地。市内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在内的 14 所普通高等院校, 2004 年在校研究生 6941 人,在校大学生 28.99 万人,在校中专生 9.05 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 8.78 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4% 。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 22 个。出版报纸 3.97 亿份,杂志 0.51 亿册,各类图书 1.81 亿册。
社会保障:2007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1.34万人,比上年增加13.49万人,增长35.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1.56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增长2.9%;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9.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6.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3.2万人;企业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市22.45万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11.39万人。
区域资源环境评价:
南昌生态环境优美,拥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赣江穿城而过,市区湖泊众多,形成了江南独特的水乡美景;城北的西山和梅岭,素有“小庐山”的美誉。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较高。
三、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
南昌市应依靠其自然条件及资源,交通,文化等各方因素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在保障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强化其主导产业的优势,拉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工业集群效应,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水平和层次,并通过以下措施,加快推进园区发展阶段的转变。
(1)强化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好基础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科学制定园区产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合力和张力。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园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法规、金融、财政、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
(2)开拓国际化经营。引导园区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园区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新一轮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国际同行前来投资办厂,特别要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国际大项目,依托项目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同时,鼓励产业集群突破区域限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3)提升技术水平。重点要增强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跟踪世界同行业先进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鼓励园区重点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发,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构建园区公用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转让的交易平台,增强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应,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4)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拉长,完善产业体系。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5)完善发展环境。强化体制环境建设,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制度,推进特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围绕特色产业制定和完善激励措施,引导和促进企业进驻、集群、结网。进一步改进各项服务,帮助特色产业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6)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除此之外,继续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使南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水平。使南昌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