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情:概念、特征及生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28卷第8期渊下冤

赤峰学院学报渊自然科学版冤Vol.28No.8

2012年8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渊NaturalScienceEdition冤Aug.2012

网络舆情院概念尧特征及生成

刘武成1袁张冬梅2

渊1.赤峰学院

人事处曰2.赤峰学院政法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

要院本文从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的角度出发袁对网络舆情的概念尧特征及生成进行了分析袁深入探究了网络舆情的生

成逻辑袁对于进行网络舆情导控尧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舆情曰网络舆情曰特征曰生成中图分类号院G206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260X渊2012冤08-0084-02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袁以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魅和态度的综合.[4]

力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袁网络已经成为汇集社情民

2网络舆情的特征

意的重要平台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并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发分析网络舆情区别于其他舆情形态的特征要结合网络展方向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的特征加以研究.网络的开放性尧虚拟性尧共享性尧便捷高效战略性意义.性袁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跨越了时空限制袁打破了传统的信息1

概念界定

沟通尧传递模式袁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尧传播者.这日常生活中袁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使用一些词语袁它们就决定了网上信息呈现出海量尧丰富尧随意性特征袁同时也的含义似乎不言而喻.比如成语野众口铄金冶袁表达的意思是决定了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方面的独特之处袁舆论的力量大曰舆论是大家的意见袁也就是民意.那么民意尧具有互动性尧广泛性尧冲突性尧娱乐性等特征.

舆论尧舆情是不是通用的钥作为科学的概念来界定时却又陷

第一袁网络舆情的互动性.传统舆情传播的主体是大众入了似是而非的境地.

传播机构袁传播路径是从上到下的宣传式灌输途径袁即野我舆论尧民意是与舆情相关的两个范畴.舆论是公众对一

说你听冶.这种路径下袁群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条件下袁个特定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尧态度尧信念综合.它包含以群众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魅力使下几个特征院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曰是共同的尧一致性意见曰

得信息传播打破了组织垄断格局袁实现了向平等的对话式是经过各种形式公开表达的意见.[1]民意简单地说就是野民众的互动途径转变袁即野我们都说冶.这种路径下袁群众不再仅仅的意愿冶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院第一袁民意指来自民间或非政是信息的接受者袁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尧传播者.政府和主府机构的个人尧团体和公众的意见袁含公开和非公开的曰第流媒体需要做的是参与对话尧引导并适时转移话题袁而不是二袁阐述意见的对象通常是与提出意见者相关的社会事物尧居高临下的遏制或旁观.

事件和问题等曰第三袁在意见的阐发方式上具有多种形式.由第二袁网络舆情的广泛性.网络舆情的广泛性特征体现此看出袁几乎所有的针对社会以及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及人在诸多方面.首先袁传播方式广泛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袁的意见袁都可以被看作民意.[2]舆情在概念上与民意相似.舆新闻跟帖尧论坛社区讨论尧博客尧电子邮件尧即时通讯工具等者袁众也.狭义上袁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袁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再者袁发起报道的网媒即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尧发展和变化袁作为舆情主体的网络舆情源头广泛袁既有数量众多的主流媒体袁更有形式多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上袁张样的自媒体.第三袁网络舆情关涉主体广泛袁政府机构尧官员尧克生认为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袁教育机构尧医疗机构尧社会群体尧个人尧企业等都可能成为网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尧社会生产(民力)尧民众中蕴络舆情关涉主体.最后袁网络舆情涉及内容广泛袁民生诉求尧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袁以及民众在认知尧贪污腐败尧科教文卫尧灾难事故尧公共安全???袁任何能够触动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袁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公众神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引燃网络舆情的导火索.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简而言之袁广义的舆情袁就是指第三袁网络舆情的冲突性.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全民皆记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尧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袁也就是者成为可能.网络自媒体的兴起袁以其个性化尧感性直观尧便通常所说的野社情民意冶.[3]

捷高效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民众不再满足于统一声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袁通过网络围绕中音的告知袁转而自己制作尧传播信息袁从野旁观者冶变成野当事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尧发展和变化袁网民对公共问题和社会人冶.由于绕过了把关人和议程设置等监管措施袁网民可以隐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尧信念和价值观.它是指匿身份随意发布信息.极具个性化的自媒体更是让人野在我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袁多数民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尧热点地盘这就得听我的冶野我的地盘我做主冶.当缺少规则约束和问题所表现出的带倾向性的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尧言论监督时袁很容易让人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而网民自

基金项目院2011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渊2011B022冤-84-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身素质各不相同袁发表的言论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背景袁正面的尧负面的曰积极的尧消极的曰理性的尧非理性的信息充斥网络世界袁打破了统一声音垄断局面的网络舆情也凸显出了随意尧多元尧冲突尧偏差的特性.

第四袁网络舆情的娱乐性.网络能够通过多种手段为人们提供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袁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娱乐是人追求快乐尧缓解生存压力的天性.娱乐需要遇上网络袁使得网络舆情出现了娱乐化倾向.从娱乐性质的角度划分袁这种娱乐化倾向既有健康向上的尧也有低俗恶俗的.如院会理野余悬浮点击照率冶事的件县政被府报网道站后当袁激晚发了即告网瘫痪民恶搞.网热民情们袁找平到时原仅图有袁千开始了欢乐的PS之旅袁几位领导一夜间穿梭于阿富汗战场尧侏罗纪公园尧里约热内卢基督象的手臂等各种场景中野.躲猫猫冶事件报道后袁云南晋宁县政府网站首页所有栏目的原有内容都被替换成野俯卧撑尧打酱油尧躲猫猫袁武林三大绝学浴冶袁这种黑色幽默式的戏谑恶搞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民众渴求真相的愿望.娱乐界轰动一时的野艳照门冶事件袁以极端方式吸引公众关注袁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网民盲目随俗野.明星取代了模范袁美女挤走了学者袁绯闻顶替了事实袁娱乐覆盖了文化袁低俗代替了端庄冶袁恶搞雷锋尧戏仿经典[5]一系列侵蚀核心文化基因的低俗恶俗娱乐化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

3网络舆情的生成

任何事物的产生尧发展都有与之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背景.网络舆情的生成也不例外袁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成背景.正确认识和网络舆情要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一方面袁网络舆情的生成与网络普及程度尧网民数量密切相关.网上传播袁是网络舆情生命的实现方式.我国网民规模

居世界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渊CNNIC冤发布的叶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曳显示院截止2011年12月底袁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袁达到5.13亿袁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袁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袁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袁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野全民皆记者冶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袁迅猛发展的中国和网络媒体也是网络舆情生成的重要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袁这其中包括中国老百姓心理由野臣民冶向野公民冶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袁发展的背后也积累了众多复杂的矛盾和负面情绪.而现实社会中解决和疏导矛盾尧情绪的渠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实现完全的畅通.网络的便捷尧快速恰好迎合了群众表达意愿尧维护权利和实现监督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尧发展消亡的过程袁网络舆情同样遵循一个发生尧发展尧高潮尧消退的生成模式.具体可以概括为曰网络舆情的发生院媒体或网民个人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报道引起网民注意曰网络舆情的发展院随后网民通过跟帖讨论尧BBS尧博客尧QQ尧MSN尧网络短信等形式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对事件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曰网络舆情的高潮院传统媒体尧网络媒体对事件的跟踪报道尧网民的意见看法在反复的大量的互动中袁经群体极化作用的影响形成具有某种倾向性的网络舆情曰网络舆情的消退院随着事件的逐步解决袁网民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开始消退并逐渐平息袁直至被新的热点吸引而转移注意力.

诱发网络舆情生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外因和内因两种

因素.外因是指传统媒体尧网络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性跟踪报道袁网民对事件保持着持续性的兴奋点.媒体报道与网民关注互相成为彼此对事件保持持续性热情的原因.事件发生后袁媒体和网民报道时袁从新闻题目的设定尧解读新闻的角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一些极具震撼性的负面新闻袁经过反复报道尧炒作后袁受野议程设置理论冶影响袁能够迅速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事实上袁网络舆情生成的直接诱因是被报道的事件含有刺激性信息袁这种刺激性信息与网民的心理预期或相符或相悖能够煽动起网民的情绪.如院官员腐败尧执法不公尧民生诉求尧公共安全尧突发灾难等信息袁尤其是涉及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负面信息袁极易引起民众的聚焦袁从而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热点.因为普通民众对于高出自己视线的存在经常有着超常关注要要要渴望探寻真相尧又有着超常警惕要要要投去不信任.大家为之瞩目因而显得很重要的存在竟然存在那么隐晦的一面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讨论欲望.用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先生的话来补充就是野这个信息必须是人们在等待之中的袁它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袁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冶[6]需要注意的是袁掺杂了情绪性的言论是与理性思考后的表达相悖的袁因为情绪的参与使得网民感受尧判断机制失灵尧失调袁以偏概全袁缺少积极地建设性心态袁极易造成不问事实真相袁只顾发泄情绪的局面.复杂的是网络舆情生成的诱因是多样的尧偶然的袁难以预测加大了监管尧预防的难度.内因是指网络舆情的实质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反映.所以网络舆情生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实社会存在着社会矛盾尧利益冲突和负面情绪.一方面袁网络时代已经到来袁但政府管理模式尚滞后于信息社会尧公民社会的要求.受传统社会信息传递模式的惯性影响袁公权力垄断信息使得信息透明公开度不够袁民众知情权尧参与权尧监督权受损是网络舆情生成的重要内因之一.另一方面袁改革发展过程中袁因利益关系的调整袁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获益的时间和程度不同袁引发了不均衡的矛盾冲突袁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这些积攒起来的不适尧矛盾尧情绪一旦遇到燃点袁加上网络这个缺失议程设置和把关人角色的平台袁就迅速成为网民发表言论尧指点江山尧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成为网络舆情生成的深层次内因.

总之袁网络舆情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袁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生成逻辑可以从思想自由尧言论自由得到合理性解释袁网络舆情的导控可以从统治权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理论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袁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舆情的概念尧特征和生成逻辑袁对于如何分辨真正的民意和被操纵的舆论尧正确进行网络舆情导控与网络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要要

参考要要要文献要要要要院

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也1页也大学2页也博3页士马荔学位.突论文发事袁件2010.9网络袁舆9袁情8.

政府治理研究.北京邮电

也4页朱大学力.硕论士网络学位舆论文情监袁管2010.1.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交通

也5页丁案俊例杰[M].袁张北京树庭院中.网络共中舆央情党及校突出发版公社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也6页余秋雨.霜冷长河[M].北京院作家出版社袁1999.140.

-8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