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其良
当接到隋政委儿子从唐山邮寄来的包裹,打开看到隋政委生前穿过的军装,我决定再版记从这里开始动笔。
《寮国亮剑啸长空》筹备再版之际,传来原11师政委隋永华抢救无效的消息。
他的两个儿子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那天下午,我就在上海与原师宣传科副科长胡长友、31团1营老教导员、团协理员柯让一起,向团长王祯汇报再版有关事宜。当夜没有惊动他们。第二天清晨四点半后,我一面打电话告诉胡副科长写挽联,一面驱车往浦东,把我想代表2营前往唐山吊唁的事告诉团长,团长毅然委派我代表31团敬送花圈。出租车停在宋庆龄故居前时,胡副科长已把墨迹未干的挽联送到。我马不停蹄赶到火车站换票回常州。我到银行取款、联系买车票和准备厚衣服,小毛则忙着去赶制有关隋政委的照片资料(隋政委曾在近期特意为原2营准备搞精装名册,而穿上在11师时期的老军装照了两张像,他的大儿子寄给了我)。中午买了几盒方便面就匆匆赶火车了。
凌晨,摸黑到了隋政委家。大家商议后,我们赶在店门一开,就用带去的这张最后的像片重新制作了遗像。当我在隋政委灵堂前敬礼时;当小毛俯身粘贴铺在地上的大幅隋政委生平图片时;当隋政委的儿女(隋政委的夫人和四个儿女都曾是军人)手捧《寮
国亮剑啸长空》一书,指点着向亲朋好友讲解时;当隋政委生平图片在追悼会展示,
在场的人无不感叹动容时;当他的儿女和保姆告诉我:隋政委如何经常叨念我,盼着我到他家住几天,如何想念11师的战友,如何看重珍爱这本书时,我联想到我的师长董瑞琴,他拿到书后,在装了给2营精装名册题词的信封里,悄悄放了3000元,让杨明刚转交给我。杨明刚敏感到信封很厚,发现后婉言而坚决地拒绝了。老师长的家庭状况我很清楚,杨明刚讲的时候我很难抑制自己的感情,师长为我们想得太多了,有这种心意,怎不叫人感动的同时肃然起敬。这次在上海王祯团长又对我强调:“以2营为主,把整个全团——31团带进去。就这样搞吧”。原11师政治部主任王肇衡、副参谋长吴友章拿到书就翻,爱不释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的情景,副科长胡长友和老教导员柯让每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和不辞劳苦陪同走访的情景,都浮现在眼前。我在隋政委的遗像前流着泪再一次告诉自己:为了这些老革命、为了出国参战的战友,把这段历史记下来,我所有的承受和努力——值!!
在吊唁期间,师长董瑞琴、团长王祯、师副科长胡长友代表师政治部主任王肇衡、31团协理员柯让等知情战友均打电话到干休所或与隋政委家人通话。隋政委的小女婿(曾是军人,其父是原空六军杨政委),开车与我和从北京赶去的杨明刚一起返回北京时,一路交谈:援老抗美是和平建设时期稀有的诸军、兵种联合实战演练,是全国、全军的宝贵资源,是军队建设的宝贵财富,是在全国人民都过着和平、幸福、安稳的日子的时
227
候,奉命出国参战的,11师在寮时间最长,最后,其经历更传奇,奉献精神更可贵、更高尚。在我军建军史上完全应有一席之地。
我在北京向董瑞琴师长汇报了唐山之行的情况,见到了原32团参谋长丁作昌和后任空军第四训练基地大校主任孙晋武和北京的原2营战友,均汇报了《寮国亮剑啸长空》 再版的有关情况。特别详细汇报了以原32团为主筹备的,在杭州召开的原空军高炮11师部分战友庆祝“援老”40周年论坛的盛况。
说实话,我倾力主持完成《寮国亮剑啸长空》一书之初,拘泥于31团,拘泥于基层,底气仅是手里有些资料,还担忧触上泄密高压线。是被孙晋武、王建航推上架的。过程中遇到复杂波折有过动摇。师团首长不仅经常口头上、电话中鼓励支持,还几次题词、捎带和邮寄题词,倾其所有任我挑选照片。特别是根据需要及时邮寄史实文字和简历、看着实物资料的汇报提出意见,是全程直接扶持参与的。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和情义。到后来我是按照接受军令去完成的。师长董瑞琴、团长王祯在拿到书时都郑重地说:完成得很好,完成得很好!隋政委给董师长通电话说:2营留下这些资料,很不简单。很不简单哪!有功啊!有功啊!所以说,《寮
国亮剑啸长空》不完全是草根出书,不单是31团的回忆录,是在11师权威的期盼、重托、
参与和认可下完成的11师援老抗美回忆录之一。
但是,我也深为师团首长因年迈体弱不能牵头压阵而心中隐隐作痛。因此,发行是低调的。我每天带着沉重的书往返快递公司或邮局,逐一邮寄发放,后来选择以2营发行点(原昆明步校)活动为结束,均因为此。这与首长和战友的热烈反响有太大的距离。
但杭州召开的原空军高炮11师部分战友庆祝“援老”40周年论坛,让我完全得以释怀。《寮国亮剑啸长空》被安排作为珍品赠送大会,原32团参谋长丁作昌在主题发言中六次提及该书内容,并指出:《寮国亮剑啸长空》是目前我师最全面、最丰富、最珍贵的一份宝贵史料。丁作昌参谋长还在多种场合给以赞赏和肯定。会议期间,大幅的《寮国亮剑啸长空》书中的插图、昆明发行点的彩色简报,和31团2营寻亲的名单——亲爱的战友,你听到我们的呼唤吗?张贴在最显眼的大厅。本书执行秘书毛勤华被安排为工作人员出席。亲临其境,我的感受是:大爱、团结、振奋。没有小我和偏见,完全视作11师的共同经历,11师的共同光荣,11师的共同财富。彰显了军人的正气,彰显了11师的正气。
杭州论坛召集人:丁作昌、杨洪、丁国栋。副召集人:孙全锋、顾其良、张之涛、徐志勇、曹玉福。正副秘书长:谭飞(主持人)王永征、龚道银、曹广清、司维金、谢才、徐连升、崔松亭。礼品部主任:敖玉坤、吕颂谊。顾问:汪学鑫、乔振盛、周健、刘仁富。全国各地到会的近400位战友,欢聚一堂。大会主席台两侧悬挂着31团2营贺制的特大红色条幅,左边是:湄公河畔炮声隆,右边是:寮国亮剑啸长空。相映生辉,给整个大会添锦加彩。从全体起立奏军歌,到播放杨洪专题创作的援老抗美之歌;从丁作昌的主题发言,到老少两代将军(王俊彬和汪学鑫)的讲话;从丁国栋宣读老挝驻南宁总领事贺信和纪念品,到原31团卫生员朱卫东向陆德松女儿陆海碧移交烈士遗物;从
228
援老战友野战医院的代表李林教授的激情发言,到顾其良介绍宣传赠送《寮国亮剑啸
长空》一书;从发放援老抗美纪念章,到浙江省老干部艺术团的精彩节目慰问,规模之
大、内容之丰富、安排之周到,是标杆式的。难怪李林教授感叹:我参加了那么多战友活动,象11师这样高水平的会议,没有。战友们感谢以32团指挥连为主的具体组织筹备,战友们为召开杭州论坛感到欣慰和骄傲!杭州论坛和11师有关援老抗美的书籍——《湄公河畔炮声隆》、《红杜鹃》、《指挥连》、《寮国亮剑啸长空》一起,将青史永传!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杭州论坛的主要召集人丁作昌,1965年组建原空军高炮11师,丁作昌参加了组建工作,组建完毕被任命为31团训练股长。当年31团接装100炮,都是他一手训出来的。那时我是小班长,跟着他到各连考核、交流,长了见识,受益匪浅。后来他调到32团。在老挝时,我营远离本团,属32团北本防区,但也是可知而不可遇。曾听说32团为了加强该防区的指挥力量,团党委专派一名团的领导坐阵北本协助营长指挥,即使回国学习,团党委也续派人接替。丁作昌参谋长坐阵北本期间,不但打漂亮仗,还实事求是为基层请命,向团里提建议解决问题。他是爱兵务实的人。这次看到他的文章中写到:“我们在团部虽然也很艰苦,但到了连队的所见所闻,更加使人感动和心痛”。对比我营处境,触动我心酸处,真有眼红邻家温暖的心境啊。
这次参加杭州会议,我请示过师长董瑞琴、团长王祯,根据师团首长的授意,在论坛上作以介绍和宣传《寮国亮剑啸长空》为主的发言。因昆明会议刚开不久,考虑战友经济承受,只组织原2营江浙一带的战友赴杭州。论坛的效应出乎意料的热烈。很多战友涌到我的房间,想得到《寮国亮剑啸长空》一书,更多的是提议再版和探问能不能出成本费交照片资料参与。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李林教授,动身返京前到我的房间,她说:我身上只有600元了,留下到北京下飞机后打车的100元,还有500元给你们,略表我对这本书的支持。这本书是我见到的图文并茂的最好的书。回常州后各地仍不断地有电话询问。苏州有一位原32团的指导员周盛荣,坐火车专程来常州,只为拿书就走。
要满足广大战友的再版愿望,经费是不可回避的。因我在原出版时已尽力,原2营4连指导员崔松亭在杭州会议后,与出资搞2营精装名册的北京藉战友高晓义、罗会林、赵国旗、曹慧军做工作,经商议,他们顾全大局作奉献,把出版2营精装名册的事暂搁,资金转而作为《寮国亮剑啸长空》再版的主要资金。这次,我在北京与他们进一步面谈了再版的具体事宜。
《寮国亮剑啸长空》作为11师援老抗美的代表作已是不争的事实。再版是为了
满足战友们的愿望,也可借机更正字句差错(我交给后任2营教导员姚清岭勘错的任务,他认真踏实的秉性一如从前),还能加上一部分当时因顾虑而未启用的资料和发行的情况。一举几得,皆大欢喜,努力使《寮国亮剑啸长空》完美,成为传世之作。今后,可在筹足资金的前提下,以地区或单位另行再版。每次再版时,出资人须委托本书责任主编主持完成(我已经师团首长同意,受绝大部分编委以上成员全权委托,为节省费用,原则上不另开会);增加内容以出资地区或单位为主;原版公用部分内容保留,只增不减;
229
原编委以上成员和文章作者的资料原则上保留,可根据出资人的建议作小部分调整。增加资料在容量饱和时自然截止。不得擅自转载。剽窃、盗版必究。
本次再版提议人:崔松亭。出资人:高晓义、罗会林、赵国旗、曹慧军。
作为我个人,只要身体还好,再为战友们辛苦也行。其实,我是军事干部出身,舞 文弄墨不是强项。我的资质,是珍藏有较多的资料、是我营在老挝的特殊地位和有师团首长的认可。我珍藏的资料可分三部分:一是以在寮阵地、兵器为主的照片,有的甚至是整本全套;二是因为顾虑某些因素而尚未启用的图像资料、战例分析和战场日记(只要进“一等”,尽管敌机未进入防区,都有认真的记录和敌情分析,以利掌握敌机规律);三是在援老抗美时期按年月日装订的家信,每一页都是牵挂,每一篇都有故事。军人的牺牲不只是在战场。原版中,第二部分因顾虑渋密、第三部分因篇幅有限而没有展开。更何况有师团首长提供、筛选的第一手资料,已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我深知手中的资料的价值。能在合适的时候奉献出来,就是对部队、对战友最深的感情。这些资料不能再生。不论31团、32团,还是33团,都是11师援老抗美的历史。我们现在的努力,它的价值不在当下,而在三年五年之后。我很期盼有合适的人能接替负重。
2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