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杨彩红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1期

以前我们总认为语文内容广泛,并且凌乱不好系统化。老师教起来不好教,学生学起来不好学,成绩似乎很难提高。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按“识记、理解、应用”具体设计,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后,语文课教的似乎简单了,学生学的轻松了,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一、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的内涵:

识记、理解、应用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统一的。识记目标即让学生必须记忆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应用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内涵的一些探究,写作方法的探讨,以致形成的阅读写作的能力,情感上获得的体验等,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不过它比三维目标更清晰,更具体,更好操作。 二、具体做法如下: 学前备课方面

(一)整合全书内容,设计本学期的“识记、理解、应用”大目标

在每学期开学的前三天是我校的集体备课日。我们全组人员先共同研究本册书的具体编排,看是按文体编排,还是按话题编排。然后依据课程标准,对这一时段的教学要求逐一认真研读,再结合本册内容制定本学期的“识记、理解、应用”教学大目标,就拿八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这本书以学习说明文、记叙文、文言文为主,我们按课标和文体要求,设计识记目标:1、重点的生字生词(以课后读读写写为主)2、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3重要的课文及片段。4、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5、十六首古诗词 。理解目标:1、根据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简要分析相应的课文。2、理解分析精彩段落中重点句子和重点词一的含义。3、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应用目标:1、用所学知识分析课外相关文章及片段。2、根据课文理解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改编课文、续写结尾、充实内容等)。3、应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模仿或创作。这样的设计把全书的教学内容系统化,具体化让每个老师和学生(教室张贴一份)心中有数,使教和学都不盲目。 (二)、根据单元要求和每课内容,设计每课“识记、理解、应用“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集体备课中我们全组成员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根据单元要求和每课的具体内容设计本课的“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这次的目标不但具体而且可操作性强,我们称为“课堂教学精编版”,它在课前交给学生使学生提前为课堂做好准备。例如《华南虎》一课我们这样设计: 华南虎 识记: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铰 jiǎo 掉 栅 zhà 栏 胆怯 qiè 咆哮páo xiào 掠 lǜe 过 劝yòu 诱 抽chù 搐 沟hè 壑 不jī 羁 斑lán斓 二、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文字内容。 1、(你)是屈辱的心灵在痛苦地颤抖吗? ( 抽搐 ) 2、恍惚之中听见一声声音大得惊人的咆哮 (石破天惊 ) 3、有一个不受束缚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 (不羁 ) 4、我挤在声音零乱细碎的人群中 ( 唧唧喳喳 ) 三、填空、简答。

《华南虎》作者 牛汉 ,原名史成汉 ,是“七月 ”诗派的重要成员,本诗作于 “十年动乱” 的特殊年代,作者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借虎来表达 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颂扬 。 理解:

一、写出下列诗中各形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1) 观众: 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真实写照。

(2)铁笼:人类制造出来的色彩阴暗、冰冷无情、禁锢自由的囚具,代表邪恶。 (3)“我”:代表了有良知、有灵魂的那类人。

二、诗歌末段说:“我终于明白……”,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明白了被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虎,更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灵魂;明白了人类在其面前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应用: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华南虎这一形象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象征。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华南虎内心充满痛苦与烦恼,请你用“我的自白”的形式改写这首诗(可增、删文中的诗句),然后有感情地朗诵自己改写的诗。

学生会依据精编版的提示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并且为课中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课堂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教学方面

(一)、课前掌握“识记”内容

教师在前一周末将下周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设计精编版”分发给各小组或张贴与教室,让学生根据“精编版”的要求在课前把要识记的内容记住。在此基础上,通过查资料、自主探究等形式理解教材中重点内容,并学会应用,为课中学习奠定基础。课堂前几分钟以小组为单元检查预习内容,或教师以抽查方式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以便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中把握“理解、应用”内容

语文教学中每课的“理解、应用”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比较难的内容,因此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前已完成识记内容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师根据预定的“理解、应用”目标和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讨论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水到渠成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学生如果还有什么疑难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并组织讨论解决。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掌握了“理解”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就要应用这种方法。例如:《华南虎》一课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及象征的写作手法后,我们设计了课堂练习:用象征的写法为“蜡烛”“桥”写几句话,当然教师可以自己举例以便让那些后进生也能完成任务。这样一节课下来我们在课堂上就轻松完成了学习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课后巩固拓展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后我们利用晚自习主要是阅读理解练习册和作业本上的与课文相关和类似的阅读篇目,让学生去训练,教师当堂讲评有争议的或把握不准的,基础性知识学生互批。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根据下节课的“教学精编版”学习,为下节课做准备。

“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的设计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据此设计的“课堂教学精编版”内容由浅入深,且容易操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料,也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方法。这样不但让教师教起来省时,省力,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很重要,会学更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